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生物工程(2)(2 / 3)

所以,問題的關鍵不是要不要用人工繁殖,而是用什麼方式的人工繁殖來拯救大熊貓。

略論潘先生的“兩個大坎”潘文石先生認為“克隆不是拯救大熊貓的好辦法”的主要依據是他提出的“兩個無法通過的坎”。

作為大熊貓正常的生理現象,“延遲著床”從來沒有成為人工繁殖大熊貓的障礙。從陳大元先生的設想看,他采用“異種克隆”,似乎沒有涉及這個“坎”潘先生所言第二個“大坎”是“借腹懷胎”(即陳先生所說的“異種克隆”)。陳先生所設想的“異種克隆”方案具有較強的探索性,不像潘先生所說的那麼不可思議。克隆綿羊多莉在降生之前也有許多人認為該實驗不可能成功。據最新資料表明,美國某科學小組已成功地把綿羊、豬、鼠、猴的細胞核移植到去核的牛卵細胞中。這項進展表明“異種克隆”大有希望。

克隆會降低生物多樣性嗎生物多樣性是指一定空間範圍內多種多樣活有機體(動物、植物、微生物)有規律地結合在一起的總稱。它既是生物與環境複雜關係的體現,也是生物資源豐富多采的標誌。研究生物多樣性的目的在於了解生物之間及其與環境之間複雜的關係,了解各種動物的生存處境,以減緩當前物種日漸瀕臨滅絕的趨勢,使珍貴的自然資源得到適當的保存。理解生物多樣性有賴於以下三個密切相關的方麵的掌握。一、遺傳多樣性:這是用一個種、變種、亞種、品種乃至個體的基因變異來衡量一個種內變異性的概念,是生物多樣性的關鍵組成。二、物種多樣性:這是指地球上有機體變異的一個概念。三、生態係統多樣性:這是指物種與生境的變異程度。

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是人類管理物種與生態係統,並維持它們的潛力與穩態。我們必須理解這種保護絕不是消極的,它牽涉到挽救、研究、利用野生物種,保護和利用各種物種的遺傳多樣性,維護人類生存環境和生物的動態平衡,生物多樣性的三個方麵密切相關,不可或缺。但對於瀕危物種而言,保護其遺傳多樣性、避免其滅絕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前提。撇開物種滅絕問題而奢談物種多樣性或生態係統多樣性是毫無意義的。

雖然同種生物中不同個體都含有類似的基因,但並不擁有完全一樣的基因。因此,保護每一個體的基因是保護種群遺傳多樣性的最起碼的工作。“克隆”是把某一個體的基因完整複製,使個體不會消亡,而克隆後的個體依然可以參與自然繁殖,因此,說“克隆會降低生物多樣性”是不恰當的。

生物多樣性正在因為森林麵積降低、環境汙染、人類破壞等因素而大幅衰減,物種滅絕問題已迫在眉睫。保護生物多樣性不能隻從消極被動方麵著手,探索克隆技術複製生物的確十分必要。

我們還有多少大熊貓細胞在本已十分稀少的大熊貓種群中,顯然許多基因已因個體死亡而迅速消失,這種消失是不可逆轉的。如果一方麵我們宣傳保護生物多樣性、遺傳多樣性,另一方麵我們卻聽任大熊貓個體在殘酷的環境中自生自滅,我不知道大熊貓還能維持多久。潘文石先生稱大熊貓的自然增長率比人還快,但是潘先生所言的35平方公裏區域不能代表整個大熊貓的生存環境,不到一千頭的種群已是十分脆弱,一場風雪,一次氣溫改變,一次竹子開花,隨時可能發生的災難都可能對大熊貓造成毀滅性打擊。當我們隻剩下為數不多的大熊貓細胞時,再去開展克隆或是其他技術,便會毫無意義,也於事無補。

共同的願望無論讚成還是反對克隆大熊貓,主觀願望都是為了拯救這一珍貴生物。我們深知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因為,如果沒有自然棲息地,即使克隆了許多大熊貓,也無法讓它們長期穩定生存。我們須強調保護環境,讓克隆的大熊貓有自然生存的空間,在自然界接受自然條件的磨煉,隻有這樣才不偏離克隆大熊貓的初衷。但是在大熊貓種群數量甚少的時候,保存現有的遺傳多樣性是我們行動的第一要義,因此我讚成克隆大熊貓。

〖MZ(2H〗挑戰南極〖MZ)〗打開世界地圖,你會發現,在地球的最南端,有一塊白色大陸,這就是存在已有2億多年、被人類發現不到200年的南極洲。南極洲是地球上發現最晚的陸地,稱為最後的大陸。從19世紀登上南極洲起,人類南極活動經曆了4個時代:發現時代、英雄時代、航空時代和科學時代。科學時代始於1957年,從那以後,上百個考察站在南極洲建立起來。

中國:不甘落後的後來者在南極考察上,中國是後來者。100多年前,當許多探險者紛紛涉足南極大陸時,絕大部分中國人對南極還十分陌生。

70年代末,南極洲逐漸引起我國關注。1981年5月,我國成立南極考察委員會。1983年,我國正式加入南極條約。1985年、1989年,長城站、中山站在南極相繼落成。從1984年到1998年,我國已組織15次南極科學考察活動。

受到人類影響較少的南極,是進行科學考察的理想之地,有“天然實驗室”之稱。14年來,我國科學家在長城站和中山站,常年開展氣象學、電離層、高空大氣物理學、地磁和地震等學科的常規觀測。在夏季,除進行常規觀測外,還進行包括地質學、地貌學、地球物理學、冰川學、生物學、環境學、人體醫學和海洋學等現場科學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