動物中的“巨人”——象
大象那影壁似的軀體、柱子似的腿、蒲扇似的耳朵、玉石樹枝似的大牙,都給人一種大得出奇的感覺。大象最吸引人,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那隻長長地垂到地麵上的大鼻子。這鼻子能伸能縮,舒展自如,感覺靈敏,動作靈活,擺動起來就好像一條翻騰飛舞的大蟒蛇。鼻孔開口於末端,所以,大象的鼻子應當叫“鼻吻”,它是由上唇和鼻子擴大而成。整個象鼻是由四萬條纖細的肌肉構成,裏麵有豐富的神經係統,難怪它是那麼靈活自如。對於大象來說,鼻子在它身上是“舉足輕重”的器官,既可呼吸,又主嗅覺,順風可以嗅到80米以外的氣味。如果有猛獸襲來,它就聞風而逃。大象喝水,也先用鼻子吸好再往嘴裏放。在它鼻腔後麵食道上方有一塊軟骨,吸水時,它會自動將氣管蓋上,以免嗆了肺。吸完水軟骨又自動張開,保持呼吸通暢。象在洗完澡以後還要進行一番“沙浴”,用鼻子吸起細沙,往身上一個勁兒噴,好像我們洗完澡撒點爽身粉似的,又涼快,又可以驅趕蚊蠅叮咬。大象吃草,采摘樹葉、果實等都要用鼻子幫忙;幫助主人做工,拉木頭、搬東西,也都離不開它的大鼻子。象鼻還是它的探測器和武器,在叢林中行進,它用鼻子探路,掃除障礙;為了保護幼象免受敵害,母象還常用鼻子卷起幼象逃跑;遇到可以對付的“敵人”就抽它一鼻子,把敵害打悶,有時打斷敵害幾根肋骨,也不費吹灰之力;它還可以用鼻子把對方卷起,拋向空中落地摔死,如大象曾卷起向它進攻的鱷魚,狠狠地甩出去,等它摔下來,再趕上去踏上一隻腳。經過,馴服的大象可以用鼻子吹口琴哄小孩,有時還讓孩子們騎到它的鼻子上,給他們“蕩秋千”。
大象為現存動物中的“巨人”,亞洲象與非洲象雖然有親緣關係,然而並不是“同族兄弟”,因此,它們在外表上有許多不同之處,如亞洲象的個子比非洲象小。非洲象的最大紀錄是1955年11月13日在安哥拉的麥林索西北方遭射殺的一隻大公象,它躺在地上,從肩頂到腳底3.95米,從鼻端至尾端10米。體重在10噸以上;耳朵也不如非洲象的耳朵大;亞洲象隻有公象才有象牙,而非洲象公母都有象牙,牙長3米多,重約100多公斤;亞洲象的鼻端隻有一個指狀突起,而非洲象的鼻端有兩個指狀突起;亞洲象的額部兩側有兩個鼓突,稱“智慧瘤”,而非洲象卻沒有;亞洲象的脊背是平直的,非洲象的脊背中間向下凹陷;亞洲象的前肢五指,後肢四趾,而非洲象的前後肢均缺一指;亞洲象的尾巴比非洲象的尾巴長些。在體內構造方麵,兩種象也有區別。如亞洲象有19對肋骨,而非洲象有21對肋骨;亞洲象有33個尾椎骨,而非洲象隻有26個尾椎骨等等。在性格方麵,亞洲象比非洲象要溫順得多。所以,亞洲象多在馬戲團裏充當重要角色。亞洲象生活在亞洲熱帶和亞熱帶森林地區,它們以野芭蕉、董棕樹、青草、果實、瓜類、竹子等為食;非洲象生活在非洲草原地帶,它們吃各種野草和灌木的嫩芽、葉等。在林中經過時,常把一些小樹、竹林碰倒,“開辟”一條“象道”,地上留下一行行深深的足印。大象喜歡群居。亞洲象多7~8隻一群,而非洲象的群體要大,一群可達幾十隻。象群中都有一隻雄象擔任“家長”。“家長”的責任是保護象群的安全,指揮象群的行動。除了人類以外,大象對任何動物都無所畏懼。除了受驚或受傷外,大象一般並不與人為敵,但受傷的大象往往會襲擊人。大象無論在活動中和休息時,都要把小象夾在中間,雌象打頭,雄象“斷後”,以保證幼象的絕對安全。尤其是母象,出於“母愛”,它們對小象的保護和照料非常細心和嚴密。象群之間的“互助友愛精神”相當濃鬱。群中如果有一隻象病了或者受傷走不動,其餘的象馬上會圍過來,企圖“助一臂之力”,用鼻子擋住它,不讓它倒下來。如果有一頭象死了,尤其是“象王”死了,象群會完全沉浸在悲痛之中,悲哀的吼聲傳得很遠很遠。它們垂著頭,流著淚,哀思籠罩著象群,“生者”久久不忍離去。而公象到了“老年”,生活情景則非常淒涼的,它將會成為一個“不受歡迎者”,不得不離開象群而單居獨處。這時它的性格也居然變得十分怪僻和凶猛起來,連獵人也最害怕遇到這些老公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