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上所述,建國後開展的漢字簡化運動具有廣泛的社會基礎,是適應漢字係統發展的趨勢,順應曆史潮流的正確舉措。

新中國成立以後,麵臨著百廢待興的局麵,黨和政府立即著手組織專家對漢字進行有計劃的簡化。這次簡化工作的總原則是:“約定俗成,穩步前進”。約定俗成,是指在社會習慣的基礎上,因勢利導,盡量采用已經流行的簡體字。具體作法是:在過去漢字簡化的基礎上進行簡化,首先整理、研究和肯定在群眾中長期而廣泛流行的、已經社會化了的簡體字,對此隻做必要的修改和補充;簡體字的選擇以最常用的為限,不是對每一個繁難的字都簡化。穩步前進,是指對需要簡化的字分批進行,不一次解決,也不一次推行。這樣做既符合社會需要,又有群眾基礎;既便利初學者的學習,又照顧已識字人的習慣,從而保證簡化字得以順利推行。

③簡化漢字的具體操作方法

⑴保留輪廓,減省筆畫。即省去原字中繁難的部分,隻留下輪廓部分。如:

蓋——蓋傘——傘樹——樹

齒——齒龜——龜齊——齊

⑵以點代麵,減省部件。即選取其中的一個部件來代替原

字,省去其他部件。這也可稱作“以部分代全體”。如:

聲——聲開——開糶——糶

醫——醫氣——氣遲——遲

⑶聲符義符,以簡換繁。即用構形簡單的聲符或義符替換原來的構形繁複的聲符或義符。替換義符的,如:

願——願鹼——鹼肮——肮貓——貓

替換聲符的,如:

殲——殲劇——劇擁——擁

億——億燈——燈穜——種

⑷就地取材,草書楷化。即將已經社會化的草書字的筆形楷化,作為規範字。如:

書——書貝——貝車——車

專——專東——東會——會

⑸偏旁改造,符號替換。即用一個筆畫簡單的符號來替代一個或幾個筆畫繁難的偏旁。這個符號隻起替代作用,沒有表意或示音功能。如:

僅——僅漢——漢勸——勸

區——區學——學興——興

⑹全麵改造,另造新字。有些字不便簡化,亦不便以同音字替代,就另造新字。這些新造的字有兩種情況。

一是新造字為會意字和形聲字。如:

塵——塵寳——寶體——體

竈——灶眾——眾(會意字)

驚——驚態——態郵——郵

審——審護——護(形聲字)

二是新造字為純粹的符號。如:

義——義頭——頭萬——萬

幣——幣辦——辦棗——棗

⑺古為今用,棄今用古。即拋棄現用字形,采用古字來取代今字。如:

雲——雲才——才從——從

電——電胡——胡須——須

⑻同音借用,鵲巢鳩占。即借用結構簡單的音同或音近的字,來替代結構繁複的字。采用同音替代簡化法的前提是:借用字與被借用的字,其中有一個必須是罕用的僻字,借用以後不至於發生意義的混淆。這種方法如果選字得當,既簡化了筆畫,又精簡了字數。如:

醜——醜裏——裏台——台

千——千冬——冬出——出

⑼舉一反三,偏旁類推。即用簡化偏旁或可作偏旁的簡化字,來替代合體字中的同形部件,以類推出一批簡化字。

上述簡化的原則和方法不是憑空想出來的,而是在研究、總結前人簡化漢字的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來的。雖然簡化過程中有一些具體操作方法還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但其成就是主要的,大方向是準確的。

2.整理異體字,確定正字標準

異體字是指結構不同而音義全同,具有相同的記詞功能的一組字。漢字自古以來存在著異體。異體字的存在造成了一字多形,增加了學習和使用的負擔,影響了漢字職能的有效發揮。隨著漢字使用範圍的日益廣泛,要求不斷提高規範化的程度。整理異體字,有利於減少字數,逐步消除字形混亂現象。因此,全麵整理異體字便是漢字正字法的重要內容。建國初期,在簡化漢字的同時,國家有關部門立即著手整理異體字。

這次整理異體字本著兩個原則,就是從俗和從簡相結合,照顧書寫方便。“從俗”是指選擇應用較廣的字,廢除較生僻的字。例如:

選用的規範字:村乃奔吝冰筒拖

廢除的異體字:邨廼犇恡氷筩拕

“從簡”,就是保留筆畫較少的,廢除筆畫較多的。例如:

選用的規範字:采筍你誌哲掛

廢除的異體字:采筍你誌喆掛

如果從俗和從簡不能兼顧,或繁簡相差無幾,則以從俗為主。例如:

選用的規範字:恥考遊夠同闊

廢除的異體字:恥考遊夠仝濶

有左右和上下結構的異體字,為了便於書寫,一般選用左右結構的字作為規範字。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