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一般在早晨和傍晚活動。若是明月當空的夜間,它們也會出來覓食。中午烈日炎炎,它們結幫成夥地躲在濃密的樹蔭下休息。和熊一樣,大象也是有名的“近視眼”,它對靜止不動的東西隻能看到十八米的距離。但大象有補救視覺差的辦法,它們聽覺和嗅覺都非常靈敏。所以有經驗的捕象獵人,捕捉大象時總是“逆風而上”。

別看大象的體軀龐大,但它的“心胸”很狹隘,報複性很強。如果象群受到了獵人們的襲擊,它會無所顧忌地撲上來進行報複。在印度有這樣一件關於大象的趣聞:一頭象好奇地把鼻子伸進了一個裁縫店的窗戶,裁縫用針把它的鼻子刺了一下。幾個月以後,當這頭象再度從這條街上經過時,它在噴泉旁邊停住了,足足吸了一鼻子水,路過裁縫的房子時,狠狠地把一鼻子水噴了過去,從頭到腳,把裁縫噴了個精濕。

大象的智商很高,記憶力也很強,經過訓練,可以學會不少技藝。如搖鈴、吹口琴、推車,甚至跳舞等。曆史上,大象多次還被訓煉成戰象,參加戰鬥。印度皇帝亞格伯曾訓練300頭戰象,攻克了8000名敵兵守衛的希托爾要塞。戰象身披鎧甲,鼻上縛上利劍,長牙上係有帶毒尖的長矛。據目擊者說,那情景之恐怖是筆墨難以形容的。狂怒的象踩死勇敢的士兵,就像撚死蝗蟲一樣,每四個士兵中死了三個。公元前326年,馬其頓王亞曆山大,在吉大斯普河與印度皇帝波爾的一次戰鬥中,波爾身騎巨象,其餘的200頭象排成間距為30米的棋盤狀行列,中間是步兵。象隊的攻擊令人毛骨悚然。後來波爾負了傷,中箭掛彩,大象趕緊奔過來,用龐大的身體護衛著它,擋住了亂箭的飛嘯,又趕快“啟用”鼻子,把皇帝身上的箭拔了出來。伊庇魯斯國王皮洛士,也曾率領大批戰象戰勝了羅馬帝國武裝精良的軍隊。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大象也曾立過赫赫戰功,替軍隊運送軍火彈藥,立下“汗馬功勞”。1944年3月,日本軍隊投入象隊試圖侵入印度未獲成功。同盟國方麵在緬甸戰場上也使用了大象,當時正值雨季,200頭大象在降雨最集中的時候運送了二萬噸軍需品。大象最近一次參戰是在越南戰爭時期,一架美國轟炸機用機槍掃射叢林中的象隊,打死12頭中的9頭。

在人工飼養下的大象,它們和飼養人員能建立起很好的感情。如果飼養員一旦調離,再回來看望它們的時候,它們會激動不已,高興得不知如何是好。尤其是幼象,它們最不高興的時候,是飼養員離開了它。

大象沒有固定的繁殖期,懷孕期18至22個月,大多數象於5、6、8、9、12月份出生。在歐洲、北美洲各動物園和馬戲團出生的25隻亞洲象的平均體重是107公斤,最重的150公斤,最輕的約50公斤。奇怪的是最重和最輕的新生幼象多為雄象。平均肩高為90厘米。幼象出生後幾分鍾便能站立起來,哺乳期約兩年。大約12到14歲達到性成熟。壽命約60至70年。

象的實用價值非常高,印度人將象當作財富的象征。新買到象以後,象的主人都非常神氣地騎在象背上,繞村走一圈,全村的人都向他祝賀。在印度巴特拉猛獸市場上,每天有四五百頭象排成一長排,它們經過刷洗打扮,披紅掛彩,有的還畫上花紋。象牙則用錫箔、銀箔甚至金箔包裹,在陽光下發出耀眼的光芒。象牙是工藝上的貴重原料,可做各種珍貴的雕刻品。早在四萬年前,人類就用象牙製造工具和藝術品。現在世界上每年要加工約60噸的象牙,這至少要捕殺4.5萬頭象。目前非洲和亞洲僅隻剩下了40萬頭野象,按這樣的捕殺速度,不出10年,大象會遭到滅頂之災。分布在我國西雙版納的大象數量也已經很少了,目前已列為一類保護動物。

百獸之王——虎

虎以威武雄偉聞名於世,真的是虎嘯一聲,山林撼動。人們對虎既有些畏懼而又器重。例如“談虎色變”“虎口餘生”等成語都含有對虎恐懼的心理,但是,含有“虎”字的褒義詞更多。例如稱虎為“百獸之王”,古代稱勇士為“虎賁”。漢代封宮中衛隊長為虎賁中郎將,封英勇善戰的武將為“虎威將軍”,形容人的舉動威武為“龍行虎步”,體態健壯為“虎背熊腰”,“虎頭虎腦”。讚美軍人勇健的後代為“將門虎子”等。即便是在貶義詞“虎頭蛇尾”、“狐假虎威”中,“虎頭”和“虎威”的含意也是好的,壞隻是壞在“蛇尾”和“狐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