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上的蒙娜麗莎呈現的笑容雖然是微弱的,然而可以從她的眉宇間看出內心的愉悅,一絲微笑似乎剛從她的臉上掠過,稍翹的嘴角,舒展的笑肌,可以讓人微微感到這位夫人在被畫的時刻的心情。但她那安詳的儀態,表明她的微笑還是平靜的。不致引起情緒上的大波動,是一種古代婦女的矜持的美的表現。由於蒙娜麗莎的微笑那樣意味深長,不少美術史家稱它為“神秘的微笑”,少數資產階級美術家幹脆給達·芬奇加了一頂“神秘主義”的帽子,這是很不妥當的。在受基督教禁欲主義控製的年代裏,婦女的行為舉止受到許多約束,她們不能充分地表現自己的歡樂與痛苦,不然,就是對上帝的“褻瀆”。所以中世紀的肖像畫,一般都被畫得呆板、僵硬,麵部毫無表情。
在人文主義思想影響下,達·芬奇開始為表現人的感情而費盡心機,為了畫出蒙娜麗莎的真實形象,他還從解剖和生理學上進行研究,探索隱藏在皮膚下麵的臉部肌肉的微笑狀態,研究人在輕鬆愉快時的心理變化與反應過程。為了這,他廢寢忘食,有時,從微風吹起了湖上的漣漪這一現象,也會引起他的注意,啟發他去修改自己的畫麵。在構圖上,達·芬奇改變了以往畫肖像畫時采用側麵半身或截至胸部的習慣,代之以正麵的胸像構圖,透視點略微上升,使構圖呈金字塔形,蒙娜麗莎就顯得更加端莊、穩重。
值得一提的還有蒙娜麗莎的那雙手,被畫得那麼精確、豐滿,完全符合解剖結構,展示了她的溫柔,更展示了她的身份和階級地位。從這雙手可以看出達·芬奇的精湛畫技和他觀察自然的敏銳。蒙娜麗莎沒有華麗的服飾,一條深褐色的頭紗上,也不帶任何裝飾品;衣紋的自然褶襞被畫得很認真。他用一種調膠的顏色來表現軟緞的質感。袒露的胸部顯示了這位婦女的健康、華貴和青春的美。在背景處理上,達·芬奇運用的是“空氣透視法”,讓後麵的山崖、小徑、石橋、樹叢與潺潺的流水都推向遙遠的深處,仿佛這一切都被籠罩在薄霧裏,以此來突出形象的地位。
這幅不大的肖像畫(77×53厘米)竟用去他四年的時間,這說明達·芬奇不是僅僅為了畫好一個貴婦人的肖像,他在藝術上是有所追求的。對《蒙娜麗莎》的藝術價值,不能僅僅從肖像被畫得生動逼真上麵去考慮,更重要的是,達·芬奇在這幅畫上體現了他先進的藝術思想,即以科學的精神去觀察自然的態度。達·芬奇主張在藝術上要做自然的兒子。可是在神學思想裏,人是被看成罪惡的化身的。達·芬奇的《蒙娜麗莎》與宗教世界觀完全相反,它是一首讚美自然的頌歌。他的肖像畫確鑿地肯定了人生和它的美的意義。這幅畫作於1503-1506年間,距今已有480年的時間,一直來人們對這幅畫的種種謎團有各種神奇的解釋。最近,西方有些美術史家利用最新電腦程控數據,又提出了一個新的聳人聽聞的“發現”,認為這幅貴婦人的肖像實際上是按照畫家本人的《自畫像》來創作的。科學探索可以把一些本來已成定論的結論加以推翻,我們期待這種有益於了解人類文明奧秘的探索的深入。這一幅迄今被肯定的原作現被珍藏在法國巴黎盧浮宮內。
《最後的晚餐》是達·芬奇替米蘭聖瑪麗亞修道院食堂而作的壁畫,取材於《聖經》中耶穌被他的門徒猶大出賣的故事。
在這個作品中,達·芬奇刻畫了當耶穌在晚餐上說出“你們中間有一個人出賣了我”這句話後,他的12個門徒瞬間的表情。透過每個人不同的神態表情,你可以洞察到他們每人的性格和複雜心態。畫麵布局突出耶穌,門徒左右呼應。坐在中央的耶穌莊嚴肅穆,背景借明亮的窗戶襯托出他的光明磊落。叛徒猶大處於畫麵最陰暗處,神色驚慌,喻示他心地齷齪醜惡,與耶穌形成鮮明對照。
在這幅畫裏,達·芬奇用現實主義的手法謳歌了真理和正義,鞭撻了叛徒的行為與邪惡勢力。
達·芬奇為創作這幅畫付出了驚人的勞動。為準確刻畫猶大這個人物,他到各種場合觀察罪犯、流氓和賭徒,反複揣摸他們的心態、神態和形態,並畫了大量的速寫,直到畫出他滿意的形象。這幅畫的巨大成功致使以後的畫家沒人敢再涉足這個題材。
米開朗基羅
米開朗基羅·波納羅蒂(MichelangeloBounaroti,1475-1564年),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偉大的繪畫家、雕塑家和建築師,文藝複興時期雕塑藝術最高峰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