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層海水還可用於開發健康食品。在這一點上,日本高知縣海洋深層海水研究所走在前列。這座研究所地處海灣,每天可以從距海岸2公裏、水深320米處抽取近920噸的深層海水,這些海水除了養殖海豚、鰭魚、蝦苗外,還用來加工豆腐、醬油、鹹菜等食品,深層海水發酵快的優點不僅使生產效率大大提高,並且使生產出的食品更加香甜可口,味道獨特。同時,還有一些造酒廠利用深層海水釀酒。高知縣以生產清酒聞名的汕頭造酒廠就專門用深層海水釀造出了一種名為“土佐深海”的特殊清酒。生產這種酒,首先利用一種特殊的薄膜、采取逆滲透技術對海水進行淡化,然後再加入0.3%的深層海水,借助酵母進行發酵釀造。這種酒的最大特色在於酒的酵母菌總是活的,口味柔和,女士十分青睞。高知縣室戶市深層海水利用協會還開發出了一種帶有柚子、蜂蜜等水果味的深層海水飲料。飲料中含有3%的深層海水,味道十分爽口,並且有利於促進健康。協會負責人表示,不久將要設立一家專門開發生產深層海水商品的新公司。
在日本,深層海水多方麵的利用價值使得其應用前景相當廣闊,已經填補並開辟出了一個新的生產領域。據神奈川縣橫須賀市海洋科學技術中心有關人士介紹,目前日本已有北海道、東京、千葉、三重、新鴻、鹿兒島、衝繩等16個地方政府具備抽取和開發利用深層海水的能力。
〖MZ(2H〗如何減少地震傷亡〖MZ)〗在我國,地震災害是嚴重威脅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主要自然災害之一。不久前發生的張北地震,盡管震級不算大,但造成的傷亡人數眾多。據統計,1949—1991年我國因地震災害死亡人數占各種自然災害死亡人口總數54%;本世紀全世界地震災害死亡人數我國占53%;本世紀世界上兩次死亡20萬人以上特別嚴重地震災害都發生在我國,一次是1920年寧夏海原8.5級地震23.4萬人罹難;另一次就是眾所周知的1976年唐山7.8級地震奪走24.2萬人生命。
如何在破壞性地震發生時減少人員傷亡,是我國製定的10年防震減災目標的關鍵。其最重要一點是要提高全社會防震減災意識,通過廣泛普及防震減災知識,讓人們增強抗禦地震災害的能力和心理承受力。個人心理素質的強弱,決定一個人在大災麵前能否采取正確措施而脫險逃生。我國曾經對唐山地震中的幸存者進行調查,絕大多數逃生者都是心理素質較強,震時采取正確應急避震措施而避免了傷亡。而這種心理素質的培養來自平時對防震減災知識的了解。
地震作為一種突發性自然災害,它有其自然屬性,有自己的特征和規律。
地震是地球內部構造運動的一種重要表現,它以彈性波形式釋放能量,讓我們感覺到發生地震並造成破壞。地震產生的彈性波概括起來有縱波P和橫波S兩種最基本地震波。當縱波P和橫波S投射到地麵時,便激發沿地麵傳播的瑞雷波R和勒夫波Q等兩種麵波。我們首先感覺發生地震是先到達的速度較快的縱波,盡管震動強烈一般不造成破壞。約12—20秒以後才到達的是橫波和麵波,建築物強烈搖晃以致倒塌。那麼,在這寶貴的12—20秒時間裏,除樓下門口的人來得及逃離現場外,絕大多數戶內人員是來不及逃脫的,加上震時門窗變形要安全往外逃生更不容易。這時,最佳逃生方法是——因地製宜、就近避險。
家庭成員震時可暫躲在牢固的床、桌子等堅固家具下,或躲在衛生間等小開間房內;在校學生也應聽從老師安排,躲在課桌下,不要隨意亂跑,或爬窗、跳樓等;在影劇院、遊藝場、地鐵、商場的人,也應迅速就地躲避,注意保護頭部,切不可一齊擁向出口處。隻有等震動間隙(根據新疆震區的經驗約1分鍾後),才可有序地撤到戶外開闊地,如操場、街心公園等。據日本阪神地震的教訓,切忌到立交橋下避險。
要減少地震災害損失,平時就應有防範意識。首先建築物要達到抗震設防標準,正如前蘇聯著名地震學家安德耶夫在評論“亞美尼亞地震”時說的:“科學暫時還不能保證預報地震,更不能防止地震,然而,卻能做到抗震。”張北地區的教訓就是當地建築物絕大部分是不具備抗震能力的“幹打壘”農舍。其次,在居民住宅樓內平時應保持通道暢通,有不少人習慣占用公共通道堆放雜物,震時不利於人員疏散。再者,居家應盡量減少懸掛物,較高家具上不堆笨重物件,以免掉下傷人;室內高櫃應采取相應加固措施,以免傾倒砸傷人,尤其是老人、兒童的寢室不宜放置高大櫥櫃。
總之,最大限度地減輕地震災害,保護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關係到改革、發展和穩定的大局,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地震是一種自然現象,地震預報技術目前尚不過關,然而,通過綜合防禦是可以達到減輕災害目的的。
〖MZ(2H〗在日本感受“地震”〖MZ)〗日本1995年1月17日發生阪神大地震,造成了5480人遇難,3萬多人受傷,20萬棟房屋被毀,共計約10萬億日元的損失。然而,當我隨中國青年代表團穿行於神戶那高聳林立的大廈、繁華的南京街,與麵帶微笑、身穿和服、邁著匆忙碎步去參加節日慶典的日本姑娘擦肩而過時,卻怎麼也無法把他們與幾年前的那場災難聯係在一起。可是,當我在東京消防廳防災館親身體驗“地震”之後,我感悟到,日本人民非但沒有放鬆防災這根弦,還從那場大劫難中吸取了教訓,總結出了一整套預防、應急、救災、重建等綜合防禦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