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提切利
如果說喬托為意大利現實主義繪畫的拓荒者,那麼,100年以後誕生在佛羅倫薩的畫家桑德羅·波提切利(1444-1510年),就是這一藝術道路的先驅者了。
在15世紀,佛羅倫薩不僅工商業日趨繁榮,文化也是全意大利最發達的。城市的新興力量是市民階級(即資產階級的前身),他們就是這個城市的文藝主顧。不過當時的貴族和教皇的勢力仍然很強大,這就必須在文藝上要和新興的市民階級發生矛盾。波提切利成長的年代,正是佛羅倫薩城市共和政權逐漸被集中在一個銀行業豪門——美第奇家族的手中的年代。
15世紀70年代中葉以後,波提切利受到勞倫佐·美第奇家族的寵遇,他的藝術多少也沾染上一些宮廷貴族文化的氣息。可是他又是著名的僧侶畫家腓力波·利比的學生。利比是一位敢於表現世俗生活的現實主義畫家。利比死後,波提切利崇拜更為激進的佛羅倫薩左翼畫家安·波拉約羅和委羅基奧的藝術,並當過他們的助手。因此說,波提切利作為佛羅倫薩最後一位大師,他的藝術思想是充滿著矛盾的。
《維納斯的誕生》作於1845年間,原是為裝飾勞倫佐的別墅而作的。據說,畫家從波利齊安諾一首長詩《吉奧斯特納》中受到啟迪,詩中形容維納斯女神從愛琴海中誕生,風神把她送到岸邊,春神又從右邊急忙迎來,正欲給她披上用天空的星星織成的錦衣,紛飛的鮮花加強了這種詩的意境。畫家處理這個場麵時,舍棄了原詩中一些喧鬧的描寫,把美神安排在一個極幽靜的地方,背景是平靜而微有碧波的海麵。維納斯憂鬱地站在象征她誕生之源的貝殼上,她的體態顯得嬌柔無力,對迎接者以及這個世界似乎缺乏熱烈的反應。它告訴觀者,女神來到人間後對於自己的未來,不是滿懷信心,似乎充滿著惆悵。維納斯這個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藝術家自己這個時期對現實生活的驚惶與不安。古代希臘人想象中的維納斯,是成人般地從海中誕生的,即生下來就是個少女。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卻將這段神話作了唯心主義的解釋,他說,美是不可能逐步完成或從非美中產生的,美隻能自我完成,它是無可比擬的。波提切利這一形象也為這種哲學作圖解,這個維納斯的姿態,就是按照古典雕像的樣式來描繪的,隻是把兩隻手換了個位置,然而畫上的形象並沒有古典雕像的健美與嫻雅,給觀眾的印象是萎靡和嬌弱,並且充滿著對生活的迷茫。這就是畫家自己對現實的矛盾反映。我們這樣分析,不是說這幅畫的藝術價值不高了。而是指出,畫上的維納斯形象,有著畫家自己的影子。再從表現技法上看,作者的寫實手法中摻雜一些變形的因素,如維納斯的脖子過長,頭發用線太過分,好像是一綹綹有彈性的物體。手足的比例也誇張些。這一切,似乎在故意強調形象的精神,而不是著重表達肉體。波提切利很善於用線。線條在維納斯裸體上變得極為流暢,至於那個風神形象上的線就更複雜,具有旋轉的趨勢。全畫的色調也極明朗和諧,藝術家用這一切來盡量強調形象的秀美與清淡,隻能讓人感到作者的意圖是神秘的,主題思想是隱晦的。全畫有172.5×278.5厘米大,係用“丹配拉”(一種用蛋清和以膠質的壁畫顏料)畫成。現藏佛羅倫薩烏菲齊美術館。
達·芬奇
李奧納多·達·芬奇於1452年4月15日生於意大利佛羅倫薩城附近的芬奇鎮上。父親是當地有名的公證人,家庭富有。達·芬奇從小就表現出了繪畫天賦,他畫的小動物惟妙惟肖,於是父親就把他送到好友,著名畫家和雕刻家費羅基阿的畫坊當學徒。
《蒙娜麗莎》
達·芬奇來到畫坊以後,老師費羅基阿就拿來一個雞蛋讓他畫,達·芬奇很快就畫了幾張,可是老師讓他繼續畫,一連幾天都是如此。達·芬奇終於不耐煩了,認為教師小瞧了他,讓他畫這麼簡單的雞蛋。教師看出了他的心思,意味深長地說:“這個蛋可不簡單,世上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蛋,即使是同一個蛋,由於觀察角度不同,光線不同,它的形狀也不一樣啊。”
達·芬奇猛然醒悟,原來老師是為了培養他觀察事物與把握形象的能力呀。從此以後,他廢寢忘食地訓練繪畫基本功,學習各類藝術與科學知識,為他以後在繪畫和其他方麵取得卓著的成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達·芬奇一生都在繪畫上孜孜追求,為我們留下許多名垂千古的傑作。其中最著名的是《最後的晚餐》和《蒙娜麗莎》。
《蒙娜麗莎》為達·芬奇最負盛名的肖像傑作,《蒙娜麗莎》成功地塑造了資本主義上升時期一位城市資產階級的婦女形象。
據同時代的傳記作家瓦薩裏記載:蒙娜麗莎原來是佛羅倫薩一個皮貨商的妻子,達·芬奇畫她的時候(1503年畫起),年僅24歲。這位婦女剛失去了自己心愛的女兒,悲戚抑鬱。畫家為了讓她麵露微笑,想出種種辦法:請樂師給她奏樂、唱歌,或說笑話,讓歡快的氣氛幫助她展現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