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 太陽神(2 / 2)

日照地區是贏姓莒國的先祖少昊、伯益的領地。而少昊之國與羲和之國在地望上一致,因此日照地區屬於羲和之國的一部分。日照乃嵎夷所在地

據《尚書·堯典》記載,羲和浴日的湯穀(暘穀)在一個叫做嵎夷的地方。“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暘穀”。孔安國注雲:“東夷之地稱嵎夷。”嵎夷在中國東方的青州。《尚書·禹貢》曰: “海、岱惟青州:嵎夷既略,濰、淄其道”。

《尚書·禹貢》又載:“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沂其乂,蒙羽其藝;大野既豬……浮於淮泗,達於河(荷)”。曆史上有人認為日照屬於徐州。根據《尚書·禹貢》的記載,沂河流域屬徐州無疑,但日照地區在沭河以東,似乎不屬於徐州。因為徐州之民在《禹貢》中被稱為淮夷,曆史上也曾稱為“徐夷”。

如果日照屬於徐州,則日照先民應為淮夷或徐夷,顯然與曆史記載不符。日照地區在曆史上和傳說中從來沒有淮夷或徐夷的記載。

根據南宋或者清乾隆年間編寫的《四庫全書》中的禹貢九州圖地區應屬於青州。圖中以泰山、蒙山到羽山一線為界,其北為青州,其南屬徐州淮夷,嵎夷恰恰就包括日照地區。

古代嵎夷也稱隅夷或鬱夷。

根據清道光年間許喬林所編《海州文獻錄》中有關王良士對湯穀的考察和注解也說明日照地區屬隅夷:“吾嚐航海,自碣石登萊,窮沙門數十島,登成山芝罘,憩息琅琊,尊海而南,求所謂隅夷暘穀者不可得。案:遷史《始皇本記》:調立石朐界,為秦東門雲。朐界者,今海州鎮山古朐縣也。秦統一天下,以朐山為東門,則有虞氏幅員最廣,宜以此山為有虞東界。

雨雲山在海中,周二百裏,為隅夷無疑。東磊麵東為穀,四時旭日所照,奇峰怪壑,異草仙花,必羲和所居之湯穀也”。盡管許喬林對湯穀地望的結論顯得武斷,但連雲港地區為隅夷的說法是正確的。《山海經。海內經》中記載:“都州在海中,一曰鬱州”。

何光嶽先生在《東夷源流史》中也認為鬱州(江蘇連雲港附近雲台山,古稱鬱州)大部分為鬱夷人所居。這就是說,隅夷的分布北起琅琊,南至江蘇連雲港,這不但與禹貢九州圖相符,也得到藤花落地下考古(龍山文化遺址)的佐證。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王守功先生在《山東龍山文化》一書中指出:“堯王城類型主要分布於沂山之南、蒙山以東的魯東南地區。這一區域的地貌以丘陵為主,間有較大的河穀平原。

該類型西、北兩側分別於尹家城類型、姚官莊類型相鄰,東至黃海,南界約在隴海鐵路以北。行政區劃包括臨沂、日照兩市和江蘇東北角之一部分”。“根據遺址分布特點可以推測,日照、臨沂一帶是堯王城類型的中心地帶。這裏地理環境特點是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河流眾多,古代環境同現在差別較小。

考古發現表明,這裏龍山文化遺址十分密集,且不乏大型遺址”。而地下考古堯王城類型的地域恰恰就是嵎夷的分布範圍。

此外,史料記載日照在商周時均屬青州。根據《禹貢》成書時的地理知識或九州的概念,其時膠萊平原尚為海洋或沼澤之地,山東丘陵為海島,日照地區當時位於華夏的最東端,正是太陽從大海中升起,“日出初光先照”的地方。太陽崇拜在這裏產生自有地理上的道理。

在山東省日照湯穀太陽文化源旅遊風景區的天台山下,有一個非常獨特的老母廟——這座老母廟祭祀的是我們的先祖太陽神羲和,當地人稱羲和老母,這在全國眾多的老母廟中尚不多見。

郭沫若指出:“殷人於日之出入均有祭”。商代甲骨卜辭中有“夏於東母,泵三,犬三”,“己酉卜,鼓貞,竟於東母,九牛”,“貞,夏於東母,三牛,又”等記錄。可見商代“競於東母”的祭儀十分隆重。競,或作寮,《甲骨文字典》釋之為“會潘柴而祭之意”,也就是堆柴為火進行祭祀的意思。

陳家夢在《殷虛卜辭綜述》中指出,卜辭中的“東母”指太陽。

丁山先生認為“東母”是日神的別名,當為生十日的羲和,亦即太陽神。“夏於東母”即以火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