敵人發現紅軍主力向黃麻地區轉移,立即由東而西窮追不舍。同時,西線敵人和中路總預備隊,分別由平漢線經河口鎮、華家河向黃安、麻城方向堵擊。我先頭部隊剛進入河口鎮以東地區,則同敵人遭遇;紅軍另一部,也在馮壽二地區同敵人遭遇,經過激戰,殲敵一部後,紅軍急向黃柴畈轉移。
二
抵黃柴畈地區的當天,尾追紅軍的敵人先頭趕來,又向紅軍發起猛攻。血戰至黃昏,擔任阻擊任務的紅軍斃俘敵副師長以下近千名。敵立即部署新的合圍,準備從南麵和東麵向紅軍進攻。紅軍處在方圓僅幾十裏的“彈丸”之地,四麵臨敵。
紅軍怎麼辦是繼續留在根據地打,還是跳到根據地外麵打這是當務之急要解決的行動方針問題。十月十日晚,分局在黃柴畈召開緊急會議,進行討論。
關於紅軍的行動方針問題,有兩種意見。一種是主張紅軍跳出根據地打,待機殲敵後再返回;另一種是主張紅軍留在根據地堅持,分散遊擊。張國燾是前一種意見。他認為:反第四次“圍剿”中,敵人的力量大大超過紅軍,紅軍經過各次戰鬥未能完成擊潰敵人的任務,已完全處在被動、失敗的地位。根據地內的主要城鎮被敵占領,紅軍主力沒有周旋餘地,無法粉碎敵人的“圍剿”。第四次反“圍剿”已經失敗,紅軍在內線作戰已無希望,隻有離開蘇區才是出路。隻有跳出敵人的包圍圈外,才能保存力量。如果將紅軍主力繼續留在根據地進行戰鬥,是毫無希望的。關於紅軍的轉移方向,他提出:去平漢路以西,與那裏的紅軍會合。有的同誌認為:反四次“圍剿”紅軍未能擊退敵人,處於被動和失敗的地位,是客觀事實。但是,紅軍不應脫離根據地。在敵人重兵深入根據地的情形下,可采取分散遊擊的辦法,堅持遊擊戰爭,待機破敵。
與會絕大多數同誌在發言中,不同意後一種意見。總指揮也讚成將紅軍主力暫時拉出外線,待調動和殲滅敵人後,重返根據地。總指揮說:
“根據地中心區域已經被敵人占領,我大部隊不易活動,又已喪失了殲敵一路的機會;要分散遊擊,地方遊擊隊還行,大部隊就有許多困難,敵人兵力總比我大,有幾十萬人,而我根據地僅剩那麼一小塊地方,隻要槍一響,不用兩三個鍾頭,敵人就會從四麵八方合擊而來,更何況你分散敵人也會分散呢!”
張國燾最後根據與會多數同誌的意見作出了決定:留下少數部隊,在根據地堅持鬥爭;方麵軍總部率多數部隊共十三個團約兩萬人,一萬五千支槍,跳出根據地,暫到平漢路以西活動,伺機打回根據地。
第四次反“圍剿”,從八月上旬開始到十月中旬為止,紅軍苦戰兩月,雖殲敵萬餘人,終未能扭轉戰局,遭到了失敗。失敗的教訓,概括地說,主要是:第一,錯誤地估計了客觀形勢和敵我力量對比。頭腦發熱,盲目輕敵,沒有及早進行反“圍剿”準備,喪失了主動地位。第二,在敵人重兵壓境的嚴重形勢下,未采取避強擊弱、誘敵深入、各個擊破的作戰方針,而是率爾應戰、正麵硬頂、孤注一擲,始終未能形成戰役戰鬥中的優勢。第三。王明路線的推行,搞得根據地民窮財盡,毀壞了根據地的堅實基礎和抗敵能力。相當一部分群眾脫離我們;還有成千上萬的群眾,隻跟著紅軍“跑反”,無法形成人民戰爭的海洋。如果分局領導人,尤其是張國燾不犯那些帶根本性的錯誤,爭取勝利是有希望的。
總指揮認為,部隊過鐵路西到蘇區外邊把敵人引出去,與敵人周旋,選擇其弱點殲敵一部,擊破其‘圍剿’後再回蘇區是可以的。但是張國燾喪失了信心,認為敵人的‘圍剿’已不可能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