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41年,《最後的審判》在聖誕節前“開光”了,整個羅馬城為之沸騰。人民瞻仰它,視若神明,尤其是壁畫中央的那個耶穌,簡直是意大利人民英雄形象。他有神的威力,他可以呼風喚雨,他的手勢就能使無數裸體變成時代的旋風。藝術家的卓越的寫實主義,使意大利人民傾倒了。人民從這個形象上似乎聽到了真正的天庭懲罰聲,他要懲罰那些使祖國忍受恥辱和出賣人民利益的顯要人物。壁畫完成後,連遠在威尼斯的他的學生瓦薩裏也趕來觀看,這位美術史家後來是這樣評述米開朗基羅的:

“我們已看到,教皇朱理二世、利奧十世、克裏門斯七世、保羅三世、朱理三世和庇烏斯五世,都想把他吸引到身旁。同樣,土耳其蘇丹蘇裏曼、法國國王弗朗茨·瓦盧亞卡爾五世皇帝、威尼斯元老院、美第奇家族柯西莫公爵,都願意向他提供榮譽津貼,原因不外乎企求分享他的藝術光輝。隻有具備他這樣崇高威望的人,才能受此厚待。世人都已目睹並且承認,在他那裏,三種藝術都被提高到了完美無缺的境地,這種完美,無論是在古代大師那裏,還是在近代大師那裏,都不曾見過。”

米開朗基羅這幅《最後的審判》,總麵積約為1370×1220厘米。

拉斐爾

拉斐爾(1483-1520年),意大利著名畫家。1483年4月6日生於意大利烏爾比諾城,1520年4月6日卒於羅馬。原名拉法埃洛·聖喬奧。自幼隨父(烏爾比諾公爵的宮廷畫師)學畫,後又轉入佩魯吉諾門下,1500年出師。

拉斐爾早年的作品就顯露出他非凡的天才。21歲時畫的《聖母的婚禮》不僅表明他充分吸收了佩魯吉諾的藝術精華,而且後來居上,無論構圖與形象塑造都有所創新。尤其是畫麵的平衡,背景的描繪,聖母瑪利亞及其夫約瑟形象的端莊、文雅,均為前輩畫家作品中所罕見。

拉斐爾於1504-1508年居住在佛羅倫薩,那裏一度恢複的共和政治、民主精神和人文主義思想影響了他。同時他對各畫派大師的藝術特點均認真領悟,博采眾長,特別傾心學習達·芬奇的構圖技法和米開朗琪羅的人體表現及雄強風格,使其獨具古典精神的秀美風格日趨成熟,從而迅速取得了和達·芬奇、米開朗琪羅鼎足而立的巨大成就。他的一係列聖母畫像,和中世紀畫家所畫的同類題材不同,都以母性的溫情和青春健美而體現了人文主義思想。其中最有名的是《帶金鶯的聖母》(藏佛羅倫薩烏菲齊美術館)、《草地上的聖母》(藏維也納美術史博物館)和《花園中的聖母》(藏盧浮宮博物館)。

拉斐爾於1512-1513年繪成的大型油畫《西斯廷聖母》,人物形象和真人大小相仿,由聖母、聖徒組成的三角形構圖,莊重均衡,聖母和耶穌的體態健美而有力量,表現了母愛的幸福與偉大。另一幅更為高大的是祭壇畫形式的《福利尼奧的聖母》和稍後創作的《椅中聖母》《阿爾巴聖母》,都堪稱是他完美無缺的作品。1509年後,他被羅馬教皇尤裏烏斯二世邀去繪製梵蒂岡皇宮壁畫,其中簽字廳的壁畫最為傑出。這批遍布大廳四壁和屋頂的繪畫,分別代表了人類精神活動的四個方麵:神學、哲學、詩學和法學,作品除發揮了他特有的繪畫風格外,還特別注意到了繪畫表現與建築裝飾的充分和諧,給人以莊重顯明、豐富多彩之感。這期間重要作品還有為埃利奧多羅廳繪製的《埃利奧多羅被逐出神殿》和《波爾申納的彌撒》,為火警廳繪製的《波爾戈的火警》和為法爾內西納別墅繪製的《加拉泰亞的凱旋》等。這些作品的形象塑造和光色運用都達到了新的境界,被譽為古今壁畫藝術登峰造極之作。

《西斯廷聖母》是拉斐爾最著名的一幅聖母像,完成了1514年。這幅祭壇畫,指定裝飾在為紀念教皇西克斯特二世而重建的西斯廷教堂內的禮拜堂裏的。最初它被放在教堂的神龕上,至1574年,一直保存在西斯廷教堂裏,故得此名。現為德國德累斯頓博物館收藏。拉斐爾在這裏創造了一個具有崇高犧牲精神的母性形象。為了拯救人類,聖母將兒子送向人間。他采用了較為穩定的金字塔形構圖,來鋪陳這一場麵:綠色帷幕剛剛揭開,聖潔而美貌的聖母赤著雙腳,懷抱耶穌,顯現在光輝普照的天上,正徐徐下落來到人間。又似乎正在挪動輕盈的步子,從雲端裏走下來,但又好像凝滯不動,露出期望的表情。一對晶瑩的目光,注視著苦難的人間。由於聖母還在雲中,身上的衣服被細微的和風飄拂著。被母親摟得緊緊的耶穌,瞪著兩隻小眼睛,似乎等待聖母給他決斷未來的命運。這個雲中的聖母頭上既沒有表示神的光環,也不戴寶冠。連聖母身上的綠色鬥篷、紅色上衣和褐色頭巾也是十分平易近人的,另外毫無華貴的裝飾。作為畫麵背景的是隱約透現在天光雲氣中的無數小天使頭像。稍不注意,這些小天使好像是一朵朵團雲。畫家用這種表現手法為聖母的神聖貢獻譜寫讚歌。其構思確實是新穎獨到的。在前麵,左邊是跪著迎接聖母到來的羅馬教皇西克斯特。他穿著厚重的金黃色法衣,一手置於胸前,以示虔誠;一手指向畫外,表示要引領聖母。添畫這個真實人物是教皇利奧十世的授意,但拉斐爾處理得恰到好處。為了既不使教皇暴怒,又不致使畫麵瑣碎,拉斐爾在西克斯特教皇的左下角,即法衣的下擺邊角上,畫了三層皇冠,以表征其父王的權力。右邊一側是跪著的聖女巴巴拉。這是一個宗教傳說中的殉道者形象(據傳她殉難於公元250年)。但畫家畫了一個秀美典雅的少女形象。她對聖母下凡現出極大的恭順與喜悅。虔誠之心,是通過那雙低垂的眼簾來表現的。她默默地注視著大地,相信人類得救在望,是一種民女善良德行的體現。在畫麵的最下端,齊畫框的邊緣,畫家又畫了兩個天真爛漫的小天使。他們張著小翅膀,似乎在等待這一奇跡出現。兩個胖胖的兒童,翻起白眼朝上窺視著。由於這兩個形象,整個三角形構圖受到一定的破壞。使畫麵空間出現不穩定感,從而形成了一個環狀的形象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