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後,國際空間站的第二個組件“團結”號連接艙於12月3日由美國的“奮進”號航天飛機在卡納維拉爾角的肯尼迪航天中心發射升空。第三個部件是俄羅斯負責建造的空間站的神經中樞——服務艙,定於1999年4月發射。該艙將容下納首批進入國際空間站的3名俄羅斯宇航員:空間站指揮官比爾?謝波德、俄聯盟號飛船指揮官尤裏?吉德津科和工程師謝爾蓋?克裏卡廖夫。
美國負責建造的實驗艙將於1999年10月發射升空,歐洲、日本和俄羅斯提供的其他實驗艙將稍後陸續發射上天,加拿大製造的機械臂定於1999年12月發射,最後一個組件的發射時間為2004年的1月,國際空間站上的科學研究工作將於2000年初開始,到2002年11月,站上的工作人員將增加到7人。
“曙光”號和“團結”號的成功發射,為這一浩大的世紀工程開了個好頭。
宇航發展進入一個新時期冷戰之前,國際航天領域的競爭一直十分激烈。在最初階段,蘇聯占盡先機,於1957年發射了第一個人造衛星,1961年又率先將宇航員加加林送入太空。這兩項輝煌的成果令美國羨慕不已。
美國經過幾年潛心發展,於1969年實現了“阿波羅”載人登月,圓了人類千百年來的夢想。到70年代,蘇聯的“禮炮”號載人軌道站一再創造人類在太空停留時間的新紀錄。而美國的航天飛機則穿梭於天地之間大出風頭。80年代,蘇聯“和平”號軌道站和6個艙室對接,形成了第一個太空工廠。不甘落後的美國於80年代初提出了建造“自由”空間站的設想,並邀請日本、加拿大和歐洲宇航局參加。但曆時10年,耗資110億美元,卻沒有造出一件東西。
冷戰結束後,克林頓政府提出,將“自由”號空間站發展成一個國際合作的項目,將空間站命名“阿爾法”國際空間站。除加、日和歐洲宇航局的加盟,美國又將俄羅斯拉了進來。美俄等16國聯合建造國際空間站,預示著航天領域一個新的時代的來臨。
人類曆史上最昂貴的工程國際空間站不僅體積巨大,而且耗資驚人。
據統計,美國將為空間站至少付出572億美元,加拿大支付10億,歐洲航天局出資85億,日本、意大利分別支付31億和55億美元。俄羅斯對國際空間站的貢獻幾乎和美國一樣巨大。有專家猜測,它除了在技術問題上發揮特殊的作用之外,還將投資100億美元左右。按有關協議,德國將承擔歐洲發展計劃41%的費用,到2004年,德國將撥款25億馬克。
據統計,至少有760億美元花在空間站上,另外一些專家估計其總額將達1000億美元。它所需要的費用,至少超過22個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個空間站是用金錢堆砌起來的。
國際空間站之所以耗資驚人,另一原因是由於俄羅斯方麵承建的關鍵部件遲遲不能交貨,致使計劃延遲了18個月。據統計,該工程每拖延一年,就要多投資近百億美元。
美國科學家協會的航天政策主管約翰?派克說:“這事沒有可比性,它是人類曆史上最昂貴的工程。”比建造埃及金字塔複雜一位專家這樣預言: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個工程遠比當初建造埃及的金字塔複雜。它所需要的協調工作比組織一場多國部隊作戰還艱難。
當國際空間站於2004年組裝完畢後,其大小將是俄羅斯“和平”號軌道站的5倍。當它的太陽能電池板張開後,空間站的麵積約有2個足球場那麼大。它有十幾個相互連接的艙室,空間站的封閉容積約1300立方米,相當於兩個波聲747飛機的內部空間,內部氣壓保持在一個標準大氣壓。
用於建設國際空間站的硬件設施由16個國家分頭生產,現已生產出近200噸重的設備。但國際空間站的大部分設備和軟件的生產已大大落後於計劃,有一些設施還處於研製之中。
空間站的組裝將在黑暗的太空進行,任務非常繁重艱巨。由於它的總重量近430噸,美國和俄羅斯兩國宇航員至少得進行43次太空飛行才能把各種部件送入太空軌道。其中美國航天飛機要執行34次飛行任務,俄羅斯要進行9次發射飛行,美俄宇航員要進行180小時共計144次太空行走,才能將這些材料組裝完畢。這是過去40年俄美兩國宇航員太空行走時間總和的兩倍。
美國作家霍華德?麥克卡迪說:“它就像在水下建造一個城市,甚至比水下環境還要惡劣,計劃中沒有一件事是安排好的。假如能一帆風順,我反會感到驚奇。”英國《新科學家》雜誌進行的一項調查也表明:在組裝過程中,發生一次重大事故的概率是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