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天文地理(5)(2 / 3)

二、水汙染對健康的影響世界衛生組織的專家估計,在發展中國家約有80%的疾病和1/3的死因與水有關。水既是維持生命和健康的必要條件,又是許多疾病的傳播媒介。因此,保護水源和實施飲水消毒是預防疾病的重要措施。

水中微生物的汙染可引起腸道傳染病的流行。1956年,印度德裏因飲水被汙染,曾發生30000例甲型肝炎流行。1993年美國威斯康辛州密瓦基市曾發生一起自來水水源被牛糞汙染而引起的隱孢子蟲腸炎暴發流行,病人達40萬人之多。此外,我國南方的一些池塘中常有藍綠藻繁殖,它的毒素有致癌性,可能與我國南方一些地區的肝癌發病有關。

水的化學汙染也經常發生。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具有蓄積性的毒物,如重金屬和一些致癌物。在重金屬中,鉛引起的衛生問題最令人頭疼。自來水中的鉛主要來自水管的彎管接頭部,它能緩慢釋放出鉛。鉛是一種蓄積性的毒物,可引起兒童鉛中毒,嬰幼兒尤為敏感。可引起中樞神經係統中毒,影響發育和智商。水的汞汙染也常有報道,日本的水俁病就是工業生產中排放的甲基汞引起的,主要症狀為:感覺障礙、共濟失調、視野縮小、智力障礙等。我國第二鬆花江水因受沿江電石廠排放的含汞汙水的汙染,魚類含汞量明顯增加,漁民中也發現有中毒現象者。

酸雨可導致土壤中鋁的遷移,水中鋁含量增高可引起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症。水中低氟可引起齲齒,水中高氟則可引起氟骨症。有效預防措施是使用除氟裝置。

此外,水還經常受到農藥的汙染,而農藥中的殺蟲劑、除草劑、殺菌劑相當一部分是被懷疑有致癌性的。農藥汙染對人類健康的影響受到公眾和專家的特別關注。有些專家誇大了農藥汙染的危害性;有的專家則忽視了農藥汙染的危害性。日本學者經過長期的調查研究得出的結論是:“到目前為止,殺蟲藥劑在人體內的殘留量水平,在一般公眾中,顯然沒有造成任何明顯的危害。”這個結論比較客觀。

三、環境物理因素對健康的影響除去生物與化學汙染外,人們越來越注意到,環境物理因素對人健康的影響也不可輕視,其中包括可感覺到的噪聲與感覺不到的微波電磁場等。噪聲令人難以忍受。大多數情況下,噪聲由頻率和強度不等的聲音雜亂無規律地組合而成。噪聲分為環境噪聲和生產噪聲。根據噪聲產生的情況又可以分為連續噪聲和間斷噪聲、穩度噪聲和脈衝噪聲等。

低於20Hz的振動人耳聽不到,稱為次聲,但強大的次聲對健康有害。

一般居民區夜間噪聲大於50分貝會影響睡眠和休息,白天大於70分貝時,會幹擾日常工作效率。生產環境的噪聲超過90分貝時,對人的聽覺器官有損傷作用,並可以影響全身其他係統的生物功能。

人們短期進入強噪聲環境,開始感覺聲音刺耳、不適、耳鳴、並出現暫時性聽力下降,當停止接觸後數分鍾,聽力恢複正常,這種情況稱為聽覺適應,這是一種正常的生理改變。當長期的高噪聲條件工作,又無適當防護時,聽力損傷從高頻段向低頻段發展,聽力檢查達到25分貝時,稱為噪聲性耳聾。

噪聲主要引起內耳耳蝸螺旋器的毛細胞、支持細胞和神經節細胞發生退行性病變。噪聲除引起聽覺器官損傷外,對中樞神經係統、心血管係統、消化係統、內分泌係統都有影響。病人對噪聲尤為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