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的優點
1.漢字是形、音、義的統一體
因為漢字所記錄的是語素,而語素是音義的統一體,每個語素既有聲音又有意義,加上漢字的形體,所以漢字是形音義的統一體。一個漢字,它可能代表好幾個語素,可能表示好幾個音節,但是獨立地看,每個漢字必定是表示一個音節的,必定是表示一個語素的,而且必定是有形的,所以漢字是形音義三位一體的,是形音義的統一體,三者之間密不可分。這一點與音素文字和音節文字是很不相同的,例如英文的字母a、b、c、d、e等,日文的あ、い、う、え、お等,它們有形體,有自己的讀音,但是沒有意義,因此不是形音義的統一體,因為它們記錄的是語言中的音素、音節,沒有獨立地和語素對應,因此單獨看都是沒有意義的。
正因為漢字的這個特點,所以我們初學漢字有一定困難,但是如果學習了一定數量的漢字以後,進而學習詞就不困難了,例如我們學習了“電”字,可以和別的有意義的漢字組成“電話、電燈、電線、電視、電影、電流、電機、電表、電動”,而對這些個新詞,我們基本上不用重新學習記憶,很容易理解掌握,因為我們學會了一個一個的漢字,實際上就等於學會了一個一個的構成詞的語素,掌握了這些構詞成分的形、音、義,再來學習理解這些個詞語,自然就非常容易了。反觀音素文字,人們在學習字的時候非常容易,比如像英文,隻有26個字母,幾節課就可以學會,日文有50音圖,初學也很容易,但到了學習詞的階段,就比較困難了,因為每個詞都有不同的拚寫形體,記憶起來也並非易事。
2.漢字有較強超時空性
漢字的超時空性,可以從兩個方麵來認識:一是古今一致性比較強,二是具有溝通方言的特殊作用。漢字的超時代性,就是古今可通,上千年前的文獻中的漢字,今天我們照樣認識,其中看不懂的,不是漢字本身,而是古今語素意義的變化。雖然漢字已經有數千年的曆史,但是由於古今漢字結構方式、結構體係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同語言中的基本單位的對應關係相同,即都是記錄語素(在古代同時又是詞),沒有發生本質的變化,所以就具有了通貫古今的特殊作用了。比如我國曆史上宋、元、明、清時代的小說,我們今天閱讀起來基本上沒有太大的困難,而同時代的用拚音文字記錄的文獻,今天一般人就很難看懂了,隻有專家才能看懂,因為拚音文字要隨詞語讀音的變化調整自己的拚寫(當然不是絕對一致,比如英語單詞know中的k今天就不發音了,但拚寫沒有調整)。
漢字的超空間的特性,就是具有特殊的溝通方言的作用。中國是地域廣闊、方言複雜的國家。在古代不可能做到語言規範化,就是現在推廣普通話,也還不能在短期內完成。但是漢字卻是全國通行的書麵語言交際工具。語言不同,以筆代口寫出字來,卻完全一樣。如果是文字拚音化,就會出現廣東文、閩南文、上海文、北京文等,妨礙人們思想交流。漢字的另一優點,是它的有理性。文字是一種符號體係,它可分為有理性文字和無理性文字兩大類。所謂無理性,是指純表音文字,如假借字、音節文字、字母文字等,這種文字純係一種符號,與要表達的事物沒有直接聯係。所謂有理性文字如漢字,它除了表示詞的讀音,還是代表事物形類的標誌。如“水”字,是從象形文字水的形狀演變而來的。它有表形和表音兩個作用。再如“汪”“洋”兩字,用“水”表示類屬,用“王”“羊”表示讀音,叫做形聲字,是漢字的主體,這種形聲兼顧的特點,便於識別和記憶。
從上麵的分析可以看到,學習漢字,需要我們認識漢字的超時空作用,也要注意到,漢字這個特點的根源還是漢語的語法、詞彙係統古今、方圓方麵的共通性,漢字的這個溝通古今和溝通方言的作用,其實仍然是漢字基本上適應漢語這個特點的反映。
漢字的缺點
1.漢字字數繁多,結構複雜,缺少完備的表音係統
漢字係統的字數,數量之多是非常驚人的。從古到今,漢字的總字數已達到8000多個,據資料統計,現代漢語用字在1000左右,國家公布的《現代漢語通用字表》收錄漢字7000千個,《現代漢語常用字表》收錄漢字3500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