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士慎(1686-1759年),字近人,號巢林,又號溪東外史等,安徽歙縣(一說安徽休寧)人。一生清貧,居揚州以賣畫為生。自幼喜愛書畫篆刻,頗愛梅花,常到揚州城外梅花嶺賞梅、寫梅,54歲時左眼病盲,67歲雙目失明,生活潦倒,但藝術誌趣不減當年,所作書畫,“工妙勝於未瞽時”。與金農交善。所作梅花,以密蕊繁枝見稱,清淡秀雅,如金農所評:“巢林畫繁枝,千花萬蕊,管領冷香,儼然灞橋風雪中。”如《春風香國圖軸》(藏故宮博物院)、《墨梅圖軸》(藏故宮博物院)等。他的竹、蘭等花卉,“亦雅韻欲流”,其古樸瘦硬的八分書和細勁的治印,對他瘦硬畫風的形成也起了一定作用。
李方膺(1695-1755年),字虯仲,號晴江,又號秋池、白衣山人等,江蘇南通人。雍正八年(1730年)出任山東蘭山(今臨沂)知縣,因得罪上司,被捕入獄,後獲釋,任安徽潛山縣縣令,代理潞州知府,又被誣而罷官。他為官二十年,宦海浮沉,飽嚐世態炎涼,晚年寄居南京,以賣畫為生。與金農、鄭燮交誼篤厚。他擅畫鬆石蘭竹,晚年專工畫梅。他的梅花以瘦硬見稱,老幹新技,欹側蟠曲,如“鐵幹銅皮碧玉枝”,蒼勁矯健,暗香浮動,如《墨梅圖軸》《墨梅圖冊》(均藏故宮博物院)等。鬆石蘭竹亦筆意縱姿,簡逸傳神,《風竹圖軸》以迅疾狂放的筆法,隨意點染的墨色,生動地表現出了新老竹子與疾風爭鬥的景象,借以謳歌倔強不屈的人格。如自題詩所曰:“波濤宦海幾飄蓬,種竹關門學畫工,自笑一身渾是膽,揮毫依舊愛狂風。”《遊魚圖軸》(藏故宮博物院),水麵不畫一筆,僅用極洗練線條,勾畫出幾條魚騰躍的形態,即使人聯想到開闊的江南水鄉和歡躍的魚群,達到了“意到筆不到”“景在畫外”的藝術效果。
高翔(1688-1752年),字鳳岡,號西塘,別號山林外臣,江蘇揚州人。從小喜愛繪畫,曾隨程邃學山水,並與老年的石濤交上了朋友,對石濤十分崇拜,藝術上亦受其影響。與揚州馬曰琯、馬曰璐兄弟交誼最篤,和金農相識也很早。他的詩、書、畫和篆刻,都很受世人重視,在八怪之中,以畫山水著稱,取法弘仁和石濤,用筆洗練,構圖新穎,風格清秀簡靜,如《蟒導河圖軸》《彈指閣圖軸》《山水冊》等。兼擅墨梅,“畫疏枝,半開軃雜,用玉樓人口脂,抹一點紅”,與金農、汪士慎、羅聘並稱“畫梅聖手”,存世作品較少,從故宮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館所藏《山水軸》《梅花圖軸》所作中可見其風格一斑。
羅聘(1733-1799年),字遁夫,號兩峰,又號金牛山人、花之寺僧等,原籍安徽歙縣,後遷居揚州。博聞好學,二十餘歲隨金農學畫,得其神似,常為之代筆。曾三赴京師,因畫《鬼趣圖》,轟動當時文壇,他擅長山水、人物、花卉各科,畫法受金農、石濤、華岩等人影響,畫梅喜用粗枝大杈,以濃墨渲染,花蕊繁密,但筆力比金農厚重,如《二色梅圖軸》(藏故宮博物院)。人物畫構思奇特,風格簡樸,與金農意趣相近,但造型比較準確,筆墨也很嫻熟,具更多行家因素。《鬼趣圖卷》(藏香港)是他的存世名作,畫家用漫畫手法,描繪出一幅幅迷離撲朔、奇異怪譎的鬼怪世界,借以諷喻社會現實,堪稱古代傑出的漫畫。《觀音梅花圖軸》(藏故宮博物院),運線簡樸,形象奇古,反映了他佛像畫的麵貌。他還喜歡畫朱竹,挺拔秀美,不同凡響,如《朱竹圖軸》(藏故宮博物院),另外,他的山水繁密精微,如《劍閣圖軸》(藏故宮博物院);簡逸拙樸,如《梧門圖軸》(藏故宮博物院)。花卉中,有工謹寫實的《荔枝圖軸》,亦有生動飄逸近華岩的《古柏鬆石圖軸》。可以看出,羅聘掌握多種表現技法,具有深湛的功力,在八怪之中,才能比較全麵。他的夫人方婉儀、子允紹、允纘宗其學,有“羅家梅派”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