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字數眾多的根源在於漢語的特點。由於漢語的音節結構比較簡單,音節數量比較少,和語言中的語素的數量相比較,簡直不成比例。比如現代漢語聲母和韻母拚合組成的基本音節隻有400來個,再配上四個聲調也隻有1200多個,而現代漢語語彙係統中的語素,多達數千個,在這種情況下,讀音相同的語素就非常多,加之詞形簡短,以雙音節詞為主,但因借詞也非常多,而且往往是常用詞,假如書麵上不用形體各異的漢字把這些同音的語素和詞區別開來,就會造成混淆,造成使用上的混亂,影響交際使用,影響人際溝通,嚴重的甚至有可能會引起誤會,造成損失。漢字字形分化字義的作用,我們可以從一些漢字的分化過程看出來。比如“雲”,本意就是雲彩的雲,後來增加“說話”的意義,為了區別,便另外造了一個“雲”來區別;“其”本來就是簸箕的意思,後來產生了表示第三人稱的意義,於是人們便在院子基礎上增加一個竹字頭,構成“箕”;“莫”,從構形上看是太陽淹沒在草叢中,就是傍晚黃昏的意思,後來引申出否定的意義,表示沒有人,為了區別,於是在原字形的基礎上另加一個“日”來區別,這就是“暮”字。類似的例子很多,例如“昏-婚”“然-燃”“止-趾”“采-采”“益-溢”等等。可見,漢字字數繁雜,有其不便於學習掌握的一麵,但也有其便於區別意義的一麵。

漢字的結構複雜,可以從幾個方麵來看,一方麵,漢字筆畫很多,以7000個通用漢字為例,筆畫在7畫至15畫的多達5000以上,最多的一個漢字筆畫多達36畫;另一方麵,漢字的結構單位筆畫和部件,在組合成字不是按照統一的方向排列組合的,而是上下左右全方位展開,多向行進,具有平麵型特點,而且結構單位的組合模式也是多種多樣的,筆畫組合有相離、相接、相交幾種,部件組合有左右結構、上下結構、包圍結構、框架結構等,而且很多字往往是幾種方式的總和,結構就更複雜了。漢字不像拚音文字那樣是按一個方向行進的。所以學習漢字,隻知道筆畫部件,不知道結構方式,依然無法把一個字寫出來。

而且漢字結構中可以說是沒有表音成分,雖然漢字係統中有數量眾多的形聲字,但是形聲字的音符並不是專門的表音符號,很多依然是獨立成字的,更主要的是,現代漢字形聲字的音符絕大部分已經失去了表音作用,有的音符在一個字中可以表音,在另外一個字中不能表音,這種種情況夾雜在一起,很難判斷,例如“台”在“抬胎邰”中是表音的,在“殆怠迨治冶”中是不表音的。根據現代形聲字音符的表音情況,如果用音符去推斷一個不認識的字的讀音,大部分都有可能出錯。例如下麵這些漢字,之所以讀錯,就是人們盲目使用音符推斷造成的結果:“詣、愎、菅、齲、齧、酵、涸、燁、酗”。人們常說,漢字難讀,這同漢字結構上不能表音不無關係。

2.漢字用於國際文化交流比較困難。

漢字用於國際交流比較困難,首先是因為漢字結構複雜,其次是漢字是不表音的,不便於學習使用,而拉丁字母在國際上使用非常廣泛,可以說是國際化的文字,比較而言,漢字就顯得十分孤獨,雖然隨著我國經濟文化的發展,隨著我國在國際上的地位日益提高,將有越來越多的人學習和使用漢字,甚至研究漢字,但那和漢字的國際化是兩回事。所以有人說漢字是國際性的文字,說21世紀是漢字的時代,從熱愛漢字,熱愛漢民族文化的角度來看,是可以理解的,但以科學的實事求是的態度看,漢字作為國際交流的工具是有其局限的。

漢字已經有數千年的曆史,為什麼能這樣長用不衰,根本原因在於它適應漢語的特點。所以我們學習漢字,研究漢字,既要看到漢字的優點,也要看到漢字的不足,在對待漢字的問題上,既不狂妄自大,也不妄自菲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