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在探測手段逐漸科學完備的基礎上,人們發現,這一現象可以始於任何季節,而且範圍並不限於秘魯沿岸海域,涉及赤道中、東太平洋廣闊洋麵。人們就將這種太平洋赤道一帶的海水溫度連續6個月比一般年份高出0.5攝氏度以上的異常增溫現象,定義為“厄爾尼諾”現象。
“厄爾尼諾”現象出現前幾個月,赤道表層暖水大規模自西向東移動。熱帶多雨帶也隨之東移。原來幹旱的赤道太平洋東部降水量劇增,有時造成嚴重水災。本來多雨的赤道太平洋西部,卻出現幹旱。由於赤道東太平洋海溫的異常升高,使沿岸生物大量死亡或潛逃,海鳥因失掉食物而遷移。
海洋強有力地控製著氣候變化。作為年際氣候變化中最強的信號,發生在熱帶海洋的“厄爾尼諾”現象,通過與大氣相互作用,在全球引起氣候嚴重異常,從而引發多種氣候災害。其中,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秘魯、印度、中國等環熱帶太平洋地區的氣候所受影響較大。
大西洋是否也存在“厄爾尼諾”現象?目前還沒有一致結論。但是,科學家發現,最近30多年裏,大部分太平洋的“厄爾尼諾”年,大西洋非洲沿岸的海溫也比較高。
“厄爾尼諾”現象帶來什麼今年我國北方普遍高溫;而南方地區卻大雨如注。
科學家認為,這種持續了相當一段時間的南澇北旱現象,和“厄爾尼諾”現象有關。
今年,在熱帶太平洋西海岸,幹旱普遍發生;在太平洋東岸,阿根廷、巴拉圭、秘魯、厄瓜多爾、美國等許多國家洪水泛濫;美國大部分地區遭受本世紀以來最強寒流的襲擊,歐洲大部分地區也遭受酷暑侵擾。
據統計,“厄爾尼諾”現象一般每2—7年出現一次,它的發生沒有確定的周期,但有強弱之分。從1864年至今,發生“厄爾尼諾”現象有近30次。進入90年代以來,“厄爾尼諾”越來越頻繁。它給整個世界帶來的是洪水、幹旱和風暴。
巴西宣布,由於“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下一年度的咖啡產量將銳減;厄瓜多爾的海洋學家憂心忡忡地指出,包括企鵝在內的許多海洋動物將被迫“背井離鄉”,尋找新的家園;智利政府則宣布全國進入緊急狀態,原因是“厄爾尼諾”現象引發的自然災害肆虐智利;哥倫比亞北部沿海地區持續數天40攝氏度的高溫,導致火災頻繁,僅7月份就有616起森林火災,900多公頃林木化為灰燼。
“厄爾尼諾”現象對我國的影響地處太平洋西岸的我國,同樣受到“厄爾尼諾”現象的嚴重威脅。人們不會忘記,“厄爾尼諾”現象發生的年份,我國一般會出現南澇北旱。1991年的“厄爾尼諾“現象發生時期,我國長江中下遊出現了較為嚴重的洪澇災害,經濟損失達數百億元。
大量研究表明,每次“厄爾尼諾”現象發生,我國的旱澇分布都有較大變化。今年我國北旱南澇的形成就與“厄爾尼諾”現象有關。從6月份開始,長江以北大部分地區持續少雨高溫,華北、東北西部部分地區出現了有記載以來同期的最高溫度,全國受旱麵積達3億畝以上。在北方幹旱的同時,南方汛情來得早,全國受災麵積6000多萬畝。
“厄爾尼諾”現象不僅僅是科學家的事情,它影響著我們的生活乃至生命安全,已成為社會公眾共同關注的自然現象。
〖MZ(2H〗美科學家認為環境惡化將影響世界農業〖MZ)〗美國世界觀察研究所所長萊斯特?布朗16日發表報告指出,世界環境的惡化日益嚴重,開始給經濟發展、特別是農業生產帶來不利影響,如果不采取措施阻止環境繼續惡化,未來世界糧食生產將麵臨嚴重挑戰。
布朗的報告說,全球環境惡化給農業生產帶來的負麵影響越來越明顯:森林麵積的縮小導致降雨量減少,而降雨時又容易發生洪水泛濫和水土流失,使土地日益貧瘠;無節製地利用和浪費水資源,其結果是地表水量減少,地下水位下降,使農田缺水灌溉;工業排汙和汽車廢氣等導致的溫室效應,引起了氣溫升高和幹旱。這些都會影響農業生產。
報告舉例說,哈薩克斯坦的風沙及其他因素導致的水土流失使其耕地麵積從80年代到90年代的10年內減少了30%;而且單位麵積產量下降;巴西毀林造田,導致水土流失,耕地麵積逐漸減少,結果變成了美洲地區最大的糧食進口國;沙特阿拉伯過分利用地下水來發展糧食生產,結果由於地下水急劇減少,灌溉出現困難,加之其他因素,其糧食產量在1994至1996年減少62%;美國的高溫氣候使其在近9年內有3年糧食減產。布朗還警告說,地下水位下降導致的供水緊張,對經濟發展的影響還未引起人們足夠重視。而世界許多國家的工業化又使大麵積耕地被工廠、公路和城市建設所占用,其結果是人均耕地麵積急劇減少。1950年世界人均耕地為0.23公頃,到1996年,人均耕地隻有0.12公頃。布朗估計,到2030年,人均耕地麵積將減少到0.08公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