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 太陽神(1 / 2)

我很好奇盯著她質問:“你說的神話故事是想告訴我們什麼?總感覺這個傳說跟我們沒關係?”

光華公主對我們說:“這都是古神傳給我們的,因為我們也不知道曆史是什麼,隻留下這些線索。似乎這些曆史故意被抹掉,不像讓後人知道。我們都想找到曆史,但是沒辦法,還有一個太陽神的故事。

有太陽女神,這位太陽女神名叫羲和。 最早的大百科全書《山海經》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東海之外,甘泉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名羲和,為帝俊之妻,是生十日,常浴日於甘淵。”

太陽女神羲和

也就是說,羲和國中有個女子名叫羲和,她是帝俊之妻,生了十個太陽。“太陽之母”這是關於羲和的傳說之一。

羲和又是太陽的趕車夫。《楚辭·離騷》說:“吾令羲和弭節兮,望崦嵫而無迫。”(弭:平息;崦嵫:yān zī 牞古代指太陽落山的地方)。詩句的意思是:羲和不慌不忙地趕著馬車,和太陽一起走在歸家的路上。

羲和掌握著時間的節奏,每天由東向西,驅使著太陽前進。因為有著這樣不同尋常的本領,所以在上古時代,羲和又成了製定時曆的人。《尚書·堯典》說:“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於是指示羲和,密切注視著時日的循環,測定日月星辰的運行規律,給大家製定出計算時間的曆法。羲和部落遺址位於東海之濱的山東省日照市湯穀太陽文化源

旅遊風景區(中國太陽神祭壇遺址公園)內的天台山上。這裏留有太陽神石、太陽神陵、老母廟、老祖像、觀測天文的石質日晷、祭祀台、石椅、石磨、積石塚等遺存,出土過石斧、石锛、石鏟、石箭頭等器物。

據《山海經》、《尚書》和《史記》記載,羲和族人在湯穀祭太陽,在天台山觀天象。帝堯“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羲和後裔大羿、太昊、少昊、伯益等都曾在山下堯王城遺址一帶建立強大的東夷古國,現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關於羲和部落遺址的考證如下:

《山海經·大荒南經》記載:“東南海之外,甘水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曰羲和,帝俊之妻,生十日,方浴日於甘淵”。《山海經·大荒東經》曰:“東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國,少昊儒帝顓頊,棄其琴瑟。有甘山者,生甘淵,甘水出焉”。《山海經》研究專家,晉代郭璞為此作注說:“此經甘淵,實即《大荒南經》羲和裕日之甘淵”。

少昊是大汶口文化晚期至龍山文化中期的部落名稱。盡管羲和與少昊的先後順序無考,但根據《山海經》,少昊之國與羲和之國在地理上一致是無疑的。古時日照東部沿海或者稱“東海”,或者稱“東南海”,有清光緒十一年《日照縣誌》地圖為證。

《春秋左傳正義》隱公二年下注曰:“《譜》雲:“莒嬴姓,少昊之後。周武王封茲於期於莒,初都計,後徙莒,今城陽莒縣是也”。《漢書·地理誌》載“莒,故國盈姓,三十世為楚所滅,少昊之後”。少昊崇鳥,顏師三注。

《漢書·地理誌》“鳥夷”曰:“一說居在海曲,被服容止皆象鳥也”。日照在漢代稱為海曲。海曲的東夷人之所以被稱為鳥夷,是因為他們在服飾與行為上極力模仿鳥,而對圖騰物的模仿正是圖騰信仰的重要方麵。《左傳》昭公十七年載郯子說:“我高祖少昊摯之立也,鳳鳥適至,故紀於鳥,為鳥師而鳥名”。

王青教授在《從大汶口到龍山:少昊氏遷移與發展的考古學探索》一文中說:“少昊氏是史前東夷人的重要支係,考古發現的陶文和大墓證明,少昊氏不僅存在於大汶口文化時期,而且還延續到龍山文化時期。

期間經曆了不斷遷移和發展的過程。其中大汶口晚期以莒縣陵陽河一帶為中心,到大汶口末期遷到五蓮丹土一帶,龍山早中期又遷到日照堯王城(堯王城遺址)、兩城(兩城遺址)等地,在濱海地帶形成超大規模的中心。

龍山中期之末遷到了臨朐西朱封一帶,到龍山晚期又遷到曲阜一帶.少昊氏的遷移過程是不斷發展壯大和文明化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經曆了從古國到方國的社會轉變.到龍山文化末期,少昊氏走向衰亡,被東夷新崛起的皋陶、伯益等政權實體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