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文

“古文”有廣義、狹義二解,分類也比較含糊。在義上,古文是包括大篆在內、小篆以前的文字;狹義上講,古文則不包含大篆,指中國文字史上大篆以前的文字。客觀上,秦統一文字之前,中國的漢字,從字體、應用角度講,還是比較混亂的。據曆史文獻記載,中國古代文字發展到周朝,周宣王時(公元前9世紀)的史官,曾對古文進行過一次整理,其結果是產生了“籀書”,世稱“大篆”。這裏,采用狹義的古文概念,將自成體係的“大篆”裁出,單作介紹。

2.大篆

在中國文字史上,夏、商、周三代,就其對文字學的貢獻而言,以史籀為最。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他始變古文,別創新體,以趨簡便。著有十五篇。大篆是相對於小篆而言的。

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書、史書之稱。周宣王時,太史籀作《大篆》十五篇,因其為籀所作,故世稱“籀文”。“籀文”乃據古文而作,是在古文基礎上整理出來的,故其與古文或同或異。今其文散見於和後人收集的各種鍾鼎彝器之中。其中以周宣王時所作石鼓文最為著名。

3.小篆

小篆又叫秦篆,是秦朝丞相李斯所創。秦始皇滅六國,統一華夏,因疆域廣國事多,文書日繁,甚感原有文字繁雜,不便於應用;加上原有秦、楚、齊、燕、趙、魏、韓七國,書不同文,寫法各異,亦亟待統一。乃命臣工創新體文字。於是,丞相李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就大篆省改、簡化而成。小篆又名玉筋篆,取其具有筆致遒健之意而名之。

小篆

小篆較之大篆,形體筆畫均已省簡,而字數日增,這是應時代的要求所致。從古文到大篆,從大篆到小篆的文字變革,在中國文字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占有重要地位。

4.隸書

“隸書”始為秦朝所作。程邈本是秦朝縣的一名獄吏,因得罪了秦始皇而被關到雲陽獄中。他在獄中苦心覃思十年,修編小篆,作隸書文字三千個,之後上書始皇。始皇采納用之,於是封他做禦史。當時隨著社會的發展,政務多端,文書日繁,記錄事務單用小篆已深感不便,迫切需要一種比小篆更為省簡、規範的文字,以便於書寫和鐫刻。由於當時改簡小篆為社會亟需,勢在必行,致使隸書這一比小篆規範得多的新的字體應運而生,得以麵世。

現代人心目中的隸書,一般是指那種有波磔的、一橫一捺都拖著刻刀一樣的長長的尾巴的隸字。其實這隻是隸字中的一種。隸書並非以波磔為唯一的特征。

隸書

隸書從出現到成熟,有著一段較長時間的演變過程,種類也多有不同。一般說來,普通稱作隸書的,主要有秦隸和漢隸。秦隸是隸書的早期形式;漢隸則為隸書中的成熟字體。人們通常所說的隸書,是指漢隸中的“八分”而言。“八分”是在秦隸之後,漸生波磔、歸於整齊、規範,轉化而來的。隸書發展到八分,已經是姿致遒美、成熟,為人們喜愛而又得到長期使用之文字了。

從小篆向隸書演變的第一步,最顯著的變化是從婉曲的線條變為平直的筆畫,從無棱角變成有棱角,這就大大方便了書寫和鐫刻。在文字演變史上又跨上了一個新的、關鍵性的階梯,於中國文字的規範、定型,至關重要。中國的文字,在秦朝、漢初,短短數十年間,從大篆到小篆,又從小篆演變成隸書,發生了重大變化。演變之速、過程之短、變化之大、意義之深遠,古今中外,實屬罕見。何以如此這就不能不歸功於“社會需求”這一於科學技術的發展所提供的“推動”作用了。人們常說,社會安定,百業俱興。秦朝作為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大帝國,對文字的需求是急迫的。為了求速、求易,以滿足日益繁雜的政務上的需要,規劃、改簡文字,勢在必然。

中國的文字,經過隸變之後,字的形、式、筆畫和構成,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字的數量也急劇增加,結構組成上已超出“六書”範圍。從此,除少數文字外,識字主要靠死記硬背。由於字數繁多,學記也比較困難。

楷書

隸書經過二百多年的發展、演變,到了漢末魏初(公元三世紀初期),又出現了“真書”。真書又名“正書”“今隸”(以區別於漢隸),是一種通行到現在的、人們最熟悉的“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