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天文地理(5)(3 / 3)

微波輻射的應用日益廣泛,交通工具靠雷達導航,而雷達就是以微波為基礎的,微波爐已進入千家萬戶,醫學上應用微波做作深部組織的熱療,工業上,農業上應用微波束做產品的幹燥和加熱。因而微波也成為影響人類健康的環境物理因素。具有生物學意義的頻段為300兆赫到30000兆赫。微波的生物效應分為:致熱效應和非致熱效應,熱效應可用來治療疾病,如關節炎等,也可用來殺死癌細胞。非致熱作用是指由電磁場的作用所致的改變。

微波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可使眼睛的晶體混濁產生白內障;可造成睾丸損傷。睾丸對熱極其敏感,因為隻要比陰囊溫度高幾度就能使細精管的生殖上皮細胞損傷。除熱效應外,非致熱效應也起一定作用;此外,微波能使人的腦電圖發生變化,視覺聽覺和嗅覺發生改變,並發生頭痛、疲勞、興奮性增高和抑鬱症。實驗表明微波還對生長、發育有影響通過用雞胚和昆蟲的蛹作實驗證明,其主要作用是抑製分化過程。

電磁波或電磁場暴露是人們每天生活和工作中經常遇到的因素。

目前認為,它可能與癌症發生和中樞神經病變有關,而且主要是低頻電磁波(<300Hz)。電磁波對細胞的作用有兩種:(1)如劑量夠大就能抑製有絲分裂,即抑製細胞分裂和增殖。(2)在不影響細胞生存或細胞分裂的小劑量射線作用下,有可能引起細胞遺傳物質的突變,這種突變可導致癌變的發生。

有人報告,當兒童長期在高壓電線附近活動時,兒童白血病的危險性增加50%。有些研究提出,電磁波可抑製夜間褪黑激素的升高。

動物實驗表明,褪黑激素對某些乳腺癌細胞的增殖有抑製作用,一些最近的流行病學研究認為,接觸低頻電磁場可能與中樞神經係統疾病,如阿爾次海默氏病和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症的發病增加有關。

四、氣候變化和人類健康氣候變化擾亂了自然生態係統,因而,對所有的生物,尤其是人類健康帶來重要影響。對健康最直接的影響是熱浪、暴風雨和洪水引起的,其次是環境惡化引起的社會經濟混亂。對健康間接影響的眾多因素是緩慢地通過氣候對農業、海洋漁業和傳染病流行而產生的。氣候因素影響傳染病的出現和複燃。由於厄爾尼諾現象所致的氣溫上升促使巴基斯坦和哥倫比亞發生瘧疾流行。環境溫度增大會引起瘧蚊地理分布的擴大。血吸蟲的中間宿主—釘螺的數量也隨著溫度和雨量增大而增加,從而使血吸蟲病的發病率增加。有些空氣汙染物的形成及其相關的健康影響如心肝——呼吸係統功能失調,可能由於氣候變化而惡化。在一些地方溫暖和潮濕的氣候也能導致各種花粉和真菌孢子在空氣中增加,從而引導變態反應性疾病增加,如枯草熱和哮喘病。

臭氧層破壞,可導致地麵紫外線強度增加,從而引起皮膚癌發病率增加。紫外線強度增加也可使白內障發病菌率增加並抑製免疫功能。

在某種程度上還可以影響作為人類基本食物來源的陸生植物和海洋浮遊生物光合作用的生產能力。

總之,氣候的任何變化都將對環境、生活、社會經濟和公共衛生產生深遠的影響。1998年在日本京都召開的環境會議的一份報告中提出:“如同意將1990年溫室氣體排放水平下降15%,則由於呼吸道疾病和其他空氣汙染有關的衛生問題的減少,全世界每年可少死亡70萬人。”可見,有些影響氣候的因素是可以控製的,而且對人類健康非常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