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生物工程(2)(1 / 3)

克隆技術能否用於拯救大熊貓?中國大熊貓繁育技術委員會顧問、中科院動物所陳大元教授認為:拯救大熊貓的當務之急是增加其種群數量,隻有數量上去了,才可能通過正常繁殖手段繁育大熊貓。通過克隆來“複製”大熊貓,是迄今為止解決大熊貓瀕危問題的一把“金鑰匙”。

為使克隆人熊貓在技術上更為可行,陳大元等人一方麵利用“雌雄雙控”法繁育大熊貓,另一方麵,對小鼠、兔子等小動物成功地進行了前期克隆實驗。

在中關村一間樸素潔淨的實驗室裏,記者見到:研究人員利用一根極為細小的“探針”,將固定在吸管一頭的兔子卵細胞核吸出,然後將精子細胞的原型——精原細胞輸入去核後的兔子卵細胞中。陳大元說,這些細胞經過分裂後將逐漸發育成兔子,這就是“克隆”的最初一部分工作。

經過研究,中國科學院已經將“克隆大熊貓研究”正式列為重點項目予以支持,陳大元將率領一個7名中青年專家組成的研究小組正式開始大熊貓克隆實驗。

由於大熊貓本身的繁殖能力低,加上野生大熊貓的壽命一般在20歲左右,大熊貓一般要在5歲以後才具備生殖能力等因素,我國科學家將利用異種克隆技術——“借腹懷胎”來克隆大熊貓。屆時,將把大熊貓的體細胞轉移到去核後的其他動物的卵細胞中,進行體外培養,結合後的細胞具備熊貓基因的遺傳特性,然後將其轉移到這種動物的體內進行孕育。

和采用同種克隆技術的英國克隆羊和日本克隆牛相比,異種克隆技術的難度更大。異種克隆在國際上也比較罕見。今年初,美國科學家在這一領域取得進展,他們成功地使牛懷上了其他種類的克隆動物胚胎。

專家提醒說,克隆大熊貓之路絕非坦途,也許要花上比原計劃更長的時間才能成功。

一方麵,是異種克隆的技術難度比較大,另一方麵,資金支持力度也製約了研究的進展。另外,今年早些時候,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的科學家也提出要克隆大熊貓,我國科學家必須和國外科學家展開“時間賽跑”。為此,陳大元小組已經製定了1998—2000年的行動計劃。

一旦大熊貓克隆成功,大熊貓家族“人丁興旺”的曆史也許會重現。

針對克隆可能導致物種退化的擔憂,專家們認為,克隆大熊貓本身並不是“為了克隆而克隆”,最終目標還為了挽救這一珍貴可愛的物種,保存生物多樣性。一旦技術成熟,能夠複製大熊貓,還是要將無性繁殖和有性繁殖相結合。大熊貓的最終歸宿是放歸自然,克隆大熊貓也不例外。

〖MZ(2H〗也談“克隆大熊貓”〖MZ)〗《光明日報》12月12日刊登的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陳大元先生和北京大學潘文石先生的討論“克隆大熊貓”的文章,有所思,也寫幾句討論一二。

大熊貓的處境大熊貓是極為珍稀的大型哺乳動物,自然界僅存於我國的四川、陝西、甘肅三省的不連續區域。大熊貓是稀世珍寶,據資料統計,80年代不到1000隻。

從1953年全國大型動物園開始人工飼養大熊貓以來,從野外捕獲240隻用於展示、繁殖和研究等需要的大熊貓,到目前為止仍存活的(包括自繁數在內)不到100隻。不可否認,國內多家動物園及科研單位積極配合,已摸索出一係列增加大熊貓繁殖率的人工繁殖方法,緩解了自然界大熊貓殘酷的消亡趨勢,但仍然無法遏製這一趨勢。如果再不在拯救大熊貓計劃中增加高新技術的探索,這樣繼續下去,大熊貓物種的滅絕將無法挽回。

自然繁殖:拯救還是冷漠要挽救瀕危動物有三種辦法。最理想的辦法就是保護其棲息地,讓動物能在自然狀況下自行繁衍。第二種辦法就是人世間保護,借動物園等人為環境人工繁殖以培育出各種品係並保護它們。第三種就是人工繁殖與野外放養相結合,即通過人工繁殖使瀕危動物和群數迅速擴大,種群擴大後的動物放養到大自然中生活繁衍。

應該說,第一種辦法最符合自然規則,其前提是動物種群數量足夠大,此外,有足夠的野生地區不受幹擾。理想的狀況是人類種群量(人口)足夠小,有許多土地、水、森林資源屬於野生動物。但就目前狀況而言,要指望把許多珍貴物種的遺傳資源全部都包括在保護區中是不現實的,許多動物不是任其自生自滅就能保護得了。所有大型陸生脊椎動物均屬此類。我們可以確知有些動物若沒有利用人工繁殖,早就絕種了。中國的麋鹿、中東的阿拉伯羚羊和巴西的絹毛猴即屬此例。

對於瀕危動物而言,隻辟“世外桃源”采取自然繁殖辦法,是對困境中瀕危動物的一種冷漠。

大熊貓的發情期十分短暫,高峰期每年隻有一至數天,而且雌雄大熊貓的發情期常常不完全一致,因此,雌雄大熊貓同時發情至高峰期並能交配的機會更少。自然界很小的種數量對生殖力不強的大熊貓無疑是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