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既是數量上的“減”又是形態上的“減”。
“縮減”的方法到了科學家手中,就被應用發明了許許多多造福於人類的新產品。
約瑟夫?斯旺和愛迪生發明電燈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約瑟夫?斯旺是英國的發明家。他從1845年起研製電燈,但研製的許多電燈泡都像天上的流星一樣,閃爍了一會兒就再也亮不起來。直到1877年,斯旺做了一個試驗:抽掉電燈泡裏的空氣,裝上碳絲,通上電源時,一個多年的幻想變成了現實。電燈泡發出了耀眼的光,而且維持了很長時間。望著這明亮的電燈,多年來挫折帶來的煩惱雲消霧散。我們不難看出,斯旺成功的關鍵一步是從電燈泡中“減”去了空氣。
與約瑟夫?斯旺同時,美國大發明家愛迪生也在研製電燈。他經過了無數次失敗,調換了1600多種材料,但都失敗了。最後也是抽去了燈泡裏的空氣,才獲得了成功。到1883年,這兩位不約而同發明了電燈的科學家,聯合成立了愛迪生?斯旺聯合電燈有限公司。不久,電燈便照亮了世界上億萬戶家庭。
日本富士公司發明一次性相機也是一個生動的例子。當時,富士公司膠卷大量積壓。為了推銷這些膠卷,將一般相機所需的四百至七百個零件減少再減少,最後隻留下二十六個零件,發明了價格十分低廉的一次性相機,深受廣大消費者的歡迎。由於相機的大量銷售帶動了膠卷銷售,原來堆積如山的庫存膠卷也一銷而空。富士公司用“縮減”的方法別出心裁地開發了一次性相機,使公司財源滾滾而來。
“縮減”當然也就成為我們少年兒童進行小創造、小發明的思路之一了。
如我們平時見到的茶幾都是4隻腳的。有一個同學用“縮減”的辦法,減去了兩隻腳,把剩下的兩隻腳改做成L形。這樣,在不使用的時候,可以把腳插入沙發的底下,增加了沙發前的空間麵積。
有一年夏天,小林拿了一把有柄紙扇到同學家去下軍棋。回家時,他想把扇裝進塑料包。沒想到,扇柄太長,沒法裝進去。回家後,他用“縮減”的方法,“減”去了扇柄,但沒有扇柄,拿起來不方便,他又用“減”的辦法在扇麵的下方“減”去一塊,手伸在這空檔中正好捏住扇子。這樣就發明了可以裝進拎包的無柄扇。
還有台灣的一個小朋友,他見爸爸在裝門鎖扣時,要在門兩旁鎖扣片的3個圓孔中擰上3顆螺絲。一副鎖扣就得擰6顆螺絲。他想,要是使鎖扣片的兩條邊,都向下彎成卷角,隻要往中間的一個圓孔裏擰上一顆螺絲,當擰緊這個螺絲時,兩條卷邊也跟著扌契進了木頭。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爸爸,父子倆一試,果然不錯。
這位小朋友思考問題的方法,正是“縮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