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歲男人是社會的棟梁、家庭的支柱,重重壓力下,他們隻能拚命地工作,繃緊了神經生活,“最近比較忙”已經成為了中年人的口頭禪。然而,生存的意義不隻是為了忙碌,不要把自己的生活搞得那麼緊張,保持愉快平和的心態、能夠享受生活樂趣的人,才能擁有高質量的生活。
享受簡樸而平和的人生
四十歲男人,已經到了孔子所說的不惑之年,自覺已處在人生事業的巔峰期,因而往往會對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希望能夠把握機會再創輝煌。然而,太苛求自己是與快樂生活的本意相背離的,隻有放下對自己的苛求,才能享受簡樸而平和的人生。
亞曆山大大帝征服了全希臘之後仍不滿足,他決定出征波斯,與擁兵百萬的波斯大帝大流士一決雌雄。在出發之前,亞曆山大決定找一位智者討論一下生命宇宙之間的大道理。亞曆山大聽說希臘有一位隱士,名字叫第歐根尼。這位隱士生性古怪、玩世不恭,甚至可以說是憤世嫉俗,好像中國古代的狷狂之士。這位第歐根尼先生平生非常富有,但他卻將所有的財產全部送給了別人,隻留下一個小碗沿街乞討,平時就住在街上的一個木屋裏。有一天他遇到一個年輕的乞討者連一個碗都沒有,在街上用兩隻手捧著水喝,第歐根尼就將自己唯一的碗給了這個乞討者,從此他乞討時就用手捧著吃。亞曆山大找到第歐根尼先生後,坐在他居住的木屋邊上聊了很長的時間,他們從生命的意義談到宇宙的起源。最後第歐根尼問亞曆山大大帝未來的目標是什麼,亞曆山大回答說要征服波斯。第歐根尼問,然後呢?亞曆山大說要征服整個亞細亞王國。他又問,然後呢?亞曆山大說要征服整個世界。第歐根尼繼續問亞曆山大征服了全世界以後的打算是什麼,亞曆山大遲疑了半天,回答說再以後他就準備好好輕鬆一下、好好享受一下人生了。第歐根尼問道:“既然如此,那你為什麼要自找麻煩到處去征服,而不現在就去輕鬆一下、好好享受一下人生呢?”
但是,亞曆山大最終也沒有能夠好好輕鬆一下、好好享受一下人生,就在征服印度後返回的路上,年輕的亞曆山大大帝得病去世了。他也許始終沒能明白第歐根尼先生的意思,事實上許多人都始終不明白這其中的道理。享受人生並不是漫長旅途後到達終點那一個時刻,也不是登上山頂時讓人心曠神怡的瞬間。
我們必須明白,卓越並不是目標的達到,成功也不是事情的完成。成功和卓越並不是一個靜止的狀態,而是一個不斷進取的動態過程,是在從一個目標向一個新的目標行進的旅途中。享受人生並不是享受到達終點的那個時光,而是在我們生活中完成點點滴滴細小目標的過程中,在這些過程中的每一個夢想、每一個計劃、每一次掙紮、每一次失敗,都是值得好好體驗的美,都是值得好好享受的美。
因此,平和的心態對健康所起的積極作用,是任何藥物所不能替代的。在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學會平和自己的心態對身體健康乃至事業的成敗都是至關重要的。有句俗語:“心靜自然涼。”如果人的心態、心境能夠悠然、恬靜、積極健康、順其自然,那麼即使是在炎熱的夏天,也會有清涼的感覺。或許有人會說古人生活在田園之間,在那種典型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農業文明下,人不需要麵對那麼多的誘惑,自然能夠做到心態平和,這句話或許有一定的道理。誠然,在物欲橫流、誘惑重重的今天能夠做到平和並非易事。在數字化的時代,我們不斷地接受各種各樣的刺激、不斷地吸收五花八門的信息、不斷地追求和積累所謂的人生價值……麵對紛繁複雜的大千世界,久而久之,四十歲男人也難免被攪得暈頭轉向,不知道這些到底是什麼、自己所要的又是什麼。我們積累了太多關於名譽、地位、財富、學曆的欲念,同時也積累了很多興奮、自豪、快樂、幸福以及煩惱鬱悶、懊悔自卑、挫折、沮喪、憤怒、仇恨、壓力等種種複雜的情緒。我們會時常為之所動,甚至神魂顛倒,被外界的刺激攪得心神不寧甚至坐臥不安。要重新穩定我們生活的定力、回歸平和的心態,就得常常給自己的心靈進行洗禮,經常將這些積累的東西分類鑒別:早該拋棄的是否依舊還在占據你的心靈空間?早該珍視的是否還在被你漠視?吐故納新之後,就如同你擦拭掉門窗上的塵埃與地麵上的汙垢,把一切整理就緒之後,整個人的心理陰霾便得到滌蕩,獲得一種快意無比的心理釋放。
心理學家也告訴我們,對自己不要過於苛求。若把目標和要求定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不僅易於實現,而且心情也容易舒暢。
那麼,怎樣做才能放下苛求,練就一顆平和的心呢?
1.你別想把事情做得完美無缺
每個人都有能力,但每個人都沒有超凡入聖的能力,不貪便是不要超過自己的能力極限,因為欲速則不達。該是你的跑不掉,不是你的得不來,叫做不欲,不過度求取不當的欲念。記著“回家”吧,這就是說,工作告一段落,該回家便回家的人,不貪,因為你懂得還有明天;有些事留給明天,很美,表示明天你還活著;有些責任留給明年,表示明年你還活著。
2.凡事聽其自然,不可苛求
生活中很多事求也求不來,水到渠成順其自然反而是最好的法則。沒有人可以一舉成名,沒有人可以馬上升官,沒有人想要什麼便立刻就能得到。“等待”是一門重要的秘法,就像花開花落自有時序,不必強求,給一點時間,該有的仍舊是屬於你的。
已到人生中場的四十歲男人,渴望實現宏圖壯誌,期望美好憧憬成真的心態是可以理解的。然而,我們隻能夠把事情盡力做到最好而無法做得完美,苛求自己隻是在自尋煩惱而已。
忙碌的生活,使自己越來越沮喪
對四十歲男人來說,老莊哲學實在太落伍了,他們崇尚功名,全心投入艱巨繁忙的工作,因為他們害怕被年輕人淘汰,而精神緊張可以製造出一種充實的幻覺。事實上他們是走入了忙碌的誤區,這樣忙碌的生活,隻會使自己越來越沮喪而已。
都市街道上的車流、城市商場裏的人群,都匆忙地穿梭在由高樓與高樓、辦公室與辦公室,以及公文、數字、契約、票據、身份證明等構成的立體迷宮中。人們起早貪黑,追逐金錢、追逐名利、追逐聲色、追逐事業……經常把自己的家人、朋友冷落在一旁,從早到晚忙個不停,為每一張新增的人民幣、每一次晉級的快感、每一個空洞的名聲而歡喜,或者為它們的失去而悲傷。而閑情、親情、友情,及至愛情,都被人們踩在了匆忙而疲憊的腳步下,塞進了厚薄不一的錢夾中,夾進了厚重的文件裏,甚至扔進了垃圾堆中。人們無暇思考,一會兒忙著報考最熱門的學科,一會兒又蜂擁著學習最賺錢的技能,一會兒又去尋求最易發財的職業……人們忙碌而又精疲力竭,如同鬥牛場上瘋狂而又即將倒下的公牛,一次又一次地撲向那炫目的紅色火焰,忙碌中不停地歡樂又不斷地悲哀。有一位經商的先生,為了不斷拓展的事業而長期在外奔波,忽略了妻子的溫柔,忽略了兒子的成長,對他們的寂寞視而不見,直到有一天,積勞成疾的他被送進了醫院,診斷結果為癌症。他躺在病床上,望著眼角已爬上細細皺紋的妻子和長得比媽媽還高了的兒子,突然明白自己過去有多傻、多糊塗。用長久的別離換得的優裕的物質生活環境又怎能替代親人相守的天倫之樂呢?於是,他流著淚向妻兒許諾,隻要自己病能好,一家人再不分開,一起去旅遊、去看海、去桂林看山水。
後來經過複查發現原來是一場虛驚,自己所患的隻不過是良性腫瘤,手術後不久他就出院了。他沒有忘記自己的諾言,但公司積壓已久的事務亟待他去處理,大大小小的會議等著他去出席,他不由得感歎身不由己,桂林山水隻有在夢裏相見了!為什麼經曆了與死神擦肩而過的驚險,還不能拋開種種事務的糾擾?忙忙碌碌、憂心忡忡的人,為何不問問自己:對於自己和家人來說,什麼才是真正要緊的?
要知道,事業隻是人生的一部分,缺乏愛與被愛的生活並不完美,或者說,人生的成功自然包含著人人想得到的功成名就,但它並不是最重要的,更不是人生存價值的唯一體現,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活得瀟灑、活得健康快樂。明白這一點,對於每個整日為工作而奔波勞碌的人大有必要。他們對於自己從事的工作傾注了無限的精力和時間,因此,無暇親近他們可愛的親人,以至於疏遠了彼此生命中最為寶貴的感情。他們並非不需要溫馨,他們隻是想先把眼下的工作完成,所以他們總是對自己說:“不要緊,這隻是暫時的疏忽,等我忙完以後,一切都會恢複正常的,我會輕鬆平靜下來,我將愉悅地陪伴我美麗的妻子和可愛的孩子,現在再堅持一下就行了……”但事實上他們的這種願望恐怕很難實現,因為舊的問題解決了,又會出現新的問題。
一位從著名大學畢業的商學博士,為了暫時逃離繁重的工作,來到一個小漁村度假,看見一個漁翁釣了三五條魚就放下了魚杆。於是博士上前對漁夫說:“這裏魚那麼多,你為什麼不多釣幾條?”漁夫說:“今天我家要吃的魚我已經釣夠了。”博士說:“你多釣幾條,可以去賣嘛。你將魚拿到市場上去賣,用賣來的錢去買漁船,這樣你可以撈很多的魚、賣更多的錢。”漁翁說:“我要那麼多錢幹什麼?”博士說:“那你就可以退休了,可以想釣魚就釣魚。想睡覺就睡覺。”漁夫說:“我現在想釣魚就釣魚,想睡覺就睡覺,為什麼還要你剛才說的那些麻煩呢?”
因此,要使生活過得更有意義、更多姿多彩,也並不是什麼難題,你首先要學會的是協調生活,做到工作生活兩不誤,不要因休閑娛樂而耽誤工作,也不必做茶飯不思的工作狂。無止境地日夜工作同無休止地追逐玩樂一樣不可取,慢慢地你會發現很多工作並非刻不容緩。你隻需安排好在適當的時間完成它即可。
一位公司老總在事業正得意的時候,突然辭了職,一個人跑到美國去進修。有人問他:“為什麼呢?放棄你的事業不覺得可惜嗎?”他說:“有什麼可惜的!人生苦短,做愛做的事,而且要想在有限的一生中比別人活得更好些,就要把人生分成一截一截來過。”他解釋道:“上一截我的主要人生目標是賺錢,現在我認為已經賺夠了足以養老的錢,然後這個階段,也就是今後的五六年,我的主要人生目標就是出國研修、旅遊、長見識,盡享親情、愛情。再往後的一截還沒想好,也許會去寫書,也許做更大的生意。每一截人生我都認真投入地去過,這樣,我的一生會很豐富,盡可能地實現我想要的生活形態。”
有時候人們之所以容易迷失和苦惱,是因為想要的太多,並且想一下子得到,結果拚命地去做,卻把自己局限在一個狹窄的圈子裏而不能自拔,並且經常忘記活在這個世上到底是為了什麼,隻是為了做,還是要充分體驗人生?
因此,四十歲男人需要時常提醒自己。人生真諦在於走好每一步路、享受每一分溫馨。
生活不是緊急事件,我們完全不必自我摧殘,對四十歲男人來說,除了工作外,還要照顧好家人,不要把生活弄得太緊張,因而造成不和諧的生活。
不讓重壓拖累了自身的生活
四十歲男人常常抱怨自己活得太累,上有老,下有小,還有堆積如山的工作要去應付,但事實上,很多時候,他們的“累”是自找的,如果不是自己把生活搞得那麼複雜,勞累感就一定會少很多。
1.體力性疲勞,多見於體力勞動者,乃是繁重的體力勞動或過強的體育運動所造成的。此時全身肌肉處於高度緊張狀態,產生大量代謝廢物(如乳酸、疲勞毒素等)堆積於體內,並隨血液循環到達全身,表現為手腳酸軟無力、胸悶氣短、體能明顯下降。
2.腦力性疲勞,主要見於腦力勞動者。由於長期進行複雜的腦力勞動,大量消耗能量,導致大腦血液和氧氣供應不足,削弱了腦細胞的正常功能,表現為頭昏腦脹、記憶力下降、注意力渙散、失眠多夢、精神緊張、疲倦忘事等。
3.心理性疲勞,是由生活高強度緊張與超強壓力造成的。由於超負荷的精神負擔使心理處於一種混亂與不安寧的狀態,表現為情緒沮喪、抑鬱或焦慮、精力下降、食欲不振、心跳加快等。
人們的體力勞動強度雖然在不斷地減輕,但現代社會日趨激烈的競爭卻在不斷增加人們的精神負荷。當各種各樣的情緒反應超過人的承受限度,或因長期反複的刺激形成持續的劣性應激狀態,即心理失去平衡的狀態時,必然會引起中樞神經係統的失控,波及內髒,使其功能紊亂,從而導致體內的免疫球蛋白減少,免疫細胞和多種酶的生物活性也降低,生化代謝、內分泌功能也隨之發生紊亂等等,這種疲勞比體力性或腦力性疲勞症狀更重、危害更大,會對許多身心疾病的發生和加劇起推波助瀾的作用。當然,對其消除也困難得多。
快速多變的現代都市生活節奏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麵激發了人們的進取心,鍛造著人們的耐力和韌性;另一方麵也必然使人們付出高昂的心理代價。尤其是在各種刺激明顯增多和人際關係複雜多變等因素的影響下,人們的心理負荷日益加重,由此造成的心理問題也越來越多。所以,就像汪國真寫的那樣:“你要想活得隨意些,你就隻能活得平凡些;你要想活得長久些,你就隻能活得簡單些;你要想活得輝煌些,你就隻能活得痛苦些。”
在很多時候,我們會忙到沒有時間享受生活,似乎每分每秒都在計算之中,也都排在計劃之中。我們經常由一個活動趕到下一個活動,對手邊正在做的事毫無興趣,反而對“不該做什麼”是那麼充滿期待。此外,大多數人都會想要更大的房子、更好的車子、更多的衣服與更多的東西。無論我們已經擁有多少,總之永遠不夠。我們對物欲的需求已然是個無底洞。
大多數人都會陷入這種無止境的需求、渴望與物欲當中。似乎許多人都相信多就是好——更多的東西、更多的事情、更多的經驗等等。擔心自己跟不上鄰居的生活水平,平日沉浸在單調乏味的工作中,最後變得心情沮喪,而且持續著這樣的惡性循環,最後生活中隻有壓力、瘋狂的消費與被浪費的時間而已。但是生命的真相真的僅止於此嗎?
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次妻子要在客廳裏釘一幅畫,就請來丈夫幫忙。畫已經在牆上扶好,正準備砸釘子,丈夫說:“這樣不好,最好釘兩個木塊,把畫掛在上麵。”妻子遵從意見,讓丈夫去找木塊。
木塊很快找來了,正要釘時,丈夫又說:“等一等,木塊有點大,最好能鋸掉一些。”於是便四處去找鋸子。找來鋸子,還沒有鋸兩下,“不行,這鋸子太鈍了,”丈夫說,“得磨一磨。”
銼刀拿來了,丈夫又發現銼刀沒有把柄。為了給銼刀安把柄,丈夫又去灌木叢裏尋找小樹。要砍小樹時,丈夫又發現家裏那把生滿鐵鏽的斧頭實在是不能用,於是又找來磨刀石,可為了固定住磨刀石,必須得製作幾根固定磨刀石的木條。為此丈夫又到郊外去找一位木匠,說木匠家有一些現成的。然而,這一走,很久也沒見丈夫回來。
當然了,那幅畫,妻子還是一邊一個釘子把它釘在了牆上。
下午再見到丈夫的時候,是在街上,他正在幫木匠從雜貨店裏往外抬一台笨重的電鋸。
工作和生活中有許多像這位丈夫那樣走不回來的人。他們認為要做好這一件事,必須得去做前一件事,要做好前一件事,必須得去做更前麵的一件事……他們逆流而上,尋根究底,直至把那原始的目的淡忘得一幹二淨。這種人看似忙忙碌碌,一副辛苦的樣子,其實,他們不知道自己在忙什麼。起初,也許知道,然而一旦忙開了,還真的不知忙什麼了。
在人生的旅途中,每過一個時期,或每走一段路程,不妨回過頭去看看自己的身後,看看在太陽落山之前是否還能走回去,或幹脆停下來,沉思片刻,問一問:我要到哪裏去?我去幹什麼?這樣或許可以活得簡潔些,也不至於走得太遠、失去現在、失掉自我。
為此,需要提倡簡單生活、簡化生活。簡化生活不是完全拋棄物欲、清心寡欲,過一種苦行僧式的清苦生活,也不是要學梭羅帶上一把斧子走入森林,做一名當代隱士。而是在欲望之上自我設限,鼓勵自己認清生活的真相,學會在人生的各個階段中定期拋開包袱,隨時尋找減輕負擔的方法。比如,有時候簡化生活代表著你會選擇住一間便宜的小公寓,而不是拚命掙紮著要買一間大房子。這樣的決定可讓你的生活輕鬆自在,因為你有能力負擔便宜的租金。另外一種簡化生活的例子是吃得簡單、穿得簡單、生活得簡單。
簡化生活也不是讓人拋棄期望、降低人生目標,而是盡量悠閑、舒適。你的人生目標盡可以高遠,但要記住的是,人生目標應該是促進生活的品質,而不是相反。生命裏填塞的東西愈少,你就會生活得更自在、更輕鬆、更簡單。
人生如舟,承載著所有的歡樂與哀愁,在歲月的長河中,能決定命運的隻有你自己,因此別讓太多的重壓拖累了自身的生活,試著讓生活更簡單一點吧,把欲望的沉重、失意的惆悵、進退維穀的困惑通通扔掉。
放下工作大膽走出去
四十歲的男人,萬慮集於一心,萬勞聚於一形,每天除了工作還是工作,很多人因此感歎:一個人到了這個年齡就再也輕鬆不起來了。果真如此嗎?未必。從身心健康的角度來說,四十歲男人不能讓自己始終繃緊神經,如果工作倦了、累了,就應該放下工作大膽走出去,偶爾的“翹班”換來的會是一身輕鬆。
自從走出校園踏上工作崗位那天起,男人便進入了忙碌的工作狀態。一周5天,朝九晚五,機械化的工作就這麼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複進行下去。日子一長,對工作倦怠的心態便從此而生。
在一家房地產公司做高級職員的陸濤,參加工作9年,一直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工作狂,但是從今年春天開始,他突然厭倦工作了,不想上班,特別是在長假或雙休日過後,一想到上班就想哭。早上聽見鬧鍾一響,就覺得心煩,出了門,心就開始發慌,覺得胸悶、頭暈、氣短,覺得上班簡直就是冒險,但一想到還得供房,又不得不提著公文包往公司走。
女人如果覺得倦怠了,隻要條件許可,她就可以在家裏做一個全職太太,這不會遭人非議,更重要的是男人也會覺得這是很正常的。可男人不行,很少聽說哪個正當盛年的男人不工作歇在家裏做全職老公的,就是有,長時間如此,估計結果也不會很樂觀,因為沒有一個女人會願意和隻靠老婆的男人生活。更何況四十歲男人往往都已經成家立業,可謂是上有高堂,下有兒女,中間有嬌妻,所以不得不咬緊牙關,硬撐著每天去工作。然而事實證明,如果一個人總是處於超負荷工作的狀態,持續下去,對工作、對自己的身心都是一種傷害。
與其在每天疲累工作之後,讓不想工作的念頭折磨著心靈,還不如從現在開始調整好心態,讓不想工作的痛苦離你遠去。因為身處工作、生活方式激蕩變革的“後工作時代”,每個人都可以有更加自主的選擇。
每個人不想工作都有自己的理由,如果你患有這樣的“上班恐懼症”,即在精神高度緊張的工作中,期待著每周兩天的休息日,而每到周日晚上,又會對即將到來的工作日產生恐懼,那你就可以和工作說再見了,至少是暫時的。
心理學家告誡我們,不想上班時就不上,可以去讀書充電,也可以請假去旅遊,最終的目的都是放鬆自己。要知道,隻有以飽滿的狀態去工作和生活,人生才是有質量、有意義的。
對於覺得自己的知識不夠的男人,可以選擇重新走入校門,久違的校園生活會讓你的心態變好,這樣一段時間後,你會發現,不但自己整個人精神好了很多,還獲得了很多的知識,當你再回到工作中時,你完全可以選擇一份比目前的待遇好很多的工作,既調整了心態,又使自己的事業邁上了一個台階,豈不是兩全其美?
有一些四十歲男人對於自己的現狀很滿意,就是覺得工作壓力太大了,那也很好辦,外出旅遊好了,留戀於山水之間,徜徉在曆史積澱的文化中,又有什麼放不下的呢?如果暫時脫不開身,那就權當目前的工作是為自己攢旅遊費好了,有了那麼動人的目標,工作起來應該不會很痛苦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