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敵人對我紅軍構成了三麵包圍之勢,方麵軍總部見處境危急,立即率全部主力部隊,冒著滂沱大雨向皖西轉移。這時,敵人的各路“圍剿”部隊已雲集根據地內。紅軍所經之處幾乎都有敵人重兵把守,飄揚過革命紅旗的十幾座城鎮已全部淪於敵手,紅軍陷入了敵軍的包圍之中。
嚴重的敵情使張國燾翹在天上的尾巴一下子夾了起來,他成天哭傷著臉,到處叫嚷著:
“今天打出一個厲害的敵人來了。”
“紅軍隻可打一仗,沒有打第二仗的力氣。”
於是,張國燾慌忙連向中央告急。當時在江西中央根據地的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同誌,悉知鄂豫皖的鬥爭情況,曾經電示給張國燾,指出紅四方麵軍應采取誘敵深入的方針,疲勞和分散敵人的力量,在運動中選擇敵人薄弱環節,各個擊破敵人,以完全粉碎敵人的“圍剿”。複電如下:
(一)此次敵集結兵力分進合擊我鄂豫皖蘇區,整個形勢已不同於去年,但其戰略戰術頗似去年三次“圍剿”對付中央區之並進長追,並益以堅守據點穩穩打。
(二)因此,我們建議紅四方麵軍目前應采取相應的誘敵深入到有群眾工作基礎的、地形便於利我們的地方,掩蔽我主力目標,嚴格的執行群眾的堅壁清野,運用廣大的遊擊戰,實行四麵八方之擾敵、截敵、襲敵與斷絕交通等等動作,以疲勞與分散敵人力量,而不宜死守萊一點,以便刺敵之分進合擊。這樣在運動中選擇敵人薄弱部分,猛烈打擊與消滅敵人一點後,迅速轉移至另一方,以迅速果敢,秘密和機動求得各個擊破敵人,以完全粉碎罩四次“圍剿”
(三)這三次戰鬥中的戰略與戰術的經驗,你們可以根據目前形勢與任務與四方麵軍的優點靈活運用。
(四)紅十六軍在通山、成寧的兩次勝利,這次一方麵軍向北發展的勝利的開始,均是鄂豫皖的配合策應行動。湘鄂西應在打擊敵人一方的便利條件下,以一部分兵力向平漢路西行動。
這一電文,提出鄂豫皖紅軍應通過誘敵深入、擊敵一路、群眾配合、運動殲敵來粉碎敵人的“圍剿”,是非常正確的。如果在反“圍剿”的準備和開始階段,分局領導人有這樣明確的指導思想,局麵一定會好得多。在鄂豫皖邊革命根據地,我們既已失去運動殲敵的時機和條件,便隻能從皖西方向想辦法。
方麵軍總部率紅軍四個師抵皖西金家寨後,與那裏的紅軍會合。這時,皖西的“進剿”之敵已西越淠河、獨山一線。紅軍計劃首先揮師六安方向,打擊深入葉家集、獨山鎮的敵人。但部隊隱蔽行動不夠,行至東西香火嶺,即與迎擊之敵遭遇,打得很艱苦。敵人後麵的兩個師又經沙窩、新店追來,形成東西夾擊之勢。紅軍決定,南下英山,會合地方武裝,尋機殲敵。
走到燕子河,聽說英山也被敵占領,部隊停下來就地休息待命。分局在燕子河召開會議,討論下一步的行動方針問題。出席會議的有張國燾等。鑒於“圍剿”之敵已從四麵八方深入根據地的腹心地帶,紅軍的回旋餘地越來越小,張國燾、陳昌浩都主張南下先取英山,以英山為立腳點,喘息待機,與敵周旋,恢複根據地;如繼續受敵重兵壓迫,則將紅軍主力暫時拉到外線,向潛山、太湖方向轉移,伺機打回根據地。有的人不同意紅軍跳出外線,積極主張將部隊拉回黃麻地區。有的人認為,如果紅軍暫時跳到外線作戰,不如西出平漢路以西應山、隨縣、棗陽一帶有利,因那一帶有黨和紅軍活動基礎,南靠桐柏山,地形條件也比較好。討論的結果,決定放棄出潛太的計劃,以一部兵力及地方武裝,在皖西作和潛太地區擾敵後路,主力紅軍則先取英山,再向黃麻地區轉移。
九月底,方麵軍由燕子河經西界嶺、五顯廟直下英山,擬打擊敵人。這路敵軍和其他敵軍一樣,依托工事堅守防禦,使我無隙可乘。紅軍遂移而東進,由英山以西的石橋鋪分兩路行動,至新洲會合後,於十月上旬末抵黃安的高橋河、河口鎮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