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假說顯然是“離經叛道”的,與分子遺傳學上的“中心法則”大相徑庭。
如果“羊搔癢病”病原體真的隻含有蛋白質,那麼對這個“金科玉律”般的中心法則,就要重新評價了,說明生物體內還存在著另一種蛋白質複製模型。
當然這個假設是否正確,還是一個沒有答案的謎。
人體有防鏽劑嗎
人體中的紅細胞,又稱紅血球,在人體中它像節節運輸氧氣的列車,把人們不停地吸進來的氧氣運送到全身組織。現在科學家已查明,紅細胞的運輸氧氣功能,全仗紅細胞中具有獨特吸氧本領的鐵元素。
一個有趣問題來了。紅血球新陳代謝很迅速,實驗證明,人體每天通過肝髒要處理掉2000億個“舊”紅細胞,同時還要製造出2000億個“新”紅細胞,以補充運輸“隊伍”。按這個數字計算,人體每天應補充20克鐵,才能使鐵元素的代謝保持平衡,然而,事實上人從食物中補充進來的鐵都不及此數的十萬分之一,那麼,人體是怎樣維持體內平衡的呢?
說來有趣,人體對自己體內的鐵是很吝惜的。當肝髒處理2000億個紅細胞時,隻把硫、氫、氧等元素通過腎排泄出來,而絕大部分鐵仍留在體內,供製造新紅血球作原料。
那麼,留下這麼多鐵,不怕體內氧氣把它氧化成鐵鏽嗎?
原來,人體內有一種天生的“防鏽劑”,這種防鏽劑專門來保護鐵元素,使之變廢為寶的。它是一種特殊的蛋白質。每當紅血球被腎髒處理後遺下鐵時,它就會主動迎上去,使它結合成“鐵蛋白質”。
鐵蛋白質分子結構很特殊,它能彼此地串在一起,形成空心的圓柱體,並把鐵牢牢地包圍起來,讓鐵原子躲在圓柱體內,從而避免與氧氣作用而生鏽。直至需要鐵時,再把它釋放出來供造血組織使用。
如果一個人生產這種特殊蛋白質時出了毛病,那麼,人體內鐵代謝平衡也會隨之出毛病,例如有一種名叫古銅色貧血症的遺傳疾病,就是因為發病者基因出了差錯,體內絡合鐵的蛋白質“生產”出了故障,致使“廢鐵”沉積,使皮膚出現古銅色。此外,肝癌病人鐵代謝也會出毛病,在他們身中絡合鐵的蛋白質特別“懶惰”,導致皮膚鐵沉積,使皮膚發黑。
目前,人們對人體內鐵“防鏽劑”正作深入的研究,以便進一步揭開它的秘密。
泛素在生物體內的作用是什麼
泛素以其廣泛存在於生物細胞中而得名。它那奇異“性格”和重要生理功能,已引起生物化學家的普遍關注,如今已成為生物化學領域內的一顆新星,經化學家分析,泛素是由76個氨基酸分子組成的蛋白質,分子量為8623道爾頓。奇怪的是泛素分子結構中竟沒有常見的胱氨酸和色氨酸,也不含金屬離子,無論來自哪一種生物體的泛素,其分子末端總是賴氨酸-甘氨酸-甘氨酸這樣結構。生物化學家由此推測泛素在生物體內有共同生理作用的根據。
生物化學家還發現泛素的另一個特性是異常穩定。通常的蛋白質在70℃左右下,要不了幾分鍾就會變性,即失去生物活性,但是,泛素在90℃下加熱1小時,仍可保持生物活性,真是一種奇跡。因此,有的生物化學家認為正由於泛素有這一特性,才能使生命在艱難條件下頑強地適應環境,延綿不絕地生存下去。
泛素不僅存在於複雜生物體,而且原核生物如細菌體內的泛素和真核生物跟動物體內的泛素,性質基本相同,這也說明目前地球上存在的一切生物都來自同一個“祖宗”。此外,生物化學家還證明泛素還參加生物體內能量代謝作用和表達基因時起的調節作用。
然而,研究泛素的工作還隻是萬裏長征的開頭幾步,在泛素的身上蘊藏著大量的秘密。
首先是人們對泛素的穩定性迷惑不解。是什麼原因促使它在90℃溫度下,能長期不變性呢?
其次,泛素為什麼廣泛存在生物體內,它的作用究竟是什麼?最後究竟能為人類做些什麼呢?
胰島素為什麼能治糖尿病
在古代醫書中,早就記載著一種奇異的疾病,患病的人竟比健康的人多吃多喝,但是,人卻會逐漸消瘦下去,小便特多,撒出的尿是甜滋滋的,所以,稱它為“糖尿病”。
糖尿病十分普遍,有人作過統計,在歐洲150個40歲以上的人中,平均有1個人得糖尿病。在19世紀前,人們對糖尿病毫無辦法,任其泛濫,當時世界上每年約有100萬人被糖尿病奪走了生命。
那麼,人為什麼會得糖尿病呢?
人們在實踐中不斷地探索它的奧秘。
1815年法國化學家謝弗勒把糖尿病人的小便放在容器中慢慢地蒸發,最後得到亮晶晶的葡萄糖,於是,他認為糖尿病患者是由於不能有效地利用體內的葡萄糖而得病的。
1852年德國醫學家默林做了一個有趣的試驗,他把狗體內的胰腺摘除掉,結果,狗都會得糖尿病,由此,默林認為糖尿病一定與胰腺中某物質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