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泊資源的開發
湖泊是陸地地表水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水循環、徑流動態和區域生態係統結構中都有重要意義。我國有麵積1平方公裏以上的湖泊2800多個,總麵積達8萬平方公裏,其中淡水湖麵積為3.6萬平方公裏,鹹水湖麵積4.4萬平方公裏。對這些湖泊的價值,人們長期以來認識不足,而偏重於與湖爭地,企圖靠縮小湖泊的辦法來擴大耕地。這在長江中下遊人口稠密、淡水湖泊較多的地區頗為普遍。由於圍湖造田曆史悠久,造成湖泊加速消亡,消極後果越來越顯露出來。因此,要正確認識湖泊的價值,就必須科學地評價其多方麵的效益,並尋求發揮湖泊綜合效益的正確方向。
1.要發揮湖泊調節江河水量、穩定徑流動態、防止旱澇災害的作用。湖泊是調節江河水量的天然水庫,對於防洪抗旱,保證廣大地區工農業生產安全、保證水源、保持地區生態平衡有重要意義。以長江中下遊地區為例,這裏處在東亞季風的控製之下,雨量充沛,但雨季集中,年內分布不均,年際變率較大,使水旱災害易於發生;加之兩岸多為衝積平原地帶,河床比降很小,水流緩慢;兩岸農田地勢低窪,河岸險段很多,特別是中遊,支流眾多,集流麵積幾乎占全流域麵積的2/5,水量增加特別迅速,而排泄卻比較困難,因此這裏最易釀成洪澇災害。據統計,華中地區1951年~1978年的28年中,夏季發生不同程度洪澇的有12年,機率達43%;發生不同程度旱象的有13年,機率達46%。長江下遊的太湖平原,從公元1000年開始就有“太湖溢”31次之多。1931年7月一次大水,太湖平原39.5萬公頃農田受淹。1954年受災麵積達24.9萬公頃。因此,在長江中下遊平原控製水旱災害是改善生態條件、發展農業生產的根本大計,而湖泊對於控製水旱災害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拿洞庭湖來說,它吞吐湘、資、沅、澧四條河流,並能蓄納從鬆滋、太平、藕池、調弦四口分流來的長江洪水,削減洪峰,發揮巨大的調蓄功能。據1954年7月31日觀測資料,由於洞庭湖的蓄洪作用,使長江洪水流量削減了39.7%。由此往下,又有江漢湖群分別容納兩岸彙集的洪水,減少對長江的壓力。在中遊和下遊之間又有鄱陽湖,控製江西省境的贛、撫、信、修、饒各水,削弱各河上遊的洪峰,其滯洪期達1個月之久。因此,它能起到緩和長江洪水的作用。1954年6月一次最大洪峰中,由於鄱陽湖調蓄的作用,使湖口站的最大流量減少了一半。從這些事實中可以看出,湖泊對於保證這裏廣大地區的安全,保持穩定的生態條件多麼重要!而圍湖造田卻直接削弱湖泊的這些作用。洞庭湖20年來湖麵減少了1500平方公裏,調蓄容積損失近100億立方米。江漢湖群解放初期還有1065個湖泊,到1977年隻剩下320多個,減少了30億立方米的調蓄湖容。鄱陽湖前幾年建堤321座,圍湖麵積8萬多公頃。連蓄水能力嚴重不足的太湖也被蠶食,麵積減少2.7萬多公頃,從而惡化生態條件,帶來長遠的不良後果。由此而造成的全局損失將遠遠大於局部地方增加耕地的收益。另外,在枯水季節湖泊又能補充江河流量,並為沿湖地區提供灌溉水源。湖泊被圍墾,必然損害抗禦旱災的能力。
2.要發揮湖泊調節氣候的作用。水是自然界中比熱最大的物質,水通過蒸發和水蒸氣的凝結,吸收和釋放熱能,與環境進行著活躍的熱量交換,成為熱量流動和氣溫變化的重要調節器,能緩和氣溫的升降,減弱燥熱和嚴寒,延長無霜期,有利於農業生產和人民健康,這就是“湖泊效應”。據測算,武昌東湖1米厚的水層如果水溫升高或降低1℃,吸收和釋放的熱量為254億千焦,可使武漢市上空100米厚的氣團溫度降低或升高1℃。安徽巢湖的存在使周圍地區每年無霜期延長20~40天。所以1972年周總理專門召集北京、天津和河北省的同誌討論保護白洋澱水利資源問題,提出一定要保持白洋澱的1.7米的水位,以利於調節華北的氣候。20世紀70年代以來長江中下遊接連出現20℃~15℃的極低溫和40℃~42℃的高溫,大氣環流的影響當然是主要原因,但與水麵急劇減少也有一定關係。貴州西北部山區的草海1970年被排幹以後,當地低溫幹旱現象加劇,人民群眾的疾病也相應增加。而排幹湖水以後,所得土地大多是石板田、爛泥田,所獲甚微。後來不得不采取措施恢複草海,可見“湖泊效應”對生態係統之重要。
3.可以利用湖泊發展“水農業”。在湖泊淺水水域可發展水生經濟植物,以充分利用光熱資源,固定更多太陽能。水浮蓮、蓮藕、菱角、芡實以及蘆葦等,都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有的可作為牲畜的飼料,有的能提供多樣的食品,有的還是良好的藥材,有的是編織和造紙的原料。經營得好可以取得很高的經濟收益,是多種經營的重要門路。水生植物能夠吸收和富集分散在水域中的養分,作為綠肥或飼料,經過牲畜的轉化成為肥料,歸還農田,將有助於改善水陸物質循環,促進種植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