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斯廷聖母》的構圖較嚴謹,空間透視處理得極好。均衡的三角形,由於上下左右不平衡的對比,使畫麵平添了生意。比如,教皇西克斯特的大法衣,使三角形的左角顯得沉重些,而巴巴拉的頭部則略高於對麵教皇的頭,她的頭頂上的綠色帷幔又糾正了左邊的這種重感。為了不使畫麵瑣碎,畫家也添畫了一點細節來補充——巴巴拉身背後的小塔就是她被囚禁在牢獄塔的象征物。為使畫麵的雲際具有深遠感,畫家避免了焦點透視法則,采用多視點和並列法,人物的形體互不遮掩,整幅畫麵是虛實相生而又流暢平穩的。分散的人物實際上是在一個圓形的色彩聯合內。觀者既能領悟到直觀的形象,又使自己產生一種和諧的幻覺。據說畫家對所有畫上的人物都作了認真的素描寫生。聖母似走非走的姿勢、巴巴拉扭轉頭部的風采、教皇側麵形體的線條透視感,這一切是以準確無誤的素描為基礎的。每一個優美的造型有助於加深這一壯麗的主題,而它們又獨自產生強烈的藝術感染力,令觀者神往。

拉斐爾的肖像畫也有非常高的成就。特點為形神兼備,氣韻盎然。多采用微側半身姿態,將背景隱去,唯以人物自然親切的神態突出於畫麵。代表作為《卡斯蒂廖內像》和《披紗女子像》。前者描繪一位學者,其優雅的風度和深厚的學識表現得淋漓盡致。後者描繪的是一位女郎,她的容貌和作者筆下的聖母形象近似,但典雅的服飾,健美的體態,恰如其分地表現了生活中的女性。1520年春,他已患重病,仍在繪製《基督變容》,雖未能完成,但出自其手的部分仍光輝照人,氣勢磅礴,表明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他還在不斷探索、豐富和完善自己的風格。

維美爾

維美爾,這個在逝世以後被湮沒達兩個世紀的繪畫大師,是17世紀荷蘭繪畫的第三個重要代表。荷蘭在17世紀是歐洲經濟繁榮的強國,文化藝術相當發達,產生了哈爾斯、倫勃朗,在歐洲藝術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維美爾是繼哈爾斯、倫勃朗之後獨樹一幟於17世紀中期的大家。正值荷蘭的文化藝術逐漸喪失其民主傳統的時候,荷蘭的德爾夫特市成為先進的藝術中心,而約翰尼斯·維美爾(1632-1675年)就出生在這個城市並終其一生於此。然而這位偉大的畫家在生前雖曾為人所知卻一貧如洗,負債累累,正當年富力強之時,卻又溘然長逝,隻活了43歲。死後又被人遺忘,直到19世紀中葉才被藝術評論家們重新發現,從此名聲日隆,給了他以應有的地位。他被稱為“沉睡了兩個世紀的司芬克斯”,是“謎一樣的畫家”。他的生平也逐漸為人探索考證,始得知其概觀。

維美爾出生在荷蘭德爾夫特市一個經營客店兼販賣畫的中產階級家庭。據考證,他曾經向倫勃朗最有才華的弟子法布裏烏斯學過畫。1653年,他正式成為故鄉的畫師,加入過公會,而且在1663、1669年兩次被選為公會的會長。根據1663年一位法國收藏家專程拜訪過維美爾求畫一事推斷,他在生前已經享有榮名,並且他在畫壇的地位也已為社會所認可。但是他的家庭經濟十分拮據,1672年,他因負債累累而不得不出賣父親遺下的客店。去世以後,還留下了一大筆債務。他生活的艱難大概和他的多子女有關,據說他有十一個孩子(一說十個,另一說為八個)。他留下的畫,據專家們鑒定,共存34幅真跡,其餘的三十多幅都是別人偽造的贗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