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笑話說:

一隻金絲猴穿著長袍走出家門。黑熊見了它說:“長袍不如短袍好。”金絲猴聽了,回家用剪刀把長袍剪掉一截,改成了短袍。

金絲猴穿著短袍走出了家門,山羊見了說:“短袍不如襯衫好。”金絲猴一聽,覺得有理,便回家將短袍改成了長袖襯衫。這時,白兔路過這裏,見金絲猴穿著長袖襯衫,就說:“長袖不如短袖好。”金絲猴一想,對呀,於是把衣袖剪去了一截,改成了短袖襯衫。窗外樹上的小鬆鼠看見了說:“短袖襯衫不如背心好。”

金絲猴正想剪成背心,被剛回家的猴媽媽攔住了,猴媽媽說:“你這樣一直改下去,成了什麼呀?”

這則笑話是諷刺小金絲猴自己沒有主見。但我們如果從另一個角度想:長袍減去了下擺就成了短袍;長袖襯衫減去一部分袖子就成了短袖襯衫;再把剩下的袖子全部剪去就成了背心。

說明了某一樣物品減去一部分後有時會變成另一樣新東西。這也揭示了搞發明創造的一個思路:縮減“縮減”。

可以這樣想:

能在某件東西上減去什麼部分嗎?能把某樣東西的重量減輕一點嗎?能在操作過程中減少次數嗎?這些從形態上、重量上或過程中的“縮減”能產生什麼好的效果嗎?

把襪子的套筒“減”去,改成為“襪船”。冬天,在臥室中穿拖鞋時,“襪船”能起到保暖作用。

人們把日常看到的眼鏡減去鏡架,就成了薄薄的鏡片,再換一種片子裝進眼眶成了隱形眼鏡。

以上主要是形態上的“縮減”。

夏天喝的飲料,原來是裝在玻璃瓶中的,從減輕重量角度考慮,把玻璃瓶改為塑料瓶,就給人們帶來了不少方便。

有的同學的爸爸、媽媽上班路比較遠,需要換幾次車,每換一次車就得買一次車票。能不能減少買票的次數呢?公交公司想出了讓乘客買“月票”或買“本票”的辦法。每月隻交一次錢,買一張月票或一本本票,上車就可以不用再掏錢買票了。這樣,不但為乘客帶來了方便,也減輕了售票員的工作負擔。

還有,上海人過黃浦江要乘船擺渡。原來,在浦東、浦西都要買票才能上船。後來,有人想,凡是過江的人,絕大多數是走來回的。於是想出辦法,隻要在浦西一處買票,票價計來回的錢。從浦東上船不用買票。結果,為國家省下了不少人力物力,過江的乘客也感到方便。

各地紛紛開設超級市場,也是運用“縮減”的道理。顧客無論買多少次東西,都隻需在門口一次付錢就可以了。這樣許多站櫃台的營業員就可以幹其他的工作了。

這是過程中“減”少次數的例子。

我們現在使用的漢字比原來的漢字已有了不少簡化。簡化的實質是減少筆畫。如“鬱鬱蔥蔥”的“鬱”,這個字隻有8筆。但原來的“”字要29筆。你看減少了筆畫給我們的學習帶來了多大的方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