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天文地理(1)(1 / 3)

人類為何執著地探索火星

從1965年至今,人類已向火星發射過十幾次探測飛船,耗資十分巨大。人類為何如此執著地探索火星的奧秘呢?

火星被科學家稱為“袖珍地球”,它直徑為地球的1/2,自轉一周大約也是24小時,也具有地球上的四季特征。1996年8月,美國科學家在一塊來自火星的隕石上發現了古代微生物痕跡。根據這些痕跡的啟示,科學家對地球生命的起源年代進一步重新研究。結果表明,地球上出現生命的時間遠遠早於人們過去認為的38億年前,甚至在地球形成初期隻有岩石和冰塊時就出現了。

此次“火星探路者”探索飛船能在火星上采集到火星上生命存在的“證據”,那將有助於揭開人類起源的奧秘。

人類探索火星還可使地球人以火星為“鏡子”,了解地球今後的命運。最近的火星探測表明,也許火星曾是一個溫暖、濕潤,適宜於生物生長的星球。但據目前的探測結果,火星上現在除了南北極存在的“水冰”外,大部分地區是極幹燥的“戈壁灘”。由於沒有臭氧層,紫外線直接照射到火星地表,使生物難以生存。通過對火星深入的研究,可以使地球人了解星球的曆史變遷,更好地保護我們自己的星球免遭毀滅。比如科學家登上月球後,通過對隕石坑的研究,了解到地球曆史上曾遭受過許多“宇宙炮彈”的轟擊,從而對恐龍滅絕等自然事件有了新的認識,登上火星後,對地球人如何保護環境、保護資源等也有了更清醒的認識。因為火星是一個失敗的“地球”。

探索火星,最終也是為人類征服火星作準備。不少科學家設想,隨著科學技術飛速發展,人類有可能在火星上建立適合人類生存的“生態環境圈”,或利用先進技術改造火星環境,讓火星成為“第二個地球”,成為地球人未來最佳的“避難所”。

〖MZ(2H〗人類深測火星的艱難曆程〖MZ)〗1962年:蘇聯火星1號探測器飛越火星的嚐試失敗。

1965年:美國水手4號行星際探測器飛越火星,拍攝了21張照片。

1965年:蘇聯發射探測器2號,探測情況沒有公布。

1969年:美國水手4號探測器發回75張照片。

1969年:美國水手7號探測器發回126張照片。

1971年:蘇聯火星2號探測器在火星著陸,探測情況沒有公布。

1971年:蘇聯火星3號探測器在火星著陸並發回照片。

1972年:美國水手9號探測器沿著火星軌道飛行,發回7329張照片。

1974年:蘇聯火星5號探測器沿著火星軌道飛行了數天。

1974年:蘇聯火星6號和火星7號探測器在火星著陸,探測結果沒有公布。

1976年:美國海盜1號和海盜2號探測器在火星著陸。

發回了5萬多張照片和大量的探測數據。

1989年:蘇聯福波斯1號和福波斯2號探測器在前往火星的途中失蹤。

1993年:美國火星觀察者在預定即將到達火星軌道之前失蹤。

1996年:俄羅斯“火星—96”航天器發射失敗。

1997年:美國火星探路者探測器在火星著陸。

1997年:美國環火星探測器於9月到達火星軌道。

〖MZ(2H〗人類探索火星的下一步〖MZ)〗預計在1998年7月,日本發射“行星B號”衛星,12月,美國發射“觀察者1998年號”,研究火星的大氣層和土壤。

1999年1月,美國發射“觀察者1999年號”。

2001年,俄羅斯發射登陸飛船“火星2001年號”。美國發射“觀察者2001年號”,探測火星表麵有無蓄水,並分析火星表麵的礦物質。

2003年,美國發射“觀察者2003年號”,測試自火星攜回土壤樣本所需技術。歐洲亦發射采集火星土壤樣本的飛船。

2005年,美國發射“觀察者2005年號”,將機器人送上火星,采集土壤樣本帶回地球。此外,美國在2007年、2013年也有前往火星采集土壤樣本的計劃。

〖MZ(2H〗人類在太空建造實驗基地〖MZ)〗11月20日,國際空間的第一個組件——功能貨艙“曙光”號在哈薩克斯坦的拜科努爾發射場升空,這標誌著曆時20年、總投資近千億美元的國際空間站在太空正式“破土動工”。

規模空前的天際建築群莫斯科時間11月20日9點40分,隨著指揮員的一聲令下,未來國際空間站的主體艙“曙光號”在俄羅斯“質子K”號運載火箭的攜帶下,從發射架上騰空而起。587.6秒後,13米長的功能艙成功地進入179公裏的近地軌道。

造價近2.5億美元的“曙光”號功能艙,是美國波音公司交給俄羅斯赫魯尼切夫航天科學生產中心建造的。在俄羅斯,有大約2000家企業參與製造了這個功能艙。它是未來國際空間站的第一個組件,也是國際空間站的基礎艙。“曙光”號重達24噸,可用麵積40平方米,內部容積約72立方米,裝有導航、通信、姿態控製、氣候環境調節等多種設備。其設計壽命為15年,可在空間站建設初期提供電源和推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