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用的規範字:峰群棋晰略鵝峨

廢除的異體字:峯羣棊皙畧鵞峩

隻有少數的幾組,因為群眾習用,仍選用上下結構的字作為規範字。例如:

選用的規範字:蟹幕岸

廢除的異體字:蠏幙屽

“從俗”符合文字的社會性,“從簡”符合文字發展的主要趨勢。因此,這兩個原則基本上是正確的。

3.整理印刷體字形,確定印刷用字形規範

整理印刷體字形,主要是對異寫字進行整理。異寫字是指構字部件相同,而寫法不同的一組字。在字形整理以前,漢字的楷書印刷體中,存在著許多字形不統一的現象,即同一個字,在不同的出版物中,寫法多有出入。有些字在不同的舊字典中,形體也不一樣。這些異形,主要是由於是書寫造成的異體,因而是異寫字。異寫字的存在,使得部首、筆畫、四角號碼等漢字排檢法都遇到許多不易解決的難題。印刷體的混亂現象同樣也影響到手寫體,給人們學習和使用漢字增加了負擔。同時,漢字信息的計算機處理技術也需要漢字字形的標準化。為了適應出版業的發展,減輕社會學習和用字的負擔,使漢字更好地適應信息處理科學技術的進步,整理印刷體字形,實現漢字字形的標準化已是刻不容緩。為此,當時的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和文化部聯合對印刷體字形進行了整理。這次字形整理的總原則,仍然是“從簡從俗,便於學習和使用”,具體操作原則,主要有八點:

(1)筆畫繁簡不同的,選用筆畫簡省的。

(2)筆畫有連、斷不同的,選用筆畫連接的。

(3)筆畫有中斷與延伸不同的,選用筆畫延伸的。

(4)筆畫有短長之別者,選用筆畫縮短的。

(5)起筆筆畫有撇橫之別的,選用橫筆的。

(6)起筆為點的,一律寫側點。

(7)筆畫有直筆和折筆之別的,選用直筆。

(8)筆畫有八、丷之別的,選用“八”的。

可見,印刷字體的整理原則,在保證“從俗從簡”的前提下,盡可能地考慮到了書寫的方便,如直筆、側點、“八”筆形的選擇,棄寫“角”的規定,從而減少了寫錯字的幾率。

簡化漢字、整理異體字、整理印刷體字形,是我國正字工作的主要內容。體現這些工作成就的,是下列代表著國家文字規範的標準和依據的幾個字表。

其他正字工作

除了上述幾項重要的字形整理工作之外,我國還對地名用字、計量用字進行了字形規範。

1.改換生僻地名用字

我國幅員廣闊,許多地名用字地域性很強。雖然這些字在當地屬常用字,但在全國範圍內卻是生僻的,其中還有一些字筆畫繁複,書寫不便。這種狀況,給人們的社會交往和信息處理造成了障礙。同時,這些字的存在,給計算機的漢字輸入造成了困難,也在郵電傳遞上發生錯誤。因此,從1951年12月19日發出更改地名用字的指示開始,到1964年止,國務院批準,35個縣級地名中的生僻字改用為常用字。這些生僻的地名用字,有的難認或容易讀錯字音,例如,“雩都縣”改為“於都縣”,“新淦縣”改為“新幹縣”;有的筆畫太多,例如,“醴泉縣”改為“禮泉縣”等等。

1987年3月27日,國家語委、中國地名委員會、鐵道部、交通部、國家海洋局、國家測繪局聯合頒發了《關於地名用字的若幹規定》的通知,對地名用字規範作了新的規定,要求“地名的漢字字形,以1965年文化部和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聯合發布的《印刷通用漢字字形表》為準”。

2.整理計量單位名稱用字

1959年,國務院發布了《關於我國計量製度的命令》,糾正了一種術語表示兩種計量單位的狀況,廢除了一些特殊漢字,如“瓩、糎”等,對改變名稱計量單位用字的混亂狀況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計量單位名稱用字仍有混亂現象。如在書麵語中,“盎司”與“溫斯”並存,“兩”存在著“liang214、ying55liang214”兩種讀音;還有一些複音字,如“寸”讀“ying55cun51”,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