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期間由於螳螂目及鱗翅目昆蟲的出現,促進了近代昆蟲的茁壯發展。直到白堊紀,地球上的近代植物群落形成,開花植物增多,各種依靠花蜜生活的昆蟲種類也與日俱增。隨著哺乳動物和鳥類家族的興旺,靠營體外寄生生活的食毛目、虱目、蚤目等也隨之而生。
如此,昆蟲在地球上出現後,在其不間斷的發生、發展和演化過程中,適者生,不適者亡,直至今日,無論種類及數量,都淩駕於其它動物之上。
無翅亞綱的各種昆蟲都很原始,也就是說,它們在進化曆史上出現得比較早,而到現在仍未絕種,可以說是遠古地球的遺民。這些原始的昆蟲沒有翅膀,也不經過變態過程。事實上,有些學者認為這一亞綱之中某些種動物根本不應歸入昆蟲綱。可是不論怎樣,沒有翅膀的昆蟲在昆蟲演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雙尾目的地位尤其重要,因為它們很清楚地是從早熟的六足幼蟲發展出來的。它們實在就和一般昆蟲無異,隻不過沒有翅膀,同時口器是藏在一個袋子裏麵。它們生長在山洞或其他陰濕地方,顏色白白的,完全無視覺。
彈尾目的昆蟲數量頗多,差不多各地都有,其中有些種甚至能在水麵走,也能在水麵彈起避敵。纓尾目的衣魚等昆蟲,與後來發展出來的有翅亞綱關係最密切;從口器、眼睛以及產卵管的構造看,它簡直可說是有翅昆蟲的祖先。有些纓尾目昆蟲在空中下落時可以控製自己的身體。再進一步演化應該發展到滑翔能力和飛行能力。可是纓尾目昆蟲從生到死身體結構不變,隻是逐漸長大,終身都要蛻皮,這是和有翅昆蟲最基本的不同之點。
無翅亞綱還有一目叫原尾目。這類昆蟲種類很少,身體也很小,還不到兩毫米長,頭部錐形,無眼及觸角,居住在土壤陰濕的地方。
最初能飛的昆蟲,翅膀的基本構造很簡單,在不飛行的時候無法折疊起來,平放到腹部上麵。大約32000萬年前已經有形似蜻蜓的大脈翅類昆蟲,翅展達75厘米。許多種這類翅膀原始的昆蟲現已絕種,隻能在化石中找到蹤跡。現存的隻有各種蜻蜓、豆娘和蜉蝣。它們的翅是一種很強韌的透明膜,有網狀的翅脈支持。在休息時,蜻蜓把翅膀左右平伸;豆娘和蜉蝣則把翅膀合起來高舉在胸部之上。
蜻蜓、豆娘、蜉蝣和稚蟲,都在水中生活。昆蟲的祖先在海中生活時有氣管鰓,可呼吸溶在水中的氧;改到陸地生活後,就喪失了氣管鰓,發展出呼吸空氣的氣管。可是有些昆蟲又回到水中去居住,更多的是幼蟲時期在水中,成蟲時期在陸地及空中,如蜻蜓。
這便是昆蟲自古至今的演變過程,具體的內容還更加豐富多彩。我們將在下麵的章節中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