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天文地理(3)(2 / 3)

布朗說,世界各國應該立即采取措施來扭轉環境惡化的趨勢。他建議開發太陽能、風能及水力資源等來替代植物燃料;同時增加農業研究、耕地保護、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等方麵的投資,並采取措施減少非農業占用耕地,減少城市居民及工業方麵用水浪費現象,以便為未來農業生產創造合適的環境,保障糧食生產的穩定性。

〖MZ(2H〗埃爾弗現象〖MZ)〗1993年,美國飛行員約翰,哈默斯特羅在佛羅裏達商業航線上飛行時發現了一個奇異的大氣現象:當飛機飛離一片雷雨雲時,隻見無數可怕的深藍色火舌向上竄動。在天文學上,這一發生在雷雨雲上方電離層的火光及其類似現象統稱為“埃爾弗”,它顯然有別於一般閃電。

據有關報道,“埃爾弗”通常距地麵90公裏,表現形態各異且有分群特點,其火光均呈紅色,閃亮的光芒也可以是深藍色,持續時間一般不到一秒鍾,而火光向上方擴散的速度可達到100公裏/秒。

科學家對雨雲上方50—85公裏的電場強度所作的測試表明。由強大閃電振蕩形成的電場強度每米隻有數伏特,因而不足以擊穿空氣。那麼,在數十公裏以下的閃電最終能照亮高空稀薄的大氣層,其補充能量到底來自何處呢?

設在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市的國際實驗室的埃爾弗問題的首席專家尤裏?塔拉年科認為,補充能量來自宇宙。

當高能宇宙射線照射高空大氣層後,就會立即電離出氮、氧原子,並進而分裂成電子。如果這一過程發生在閃電下方,那麼其放電就將沿高速電子流的上方擴展。這樣一來,電離的原子越來越多,而高速電子數量的增加也將形成雪崩之勢。因此,按照塔拉年科創立的理論,不同形態的埃爾弗隻不過是同一類高空放電現象的不同表現而已。

第二種觀點則認為,埃爾弗現象隻有在一種叫正電閃電的條作下才能生成,這種閃電不是烏雲射向地麵,而是從地麵射向烏雲,其間的發生率隻占全部地雲放電現象的5%。因此,有些物理學家就認定正電閃電所具有的高能量就擁有在高層大氣發光的能力。

最後一種解釋是,埃爾弗現象就是在X射線。紫外線及普通閃電輻射的共同作用下,高空稀薄空氣產生的發光,因此沒有什麼神秘可言。

目前,這三種理論都在作進一步的檢測。而有關權威人士認為,從根本上揭開這一現象的奧秘,將對深入了解大氣環流的變化因素乃至航空航天安全產生極為重要的影響。

〖MZ(2H〗21世紀:海洋時代〖MZ)〗大海是地球上一切生命的故鄉。在海洋深處,還有一片神奇的世界,卻鮮為人知。那裏,絲毫沒有光線,水溫奇冷奇熱,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後一塊未開發的領域。

廣闊的海底,布滿溝溝壑壑,那裏不僅有足以容下喜馬拉雅山脈的海溝,而且有一條綿延5萬公裏,橫亙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的巨大的海底山脈,通過對海底山脈岩石的分析,為新出現的板塊理論找到了有力的證據。

科學家們在海底還發現了一種奇特景觀:熱泉。它是火山爆發形成的副產物。熱泉附近不僅有難以計量的礦產物,如鋅、銅、鎳、錳、鈷、金、銀、鐵、矽和硫化物等,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在漆黑一片、水溫度達三四百度的熱泉附近,竟然發現了一些靠吃硫化物生存的管狀蠕蟲和蛤類等動物,從而證明,地球上最早的有機物可能是由化學而不是光合成的,海底熱泉口也許是研究地球生命起源的最佳實驗室。

熱泉口附近還有一種耐熱細菌,可以從中分離出一種對遺傳工程研究和製藥業都很有用的DNA聚合酶。這種酶可以加速聚合酶的鏈式反應,從而誕生了一門新的生物技術,使科學家們能夠把數量極為稀少的DNA,包括犯罪現場留下的指紋中的DNA,迅速克隆出萬億個複製品,從而對改善動植物的品種質量、挽救瀕危動植物發揮重要作用。

目前對海洋物種數量的估計,猛增到1000萬甚或1億種,比過去推測的20萬種多數百倍,包括小鼻涕蟲、蝸牛、螃蟹、毛足蟲、紐蟲、海葵、海虱和海參等。如此繁多的生物種類,對目前的理論提出了嚴峻的挑戰,改變了人們對生物多樣性的傳統看法。研究這些海洋生物的食物網,可為人類提供更豐富的海洋食物資源。

專家們預計,今後幾十年中,海洋開發給人類帶來的好處,將大大超過航空航天,“21世紀將是海洋時代”。

〖MZ(2H〗海洋是個大藥庫〖MZ)〗“向海洋進軍!”這是當今世界一個響亮的口號。

深邃遼闊的海洋,不僅蘊藏著極為豐富的礦物資源和食物資源,而且還是一個取之不盡的“大藥庫”。

有一種長達幾十米到一百多米的巨藻,從它身上提取出來的物質,可以應用於幾百種藥物製劑之中。警如,從巨藻身上提取的一種酸,加工後可用來消除人體內的放射性物質鍶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