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地空導彈大家族(4)(3 / 3)

20世紀80年代初期,法國空軍啟動了響尾蛇現代化項目。該項目有三個主要的改進:

(1)在複雜電磁環境中增加一個光學跟蹤器;

(2)替換了原來的目標截獲雷達天線,使目標探測距離增加到18千米;

(3)改進了顯示和軟件單元,集成光電火控係統,減少了發射人員的工作負荷。

其現代化項目於1992~1994年完成。

VT-1導彈升級有兩種改進方案,一種是把X波段發射/接收裝置集成在VT-1上,另一種是把導彈的製導雷達換成Ku波段雷達。

1996年法國湯姆遜-CSF公司同俄羅斯的火炬(Fakel)機械製造設計局(現為火炬科研生產聯合體)開始合作研究垂直發射VT-1的技術,使VT-1導彈可以借助俄羅斯導彈冷發射技術優勢。1997年3月公司宣布研究已經結束,其可行性得到了驗證。

三、聯合研製的改進型海麻雀導彈

改進型海麻雀導彈武器係統是RIM-7P海麻雀導彈武器係統的改進型,導彈代號為RIM-162,用於防禦高性能反艦導彈、戰鬥機和巡航導彈,特別是超聲速、高機動反艦導彈。該項目為國際合作項目,參與開發和生產的國家有美國、德同、西班牙、荷蘭、挪威、澳大利亞、加拿大、丹麥、希臘和土耳其,而北約組織海麻雀聯盟的其他3個成員國(比利時、意大利、葡萄牙)具有參與管理的資格。

ESSM計劃始於1995年,其主要目的是研製一種RIM-7PBlockE的尾控型號RIM-7PTC,即采用直徑為254毫米助推器和尾控火箭發動機,使導彈速度提高1倍,作戰距離增大,機動過載達到50克。新型火箭發動機安裝一體化的推力矢量控製係統,因而無需控製麵,改進的電子設備中包括1台高速數字式自動駕駛儀。

1997年8月,美國等北約國家簽署了一份諒解備忘錄,同意使用ESSM,從而使ES-SM的需求量達到4100枚,總金額達18億美元,生產周期長達14年。2001年,雷錫恩公司獲得導彈低速生產合同,首批導彈於2002年9月交付美國海軍。2002年3月,ESSM在試驗中首次成功攔截了超聲速靶彈,同年7月,美國宙斯盾係統導彈驅逐艦首次成功發射ESSM,該型導彈形成戰鬥力。2003年9月,美海軍完成對ESSM的作戰試驗與鑒定,給予其“適用和有效”的最高評價。2005年,在荷蘭海軍的試驗中表明,ESSM能夠在整個射程內攔截低空飛行的目標。

係統由製導站、火控係統、發射裝置及RIM-162導彈組成。製導站提供目標搜索、指示、跟蹤及照射;火控係統處理目標數據及指定目標;發射裝置實施導彈發射。整個作戰過程是自動完成的。每個火力單元由1部警戒雷達、1部目標跟蹤照射雷達及1套發射裝置組成。

(1)布局與結構

導彈由天線罩、導引頭艙、製導艙、過渡艙、戰鬥部艙、發動機艙、氣動控製艙、彈翼及尾翼構成。導彈彈體中部有4個呈×分布的彈翼,尾部有4個呈×分布的截尖三角形控製尾翼。彈翼改為條形翼,可多提供15%的升力,並允許導彈以小攻角攔截目標。

雷達導引頭配有低噪聲放大器,提升了導彈攔截低探測目標的能力;製導艙以RIM-7P為基礎,增加了中段製導、固態本振、快速啟動陀螺儀、用於高度控製和Cluster4係統(采用I/J波段下行數據鏈為有源相控陣雷達(APAR)發送中段製導信息)的補償阻尼陀螺儀。過渡艙裝有慣性測量組合、全數字式自動駕駛儀(RIM-162A導彈還包括用於中段製導的S波段上行數據鏈以及間斷等幅波裝置)。整流罩內的戰鬥部與RIM-7P相同。舵傳動裝置和火箭發動機驅動裝置在導彈尾部,部分采用為AIM-120A(先進中程空空導彈)開發的組件,下行鏈路為X波段。

導彈的垂直發射,由一台直徑為254毫米的火箭發動機提供尾控。火箭發動機采用端羥基聚丁二烯(HTPE)鈍感推進劑。

由各燃氣舵實現推力矢量控製和全電子尾控,從而使導彈具有高的機動性,改進的陀螺和同態本振將大大縮短預熱時間。

製導與控製係統由彈上計算機、慣性測量組合、自動駕駛儀以及與RIM-7P相同的導引頭等組成。

戰鬥部與RIM-7P相同,為高爆破片殺傷式戰鬥部。采用近炸和觸發兩種類型引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