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2)(1 / 2)

瑪雅文字大多刻寫在石柱上,還有刻得寫在木頭、玉石和貝殼上。此外,瑪雅人還發明了筆和紙,筆是用毛發製成的,紙是用美洲的一種無花果樹皮製作而成的。瑪雅人先將樹皮搗成紙漿,然後滲入膠液,這種有膠的紙漿壓平曬幹之後就成了硬紙板,最後,瑪雅人在硬紙板上塗抹一層又細又白的石灰,把灰麵擦拭得平滑而光亮,一張即可以寫字又可以畫畫的紙就製成了。把幾十頁甚至成百頁這些的硬紙折疊成冊,就是瑪雅人奇特的書了。瑪雅人的書籍有曆法、禮儀活動、神話故事、曆史事件和預言等,甚至還可能有敘事詩和劇本等文學作品。瑪雅人因為沒有發明印刷術,每一頁、每一本,都是由專門的人員即神廟的祭司去書寫,由於象形文字的艱深和這種特殊紙張的昂貴,以至於書籍異常珍貴,隻有祭司階層、國王和貴族才能擁有。文字的書寫技術始終掌握在神廟祭司手中,從未傳到社會的其他階層,而且自文字產生之後,書寫形式基本上沒有什麼變化。

16世紀以後,西班牙人入侵中美洲,殖民主義者把他們看不懂的瑪雅書籍視為“魔鬼的謊言與迷信”,他們燒毀書籍,屠殺土著祭司,到了17世紀,瑪雅文就成了無人認識的文字。現在,古代瑪雅文獻僅存三部殘缺不全的寫本,分別藏於西班牙、法國和德國的圖書館。幾百年來中美洲叢林中的瑪雅文化遺址陸續發現,其石碑、祭壇、建築物的牆壁和各種器物上都存有大量的銘文,它們往往比寫本更早,都是極為珍貴的人類文化遺產。

通過近百年的努力,瑪雅文獻的破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800多個字符已讀懂了近1/10,但大部分文字符還沒有破譯。因此,瑪雅文明給人們留下了很多難解之迷。

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國古代漢字最早的名稱。殷商時期,國王遇有重要事情,都要進行占卜,請求鬼神指示。占卜的方法是在龜甲或獸骨(主要是牛肩胛骨)上鑽鑿許多凹槽,像指甲那麼大,用火燒灼,使凹槽裂開成直的、橫的、粗的、細的等不同的紋路。巫師(貞人)將不同的紋路解釋成“吉兆”或“凶兆”,據此來決定國家大事如何辦理。占卜和辦理的結果刻記在甲骨上,學者稱這種記錄為“卜辭”,這種文字稱為甲骨文。19世紀末,甲骨文首先在河南安陽小屯村一帶被發現,是商王盤庚遷殷以後到紂王亡國時的遺物(公元前14世紀中期-公元前11世紀中期),距今已3000多年。

甲骨文最初是自然流露,沒有引起人們注意。1899年,北京一位對古文字頗有研究的朝廷官員王懿榮,在一味被稱為“龍骨”的中藥裏,發現很多小碎骨片上有刻痕,他認定這是一種無人知曉的古文字,並且開始收集。於是,“甲骨文”的消息不脛而走。1903年劉鶚拓印了《鐵雲藏龜》,是中國最早的甲骨文拓片。中國早期的甲骨文研究者有孫詒讓、羅振玉和王國維等。安陽殷墟考古發掘於1928年開始,連續八九年,最大的收獲是1936年夏天發掘的第127號坑,得甲骨文17000多片。在甲骨文考證和釋義方麵,成績最為突出的是郭沫若、唐蘭和於省吾等。新中國建立後,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彙集了1899年以來80多年間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公私收藏以及流傳海外的共41956片,由郭沫若主編,胡厚宣總編輯具體指導,編印了《甲骨文合集》。除安陽小屯村以外,在陝西、山西、北京等地也有少量有字甲骨出土,它們都屬於周代以後的遺物。到目前為止,已發掘的有文字的甲骨超過10萬片。

甲骨文是一種成熟的文字,總共大約有4500個單字,目前已認識其中的1/3。它基本詞彙、基本語法、基本字形結構跟後來的漢字是一致的。與其他的象形文字相同,甲骨文掌握在巫師、祭司或僧侶手中,所記載的內容涉及征戰、祭祀、狩獵、天文、地理、方誌甚至疾病、生育等方麵。甲骨文經曆了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等階段的演變,發展成為今天的簡化漢字。漢字既是當今世界僅存的自源文字,又是世界上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漢字是華夏文明的一個象征。

甲骨文是漢字的源頭,漢字對中國國內少數民族和周邊國家的文字有過巨大的影響。曆史上,契丹族、女真族、壯族等少數民族以及鄰國朝鮮、越南和日本等,通過直接借用漢字記錄自己的語言,或借鑒漢字創造自己的文字,從而提前跨入文明時代。

腓尼基字母

字母的故鄉不是兩河流域,也不是埃及,而是“敘利亞巴勒斯坦”。

地中海是一個廣闊的內湖,同大西洋相比,它風平浪靜,氣候宜人。當西歐大陸還沉睡在蒙昧之中的時候,地中海東部已經進入文明時代,開始發展水上航運和國際貿易。公元前1000年以前的字母遺跡全部是發現在這個地區的。地中海東岸的“敘利亞巴勒斯坦”,以其沿海北部的狹長地帶(後來稱為腓尼基)為中心,曾經是東地中海文明區的橋梁。它的東北方向是兩河流域,西南是埃及和西奈半島,北麵是阿納托利亞(現在土耳其),西麵海中有塞浦路斯島、克裏特島和希臘半島。這些地方都發現了古代的字母遺跡,其中已經釋讀成功並證明有較大的字母史料價值的,主要出土於“敘利亞巴勒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