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的構成
中國的文字,基本上由象形、指事、形聲、會意、轉注、假借等六種文字組成。這六種文字,即通常人們所說的“六書”,是古代文字學學者分析漢字構造及其使用歸納出來的組成全部漢字的六種條例。中國文字創造之初,與埃及文字相同,都是從圖畫、象形文字演化而來的。但漢字的進化情況卻與埃及文字有別。幾千年來,中國文字的演化、進展,始終維持著原始的繪畫或符號內容,是沿著原始的、文字誕生時所創的路徑前進的。隻是在形成更多文字時,在原有文字構成的基礎上,加以種種組合,以求形成更多的文字,這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獨一無二的。
甲古文構造例圖漢字的構成極其巧妙,記住字形和字義也不覺困難。戰國時期,從構字理論上,把漢字歸納為“六書”。這作為構字方法的“六書”是:
1.象形
這種構字方法,是指字的形狀是仿照事物的形狀書寫而成的,就是所謂“摹書實物之形而為之”。因此,象形文字是“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比如日、月、山、水等四個字,就是模仿日、月、山、水的形狀書寫並逐漸演化而來的。而這日、月、山、水的象形字,仍保留著原始的繪畫特征,反映著自然界這四種實物的真實形象。
2.指事
“指事”這種構字方法,是用文字來反映事物的真實狀況的,即所謂“各指其事以為之”。因此,用這種方法構成的漢字是“視而可識,察而見意”。如人在其上寫作(上),人在其下寫作(下)。
3.形聲
“形聲”文字,由形、聲兩部分組成。一部分表形,另一部分表聲。例如,“河”“湖”二字,均以“水”為形,字義與水有關;而後半字的“可”“胡”,則與讀音相同或相近。
4.會意
“會意”字的構成原則,是將兩個原有字的字義聯係起來而派生出來一個新的字義,從而產生一個新字。即“會合人的意思也”。如“人”字和“言”字合並成“信”字,意思是言而有信;八(古義為違背,當背講)字和厶字合在一起,構成一個“公”字,意思是“背私為公”。類似信、公這種字,均屬會意字。
5.轉注
“轉注”的含義在於用兩個字互為注釋,彼此同意而不同形。例如“考”“老”二字,古時考可作“長壽”講,“老”“考”相通,意義一致,即所謂“老者考也,考者老也”。古詩《大雅·樸》雲:“周王壽考”。有“古人誰不死,何必較考折”一語。其中的“考”皆“老”意。故這類字稱為轉注字。
6.假借
“假借”字,簡言之,即一字兩用。原來本無此字,然而有些新的意義又無字表達,於是就把這種新的尚無字可以表達的意義賦與一個原有的字,即所謂“本無此字,依其托事”。如借用當小麥(古意)講的“來”字,作來往的“來”;借當毛皮講的“求”字,作請求的“求”即是。
漢字構成的“六書”的說法,是古代文字學學者對漢字構成進行分析、歸納出來的字學理論。它所包含的漢字及其構成方法,是在文字發展史上長期實踐中逐漸演化而來的,不是某一個人獨立創造的。至於“六書”之說本身,其分類法和所舉例證,仍有不少欠妥之處,曆代文字學家也有不少分歧意見和評注。本書為印刷史書,對此僅從與印刷相關的、中國文字的產生與發展角度概要介紹,了解其大概意思就可以了。
漢字的演變
中國文字經曆了數千年漫長的歲月的發展。秦統一六國後,連續對漢字進行簡化、整理,使漢字逐漸走向規範化,為書寫、雕刻,乃至印刷術的發明與完善,創造了便利而規範的有利條件。就其整個文字史而言,今天的漢字,是經過很多次變革逐漸演變而來的。
漢字演變舉例漢字從誕生到規範,一般說來,主要經曆了古文、篆書、隸書、楷書等四個階段的演變過程。其中,篆書又有大篆、小篆之分;隸書則有秦隸、漢隸之別。由此可知,曆史上任何一種新的字體,都是經過很長時間演變逐漸形成的。這其間,自有許許多多似篆非篆、似隸非隸、似楷非楷的字在流行、在使用。周宣王的史官史籀對文字進行整理,誕生了大篆,但在春秋戰國這段時間,各種文字並存;秦朝丞相李斯創製“小篆”不久,隸字即開始萌生;從隸書到楷書,其間也有各式各樣、包括行書在內的字體出現。總的來說,楷書形成後,中國文字已基本定型。此後,雖有行書、草書,以及為適應印刷製版和閱讀方便之需要而逐漸形成的印刷字體——宋體之出現,但這都是為了書寫或印刷上的方便而產生的已趨於工整、規範的隸、楷之變種,並無多大實質性變異。下麵就漢字演進過程,簡單說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