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白石

齊白石(1864-1957年),中國書畫大師、篆刻家,原名純芝,後改名璜,號白石,湖南省湘潭人,1864年出生於一個非常貧窮的農民家庭裏。幼年時跟外祖父隻讀了半年的書,就因家中缺少勞力而不得不回家去放牛、砍柴。在放牛、砍柴的空隙時間裏,他喜歡在地上、在舊賬簿紙上畫畫寫字,這是他感到非常高興的事,從小他便喜歡上了畫畫。在他12歲的時候,學做木工,20歲便成為有名氣的雕花名手。他白天緊張地勞動,晚上是刻苦地學畫畫,常常畫到深夜,卻沒有一點點倦意,他希望能多畫一張、多畫一張後再睡覺,再多畫一張睡。他經常這樣畫到天亮。27歲以後,經過他自己長期不懈的努力學畫,才有機會向當地的文人學畫和詩文、篆刻。後來他有一首詩描寫當年學習的艱苦情景和堅毅精神:

掛書無角宿緣遲,廿七年華始有師。

燈盞無油何害事,自燒鬆火讀唐詩。

齊白石《果籃》

從那以後,齊白石就開始了職業畫家的生活,中年以後,五次出遊,足跡經曆了半個中國。60歲以後畫家定居北京。這時,他的生活相當豐富,他的造詣已臻成熟;他的藝術雅俗共賞,擁有廣大的讀者。

齊白石繪畫的藝術成就有很多,書畫、金石、詩詞無一不精。他的畫受徐渭、八大、石濤、吳昌碩的影響最大,但是反對落入窠臼,主張大膽革新。他的畫早年長於人物工筆,能夠逼真地把從紗衣裏透出來的袍上的花紋畫出來。40歲以後才追求筆墨簡練的意筆畫。他提出“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主張,既反對脫離對象的筆墨遊戲,也反對隻求外形不講神韻的模仿自然。他的畫題材廣泛,花鳥、蟲魚、山水、人物,無所不畫,同時都貫穿著一個鮮明的特點:體現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和藝術趣味。他最喜歡畫花鳥蟲魚,他自己說過,要“為萬蟲寫照,為百鳥傳神”,他把這方麵的題材擴大了,過去文人畫中很少有人畫的小雞、蝌蚪、絲瓜、豆角也跑進了他的畫麵。他的花鳥蟲魚,透露出畫家愛憐它們的思想感情,使讀者感到活潑的生命力和美好有趣的生活。他筆下的蝦逼真傳神,似乎就在水中遊動。他所畫的山水風景,境界開闊,筆墨清新。他也偶作人物畫,形象誇張,富有幽默感和諷刺意味。他喜歡畫不倒翁,曾有題詩:

秋扇搖搖兩麵白,官袍楚楚通身黑。

嗟君不肯打倒來,自信胸中無點墨。

這分明是對舊官吏的辛辣諷刺。到了晚年,齊白石的藝術達到形神兼備、氣韻生動的絕高境界,畫風簡練生動,色彩鮮豔明快,筆墨出神入化,構圖新穎奇特,成為一代大師。

徐悲鴻

徐悲鴻(1895-1953年),偉大的愛國主義畫家、教育家,現代繪畫藝術大師。徐悲鴻1895年出生於江蘇宜興。自幼隨父徐達章學習詩文書畫,1916年進入上海複旦大學法文係,半工半讀,並自修素描。1917年留學日本學習美術,不久回國,任北京大學畫法研究會導師。1919年赴法國留學,1923年入巴黎國立美術學校。學習油畫、素描,並遊曆西歐諸國,觀摩、研究美術作品。1927年回國,先後任上海南國藝術學院美術係主任、中央大學藝術係教授、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1933年起,先後在法國、比利時、意大利、英國、德國等地舉辦中國美術展覽及個人畫展。

抗日戰爭爆發後,徐悲鴻在新加坡、印度等地舉辦義賣畫展,宣傳支援抗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任中華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今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等職。在繪畫上,徐悲鴻主張現實主義美術,強調寫實,提倡師法造化。“盡精微、致廣大”。反對因循守舊,注重兼收並蓄,對中國畫主張“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絕者繼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繪畫可采入者融之”。擅長素描、油畫、中國畫。其素描多作人物、肖像,造型精練、準確,注重線與麵的結合;油畫長於人物、風景,作品體現了愛國主義思想;中國畫則融西方藝術手法於中國傳統藝術之中,別具一格。兼工人物、花鳥、走獸、山水,尤善畫馬,作品表現了中華民族堅忍不拔的進取精神。

徐悲鴻《奔馬圖》

徐悲鴻長期從事美術教育,教學上主張嚴格的基本功訓練和現實主義的創作思想,培養了一大批美術人才。代表作有:油畫《田橫五百士》《九方皋》《漓江春雨》《晨曲》《泰戈爾像》《奔馬》等。有多種畫集、研究文集出版。著有《徐悲鴻藝術文集》等。1953年9月26日在北京逝世之後,北京建有徐悲鴻紀念館,集中保存展出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