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梨”貼著地麵的部分,已經敷上了一些細沙,其餘部分磨得像玻璃一樣光滑。這表明蜣螂隻是把“梨”塑造成型而已,還沒有細細地滾過。製作這個“梨”的過程,同以前在陽光下製造圓球一樣,都是用它那有力的大足輕

蜣螂0000輕地搓壓。

我把泥土裝入大口玻璃瓶中,為母蜣螂做成了一個人工的地穴,還在玻璃瓶上留下了一個小孔,用來觀察它們的動作。這樣一來,我就可以在自己的工作室中研究它們了,它們的一舉一動都盡收眼底。

蜣螂先是做一個完整的球,然後再在球上麵繞一道圓環,並不斷用力壓這道圓環,直至圓環被壓成一條深溝,像瓶頸一樣。圓球的一端被這條深溝勒出一個凸起,蜣螂在這個凸起的中央用力往下壓,做成一個凹穴,像是火山口一樣。這個凹穴越來越深,邊緣也就越來越薄,最後變成了口袋模樣。蜣螂把凹穴內部打磨光滑之後在裏麵產卵。最後,它用一些纖維塞住口袋的口,也就是“梨”的尾端。

為什麼蜣螂在封口的時候看上去如此隨意呢?蜣螂把其餘的地方都用大腿拍得結結實實,唯獨封口處不會去動,因為卵在口袋中距離封口很近,如果塞子塞得太深,裏麵的卵就會受到傷害。所以,蜣螂把纖維很隨意地塞在封口上,而不是使勁塞進去。

蜣螂的卵會在產下七至十天之後孵化成幼蟲。它們毫不猶豫地咀嚼四周的牆,這些小家夥聰明得很,它們進食的時候總是朝著厚的地方前進。這樣就不會把“梨”弄破,以免自己從中掉出來。用不了多久,它們就會長得很肥胖,樣子也變得難看:背上會隆起,皮膚也變得透明,若是拿起來朝著光亮的地方看,那些內部器官可以看得一清二楚。假如古埃及人看到這些肥胖的蠐螬,他們肯定不會想到,這些臃腫的家夥將來會變成莊嚴、美觀的神聖甲蟲。

聖甲蟲的幼蟲第一次蛻皮後,盡管已經能從這些幼蟲身上辨別出蜣螂的形狀,但是它們還沒有完全長成蜣螂。這種小動物非常美麗,別的昆蟲無法與之相比。那像蜜一樣的黃色,加上半透明的感覺,讓它渾身散發著一種琥珀的魅力。在下一次蛻皮之前,這種狀態能保持將近四個星期。

此後,它的顏色會變成紅白色。隨著蛻皮,顏色逐漸變黑,直到最後變成像檀木一樣的黑色;表皮硬度也逐漸增強,直到披上角質的甲胄。到這時,它才徹底地變成了一隻蜣螂。

這時,它還居住在地底下那個梨形的巢穴中。它渴望突破硬殼的束縛,渴望暴露在陽光裏,這一切能否實現呢?環境是決定性因素。

它們通常都是在八月份出來,這是一年當中最炎熱、幹燥的時候。如果泥土不被雨水淋濕一下的話,僅憑這隻昆蟲自己的力量,想打破牆壁,衝出硬殼,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這些圓球盡管是用柔軟的材料製成的,但是,此時已經被酷暑的高溫烤得像磚頭一樣硬。

我曾經做過一個實驗,把圓球放在一個盒子裏,並保持幹燥。早晚這些圓球內的囚徒會用它們頭上的耙和前足上的鋸齒去刮牆壁,發出一陣陣刺耳的摩擦聲。持續兩三天之後,它們沒有取得絲毫進展。這時,我決定給它們其中的兩隻一些幫助。我用小刀在硬殼上戳開一個洞,盡管如此,它們也沒能破殼而出。不到半個月,所有的硬殼都安靜了。這些囚徒用盡了全力,卻還是死在其中。

聖甲蟲幼蟲的消化器官我又拿來了一些同樣的圓球。這次我先用濕布把它們裹起來,然後放入瓶中,並用木塞塞好,等到濕布上的濕氣把硬殼浸透之後,再將濕布拿開。這次試驗很成功,囚徒們衝破了被浸濕變軟的殼。它們認準一點之後,便用腿支撐住身體,把背部當成一條杠杆,使勁地頂和撞,牆壁最終被它們撞成碎片。這種條件下的試驗,蜣螂每次都能從中破殼而出。

野外環境中的那些殼也是一樣的情形,若是八月的太陽把大地烤得像磚頭一樣硬,這些蜣螂是不可能逃出牢獄的。這個時候如果下一陣雨,硬殼變軟,再加上用肩扛、用腿蹬、用背撞,它們就能得到自由。

剛從地下鑽出的它們最需要的不是食物,而是陽光。它們跑到太陽底下之後一動不動,專心取暖。

過不了多久,它們就要吃東西了。它們會像自己的前輩一樣,做一個可以吃的球,選一個儲藏的地方掘一個土穴,把球藏在裏麵,然後吃掉。沒有人教它們這些,這些本領是它們生來就具有的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