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楷書
“楷書”,又叫真書、正書、今隸。楷書的“楷”,古人能為法也,式也,模也。草書之名出於草率、草稿,楷書之名則反之。雖然篆書和隸書也有草寫者,以此而論,其工整者亦可謂之為“楷”,但這裏所說的楷書,是指自成一體、現在通用著的“楷書”而言,如歐陽詢、柳公權等碑帖之字屬之。
鍾繇楷書
關於楷書的首創者,有很多種說法。因為自魏、晉、南北朝,幾百年來的文字,是隸書中的八分與楷書筆意錯雜時期。比較一致的說法是由東漢所創。現存實物中,隻有魏鍾繇的“賀克捷表”的法度可稱為楷書之祖。堪稱中國曆史上第一個楷書書法家。這裏我們仍沿用這一通常的說法。
現在我們看到的楷書,筆畫端莊,波磔勢少,是由古隸之方正,八分之遒美,章草之簡捷等脫化、演變而來的。從三國時期鍾繇作“楷書”起,這種字體一直沿用至今,被視為標準字體而為世人所喜愛。
行書
6.行書
“行書”,是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運筆自由的一種書體(也可稱其為字體)。張懷有說:“行書者,乃後漢穎川所造,即正書之變體,務從簡易,相間流行,故稱之‘行書’,劉德升即行書之祖也”。說:“自隸法掃地,而真幾於拘,草幾於放,介乎兩者之間行書有焉,於是,兼真則謂之真行,兼草則謂之行草。”可見行書不同於隸、楷,它的流動程度(指運用聯綿筆的多少)可以由書寫者自由運用。因此,自晉迄今,行書用處最大,用得最廣,一般性書寫幾乎均用之。
7.草書
“草書”,又叫破草、今草,由篆書、八分、章草,沿襲多種古文字變化而成。草書本於章草,而章草又帶有比較濃厚的隸書味道,因其多用於奏章而得名。章草進一步發展而成“今草”,即通常人們習稱的“一筆書”。今草字中的大部分均章草或行書趨於簡捷者。《書斷》說草書是:“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及其連者,氣候通其隔行。故行首之字,往往繼前行之末,世稱一筆書者。”
章草
今草和狂草
漢字發展到草書這一步,已近於完美。唐朝之後,雖又出新體,即之“狂草”。但狂草寫出來他人多不能識,隻能作為供人們欣賞的藝術品,而失去了它作為記載和傳播信息的文字之本能。於此,草書難以再向前發展。文字的發展隻能另辟新徑,沿著新開辟的方向——印刷字體演進了。
8.印刷字體
文字的發展、演變,寫到草書一體,已能說明問題,達到了本章宗旨之需要。之後的發展演變,屬於印刷術發展中的事。為反映中國文字發展的聯貫、係統,對印刷字體作簡要介紹。
宋體印刷術發明後,為適應印刷、尤其是書刊印刷的需要,文字逐漸向適於印版鐫刻的方向發展,出現了橫平豎直、方方正正的印刷字體——宋體。宋體字發端於雕版印刷的黃金時代——宋朝,定型於明朝,故日本人稱其為“明朝體”。隨著文化事業的發展,幾百年來,在宋體字的基礎上又衍生出長宋、扁宋、仿宋等多種變體。這些新生的字體,都是應雕版印刷和傳統的活字印刷的需要誕生的。近代西方印刷術傳入後,在西文字體影響下,又出現了黑體、美術字體等多種新的字體。然而,由於宋體字即適於印刷刻版,又適合人們在閱讀時的視覺要求,一直沿用至今,是出版印刷使用的主要字體。
綜上所述,中國的漢字,自原始的圖畫文字起,演進到今日人們普遍用於書寫、印刷、藝術等的現用字體,曆經了古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行書、草書、宋體(印刷體)等主要演變過程。其中,從古文到楷書,已經完成了人們對文字規範之要求,具備了發明印刷術在規範文字方麵的要求和條件。文字演進的主要動力,來自社會文化事業發展對文字在簡易、規範和藝術美等方麵的需求。正是這種社會的需求,使得中國的文字從不規範到規範,為印刷術的發明與完善創造了條件;也是由於這種社會需求,導致印刷術發明後的印刷字體的出現和成熟;還是出於這種社會需求,在現代印刷技術高度發展之今日,印刷對美化版麵等藝術領域的要求提上日程,導致黑體、標準體、美術字體等的出現和應用,使得今天的印刷版麵為之一新。社會需求是文字乃至印刷術發展的真正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