菱屬於雙子葉植物菱科,是浮葉植物。野生的菱殼厚,有4隻銳刺狀的角,果仁小,不宜鮮吃,采摘後可用機械脫殼取仁,取得之果仁稱菱米,可煮粥、做菜,也可製澱粉。東部平原許多湖泊均有出產,而以洪湖、南四湖等產量較高。湖內淺水地帶,如果水位比較穩定,湖泥又比較肥沃也可以種菱,如江蘇的邵伯湖就種植了“大家馬”菱。杭嘉湖地區有不少優良菱種,有的質地鮮嫩而帶甜味,有的殼薄仁大,角刺退化,如水紅菱、風菱、餛飩菱等。該地區多利用小型湖泊和池塘種菱,如嘉興南湖所產之風菱頗為有名。蓮屬於雙子葉植物睡蓮科,是挺水植物。蓮的整個植株都有用:地下莖稱為藕,可鮮吃或做菜、製藕粉;其莖稱荷梗,鮮嫩時亦可作蔬菜;荷葉可作包裝材料;荷花可供觀賞,種子稱蓮籽,是一種滋補食品。栽培的蓮也有不少品種:供觀賞的品種,花大色豔,如杭州的西湖,南京的玄武湖,揚州的瘦西湖,武漢的東湖等都有栽培;以產藕為主的,如蘇南的花香藕,粗壯肥碩、入口鬆脆;湖南的湘蓮則以采摘蓮籽為主。菱、藕是人們中秋節賞月的佳品,具有濃鬱的水鄉特色。蓮的各部分還具有藥用價值,藕節、荷梗、荷葉蒂、蓮蕊、蓮籽中的胚芽都是中藥材,具有不同的藥性和療效。
芡屬於睡蓮科的浮葉植物。芡的葉片大而圓,直徑可達2~3尺,莖與葉上都有粗大的角質刺。果實像雞頭,種子稱芡實或雞頭籽,去殼後稱為芡實米或雞頭米。芡實米和蓮籽一樣也是滋補食品,用以入藥,有補中益氣的功用。芡也有野生和栽培品種之分,但栽培的品種遠不及菱、蓮那麼多。一般生長野菱和野蓮的湖中也都有芡生長。江蘇過去有相當多的芡實產量,僅高淳一地(固城湖、石臼湖和丹陽湖等)就能收購幾十萬斤,後來一些湖泊被圍墾,產量已顯著下降。
蓴菜屬睡蓮科,係浮葉植物。它在杭嘉湖和蘇南等地作蔬菜用。葉聖陶先生曾寫過一篇《藕與蒪菜》的散文,“蒪”是“蓴”的異形字,他在這篇文章中回憶了江南水鄉的風貌。蓴萊與稱為“蒲魚”的塘鱧魚並列齊名,為江南的名菜佳肴。其中以杭州西湖所產的蓴菜最為有名,江蘇的東太湖亦有出產。食用的是蓴菜的嫩葉,每年春夏間采摘以供應市場,還製成罐頭外銷。其葉初生尚未展開而采的,稱稚花,為上品;葉稍舒展則為次;秋季葉片硬化,厚而味苦澀,無人食用,可作豬飼料。
慈菇、荸薺和芋都是單子葉植物。慈菇屬於澤瀉科,荸薺屬於莎草科,芋屬於天南星科,均為挺水植物,常散布於湖灘地上,很少成片生長,其地下莖能食用。
菰又名茭草,屬單子葉植物禾本科,為挺水植物。它膨大的嫩莖可作蔬菜,稱茭白,野生的茭白一般瘦小,無人采摘。栽培的茭白是重要的水生蔬菜,食用季節長,上市量大。野生的菰開花結實,稱“菰米”或“茭米”,比稻米細長,每穗有數十粒。唐代張誌和在一首詞中寫道:“鬆江蟹舍主人歡,菰飯蓴羹亦可餐”,說明了菰米能食用。《本草綱目》還記載菰米可供藥用,惟近代已無人采收。菰的莖葉鮮嫩時可飼喂草魚,亦可作耕牛的飼料,秋冬枯黃後刈割可作燃料。菰的繁殖力強,以地下莖蔓延,在湖灘地上形成單一的群落,能促使湖泊淤積。
蘆葦、蒲和杞柳可供工業、手工業作原料或材料。蘆葦屬禾本科,蒲屬於香蒲科,都是單子葉植物,又都是挺水植物。杞柳是灌木,耐水,能栽在湖堤岸邊或灘地上,隻要它的頂部不被水淹,就可繼續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