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托
喬托(1267-1337年),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傑出的雕刻家和建築師,被尊稱為“意大利繪畫之父”。
喬托1267年出生在意大利佛羅倫薩北郊韋斯巴納諾村一個農家。他小時候就喜歡畫畫,在田間原野長以大地為紙,木石為筆,以淳樸的心靈觀察自然、感受自然,以簡練的筆法描繪自然。有一天,佛羅倫薩的名畫家契馬布埃(1240-1302年)前往韋斯巴納諾途中,發現了這個在石板上畫羊的牧童很有天賦,便收他為徒。喬托性格開朗、活潑、機智、幽默。喬托進步很快,他不僅從古今名人的優秀作品中汲取養分,而且突破了中世紀繪畫缺乏藝術生命力的缺陷,創作了許多具有生活氣息的宗教畫。喬托曾在佛羅倫薩、羅馬、巴多瓦、那不勒斯、米蘭、波倫亞、比薩、維羅納、費拉拉等地製作壁畫。他的作品富有立體感,並以自然景物代替中世紀繪畫慣用的金色及藍色背景。
在畫家的工作室裏,這個自然之子一有機會便掙脫呆滯死板的中古繪畫傳統的束縛,回到他取自大自然的純真樸實中去,很快便“青出於藍勝於藍”,超過了他的老師。契馬布埃慧眼識喬托的故事,後來在詩人但丁所寫的不朽之作《神曲》中,有這樣一段描述:
人類力量的空虛的光榮啊!
他的綠色即使不被粗暴的後代。
超過,也在那枝頭駐得多麼短促啊!
契馬布埃想在繪畫上立於不敗之地,
可是現在得到彩聲的是喬托,
因此那另一個的名聲默默無聞了。
從1305年到1308年,喬托在巴多瓦阿累那教堂創作了一組壁畫,在教堂的左、中、右三麵牆上一共繪有38幅連環畫,其內容是描繪聖母及基督的生平事跡。這些壁畫被譽為“14世紀意大利藝術的重要紀念碑”。所有壁畫至保存完好,參觀者絡繹不絕,這座教堂成為世界重要藝術寶庫之一。在阿累那教堂眾多的壁畫中,最著名的四幅是:《金門之會》《逃亡埃及》《猶大之吻》和《哀悼基督》,後兩幅是喬托最有名的傑作。
《猶大之吻》是《聖經》中一個有名的故事:一年一度的逾越節到來了。耶穌的門徒加略大人猶大同敵人勾結,得到30塊銀幣的賞錢。答應通風報信,抓捕耶穌。在逾越節晚上,耶穌同12門徒共進晚餐。席間,耶穌指出,你們中間有人出賣我。猶大聽了十分驚恐,提前離席溜出去送情報。不久,這個叛徒領來一隊兵丁。還有祭司長和法利賽人(猶太人中的文士和律法師)的差役。他們打著燈籠、火把,帶著武器,衝進了客西馬尼園。猶大走在前頭,直奔耶穌,按約好的逮捕暗號,上前與耶穌親吻。耶穌當場點破了猶大這一詭計。耶穌的門徒見狀大驚。門徒彼得縱身上前,抽刀便砍。門徒約翰當場砍掉了大祭司的仆人馬勒古的右耳朵。
喬托給這個傳統題材賦予了新意,畫麵上展現的耶穌已不是神靈,而是一個麵對叛徒告密的凡人,一個甘心為理想從容赴難的偉人。當猶大伸臂摟住耶穌,撅起嘴巴要與耶穌親吻的時候,耶穌以意味深長的目光逼視猶大的眼睛。這深邃的目光便是喬托向世人推開的一扇心靈之窗,在中世紀繪畫中它已關閉了近千年之久。
當衝突發生,危難降臨時,耶穌鎮定自若,有一種大無畏的英雄主義氣概。他是這組壁畫中一脈相承的主題——人應當嚴守美德,以德報怨,堅忍不拔地對付災難和痛苦。喬托所持的這種處世態度帶有古典悲劇的色彩。
在藝術方麵,喬托將人物置於衝突之中去展現各自的性格、氣質、心態和彼此的關係。在他看來,完美的人不是出於幸運和平靜的生活之中,而是出於同周圍人的相互作用之中。在這一點上,他把中世紀繪畫藝術中將任務孤立起來表現的清規戒律給打破了。
從這件作品上,我們不難發現,畫家抓住現實生活中光明和黑暗,正義和邪惡的尖銳衝突,賦予人物一種莊嚴的美。這些人物顯然不是現實的人,而是一批剛剛取得人的尊嚴而尚少自我意識的人文主義理想的化身。這樣一來,喬托的畫筆便大膽地觸及了他那個時代最基本的社會道德問題——走向獨立的人還沒有擺脫自己的依附性。如果我們把握住喬托藝術這個基本點,就比較容易理解其他一些作品。在《馬利亞與伊麗莎白相會》《約翰與亞拿相會》《逃亡埃及》《哀悼基督》和《約亞契姆與牧羊人》等畫作中,也表現了相似的主題。
《哀悼基督》為喬托最成熟的作品之一。
1334年6月,喬托主持設計了佛羅倫薩大教堂的鍾樓,並為這鍾樓設計了部分浮雕。當年,佛羅倫薩共和國政府授予他“藝術大師”稱號。喬托在藝術上開創的人文主義思想和寫實主義的表現方法為繪畫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喬托的繪畫影響意大利長達一個世紀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