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為有沒有謀圍頤和園?
造反、叛亂在曆史上是常有的事情,也是曆代皇帝最害怕的事情。畢竟造反、叛亂必然會動搖統治階級的地位,也會影響到他們統治的權威。康有為作為一個進士,官授工部主事,在當時的朝廷中也是有一定地位的,當年“兵圍頤和園”之事,到底康有為有沒有圖謀此次計劃,成為了一個人們探討的話題。康有為,廣東南海人,人稱“康南海”,清光緒年間進士,官授工部主事。出身於士宦家庭,乃廣東望族,世代為儒,以理學傳家。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會改革家、書法家和學者。他信奉孔子的儒家學說,並致力於將儒家學說改造為可以適應現代社會的國教,曾擔任孔教會會長。主要著作有《康子篇》、《新學偽經考》(陳千秋、梁啟超協助編纂)、《春秋董氏學》、《孔子改製考》、《日本變政考》、《大同書》、《歐洲十一國遊記》、《廣藝舟雙楫》等。在19世紀的最後幾年,他領導了中國知識界的啟蒙運動。先是1895年的“公車上書”,其後,他以進書和進諫的方式掀起了一場自上而下的政治體製改革。在康有為之前,從來沒有一個思想家敢於像康有為那樣把他們改革中國政治體製的建議和設想反複向皇帝提出。在我國曆史上,他首次倡導了政治體製上的中西結合,最早在中國提出了立憲政體,並提出了具體的憲政方案:興民權、設議會、進行選舉和地方自治,在堅持儒家傳統和帝製的前提下,逐步學習西方的立憲經驗。康有為塑像甲午戰爭後,中國出現了維新變法運動。“百日維新”把這一運動推向高潮。1895年4月,日本逼簽《馬關條約》的消息傳到北京,康有為發動在北京應試的一千三百多名舉人聯名上書光緒皇帝,痛陳民族危亡的嚴峻形勢,提出拒和、遷都、練兵、變法的主張。“公車上書”揭開了維新變法的序幕。在維新人士和帝黨官員的積極推動下,1898年6月11日,光緒皇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書,宣布變法。從頒布新政開始,到9月21日慈禧太後發動政變為止,曆時一百零三天,史稱“百日維新”。新政措施雖未觸及封建統治的基礎,但是,這些措施代表了新興資產階級的利益,為封建頑固勢力所不容。清政府中的一些權貴顯宦、守舊官僚對新政措施陽奉陰違,托詞抗命。慈禧太後在光緒皇帝宣布變法的第五天,就迫使光緒連下三諭,控製了人事任免和京津地區的軍政大權,準備發動政變。1898年9月21日淩晨,慈禧太後突然從頤和園趕回紫禁城,直入光緒皇帝寢宮,將光緒皇帝囚禁於中南海瀛台;然後發布訓政詔書,再次臨朝“訓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