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生物工程(2)(3 / 3)

從總體上看,我國南極科學考察的水平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比如說,我國科學家發現,南極和我國的氣候密切相關。南極海冰的變化,和我國汛期降水有關。南極大陸的冷空氣,對我國災害性天氣有重大影響。南極洲的研究對認識中國大陸的地殼演化、動植物分布以及成礦規律,都有意義。

南極的氣候、生態、環境、隕石、資源等和人類密切相關。不說別的,僅南極洲的淡水就占全球的72%,如果南極冰全部融化,海平麵將上升60—70米。

闖入“禁區”的第15次遠征1998年11月5日,中國第15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前往南極,冰蓋考察是這次考察的重點項目。幾乎覆蓋整個南極大陸的南極冰蓋,平均厚度達2200米,猶如一部記載著全球氣候和環境變化的曆史巨著。

1月8日,考察隊抵達距離中山站1100多公裏、海拔高度3900多米的DOM—A區域。由於氣候特別惡劣,DOM—A區域素來就被稱為“地球上不可到達之地”。這裏是南極冰蓋最高區域,我國科考隊從而成為國際橫穿南極計劃實施以來第一支闖進這一“禁區”的考察隊。

按照計劃,未來幾年,我國科學家還將繼續沿東經75度線前進,直到抵達海拔4000多米、距離中山站2000多公裏的南極“珠穆朗瑪峰”——A冰穹,以進行完整的南極內陸冰蓋考察。

此次冰蓋考察隊在高高的南極內陸冰蓋上,利用自行研製的鑽機進行鑽探鑽取到冰蓋表麵100米以下的冰芯。百米冰芯的鑽取,打破了我國冰芯鑽探的最高記錄。冰芯是最重要的“曆史記錄者”,對於科學研究意義重大。

讓人更感興奮的是,我國首次格羅夫比地質考察隊在距離中山站500公裏的冰原上發現了一位“天外來客”——南極隕石,這是我國開展南極考察15年來發現的第一塊。南極隕石因為保持原狀最好、“地年齡”最長、類型最多等特點鶴立隕石家族。1996年,美國有科學家稱一塊南極隕石中蘊藏著火星生命遺跡,使南極隕石引起世人關注。

群雄逐鹿南極洲50年代簽署的《南極條約》,第一句話就開宗明義:南極應隻用於和平目的。雖然南極條約將部分國家對這塊大陸的主權“瓜分”要求暫時擱置起來,但是,南極大陸仍然成為今日世界群雄逐鹿的“無聲戰場”。

迄今為止,共有約20個國家在南極建立了140多個常年考察站、夏季考察站、無人自動觀測站和臨時避難所,在南極考察的國家中,澳大利亞、智利、阿根廷、俄羅斯、美國和日本等走在前列。

中國南極科學考察向何處去?

兩次去過南極的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陳立奇說,南極洲獨特的自然環境、豐富的資源和重要的戰略地位,都決定了南極考察的重要性。過去15年,我國以一個相對較少的投入,維持了處於中上水平的考察活動,在南極科學考察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要看到,和其他國家相比,我國要想在南極問題上擁有更多的發言權,還必須付出更多努力。

南極考察是顯示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窗口”,經過15年的磨礪,我國已建立了“兩站一船一所”的硬件係統。下一步的科學考察,要充分發揮功能,加強科學觀測,形成海水、大氣、海底的立體觀測體係,爭取讓南極考察在新的千年裏躍上一個新台階。

〖MZ(2H〗鯨魚自殺之謎新解〖MZ)〗近年來,鯨類和海豚衝上海灘集體自殺的事件頻頻發生。對此,專家有許多不同的說法。有的說是巨輪噪音使它們迷失了方向,有的猜測為了躲避鯊魚的襲擊,也有人認為是病毒、衰老體弱或群體忠實追隨其迷途的領頭鯨等原因。他們都缺乏有說服力的證據。

最近,日本學者岩田久人在海豚屍體中檢測到了高濃度的三丁基錫、三苯基錫等有機錫毒物,大腦中的含量尤為高,他證明這些毒物是導致鯨類和海豚集體自殺的真正凶手。

貝類、藻類等海洋小生物喜歡寄居在船底上飄洋過海,這樣一來,船體增重,船速降低,損害了螺旋槳,增加了動力消耗,令航海公司頭痛萬分。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他們在船底塗上三丁基錫等有機錫塗料,以阻止海洋小生物在船體上生長。這樣一來就有相當數量的有機錫毒物緩慢地溶入了海水之中,不斷積累,達到有害的程度。據測試,一艘長280米、寬32米、深13米的集裝箱船,每塗一次塗料就需要1.5萬升,而且平均每年要塗一次,其數量之巨大,有毒成份之多,令人堪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