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爾”-M1是打擊21世紀出現的各種低空飛行目標的精確製導武器,是令它們害怕的“克星”!
彈炮合一的新“鎧甲”
2000年後出口到阿聯酋的“鎧甲”改進型稱作“鎧甲”-S1,它也可說是“通古斯卡”-M1的改進型。外行人從外觀上難以辨別出履帶式“鎧甲”-S1與“通古斯卡”-M1的不同。這種改進型導彈最大射程從12千米提升到20千米;最大射高從6千米提高到10千米,最大飛行速度為1100米/秒,戰鬥部增加到20千克,采用聚能破片戰鬥部,殺傷半徑為9米。
地空導彈與高炮相比,它射程遠,射高大,單發命中率高;與截擊機相比,它反應速度快,火力猛,威力大,不受目標速度和高度限製,可以在高、中、低空及遠、中近程構成一道道嚴密的防空火力網。從60年代以來,世界上許多國家已能程度不同地研製和生產地空導彈。目前,世界上已有40多個型號服役,各型地空導彈的生產量已超過40萬枚,二戰後地空導彈的發展主要可分為四代。
一、法國西北風防空導彈
西北風導彈武器係統於1977年開始設想方案;1979~1980年由法國導彈技術局(法國武器裝備總署(DGA)的下屬單位)投資開展理論與試驗性的設計研究,重點研製導引頭。1980年12月,馬特拉公司在5家投標者中脫穎而出,成為主承包商。1981年開始研製,1982年完成攔截試驗,1983~1984年完成導彈飛行性能鑒定,1983~1985年開始艦載和直升機載改型試驗,1986~1987年完成陸軍作戰試驗,1986年1月成功完成西北風射擊CT-20靶標試驗,1987年開始生產,1988年11月海軍裝備艦載型SADRAL武器係統,1988年年底第一批西北風導彈交付法國陸軍,2000年1月西北風-2問世。
激光近炸引信和觸發引信動力裝置
1台助推器,1台固體火箭主發動機。構成係統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是西北風導彈和密封發射筒,總質量為21.4千克,由射手攜帶;二是三腳發射架,可通過調整放置在多種地形上,用以固定發射筒、光學瞄準裝置和望遠鏡。發射裝置上的發射手柄裝有一個防止導引頭在不經意間被激活的安全控製杆、一個激活導引頭的激活杆、一個在必要時防止導彈脫離目標的導引頭接通按鈕和一個導彈發射按鈕。電源/製冷組合用於啟動導彈導引頭陀螺及製冷探測器。
西北風導彈武器係統作戰連由1個指揮支援排和4個導彈發射排組成。其中,指揮支援排負責對各導彈發射排的作戰指揮以及雷達、車輛的維護;每個發射排包括1套目標指示跟蹤係統和6個火力單元。每個火力單元由兩名操作手組成,其中一名是指揮員,負責觀察空情、指揮聯絡以及下達導彈發射命令;另一名是射手,負責導彈發射。在要點防禦任務中,火力單元按三角形部署,即在一個等邊三角形的頂點處各配置2個火力單元,頂點間距為2~3千米,火力單元間距為200~300米。
(1)導彈布局與結構導彈采用鴨式氣動布局。彈體是一個細長的圓柱體,頭部為紅外導引頭,具有很強的目標識別能力,並帶有一個對紅外透明的氟化物錐形頭罩,以降低阻力係數。高度敏感的導引頭連接著一個數字信號處理裝置以防止紅外幹擾。導彈彈體前部有兩對“+”配置的矩形翼麵,其中一對為固定前翼,另一對為可轉動舵麵;尾部有兩對折疊式穩定尾翼。在發射筒內,固定前翼、舵麵伸進彈體,穩定尾翼呈折疊狀態,導彈出筒後便自動張開。
導彈的動力裝置采用歐洲動力裝置公司研製的固體火箭發動機和助推器。助推器采用國家火炸藥集團公司生產的雙基推進劑,安裝在主發動機排氣管內,具有7個斜裝的錐形噴嘴。當助推器點火後,可提供導彈40米/秒的出筒速度及約20周/秒的旋轉速度;當導彈飛離發射筒13米時助推器脫落,15米時主發動機點火。主發動機采用複合材料殼體,殼體材料的外層是玻璃纖維,內層是“凱夫拉”纖維,在裝藥與殼體之間還有一層橡膠保護層。主發動機推力為1350千牛,工作時間為2.8秒(以防止第二枚導彈跟蹤第一枚導彈的尾焰),在工作2.5秒後可將導彈加速到最大速度Ma=2.6;然後導彈保持無動力飛行10秒。在發射後13秒,導彈速度下降至300米/秒,若此時未擊中目標,則自毀裝置引爆。
導彈采用單通道控製,彈身後部的4片尾翼能夠保證導彈的穩定性,同時采用比例導引和末端前置修正。導彈的紅外導引頭靈敏度高,是魔術-2導彈導引頭的改進型,由法國電信公司研製。導引頭采用四元的銻化銦製冷探測器,工作波長為4.2微米,連接著數字式信號處理器,以降低紅外幹擾。導引頭光學掃瞄係統采用動力陀螺形式、主次鏡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