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張弛有度,喜歡保持愉快平和的心態(3 / 3)

作為四十歲男人,我們好像失去了生活的目標,每天就是在“與時間賽跑”,好像有一支無形的“槍”在抵著我們的後背,命令我們:“立即做好這件事!”“立即做好那件事!”……我們像可憐的牛馬,被無窮無盡的事務驅趕著……

忙碌首先影響著我們的健康:食欲不振、缺少睡眠、心髒病、高血壓、神經衰弱……

我們也淡漠了親情、友情:我們擠不出時間常回家看看,更談不上給爸爸捶捶背、幫媽媽洗洗碗,同樣也沒有時間帶孩子去遊樂場玩個痛快……

我們還丟掉了自己的許多愛好和樂趣,例如讀書、下棋、散步、體育鍛煉……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我們擁有了電腦、手機、因特網、汽車……我們本以為這些東西可以減輕我們的忙碌,誰知它們又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新的忙亂。

手機隨時隨地能讓我們“招之即來”,蝸牛似的網絡速度耗去我們本不富裕的時間,汽車的擦洗保養成了雙休日的重要任務……我們更忙了,我們也更累了。

英國的一位中年記者這樣寫道:盡管人類的身體並沒有發生變化,但現代人睡眠的時間卻越來越短,而且睡眠質量也在下降。白天的時間被延長,首先是因為有了火,後來是電燈,現在則是玩電子遊戲、上因特網聊天、看電視或繁重的工作。現在的人比20年前的人睡眠時間減少了20%。現在的社會已經變成了一種“24小時的社會”,一切都在持續不斷地運轉。

我們真的必須這樣忙碌嗎?有些事我們不做或放到明天再做行不行?我們有必要把自己搞得這樣緊張嗎?

有位女士因為應付不了日常生活的忙碌緊張,來找心理醫生。她描述了從起床到上班這段時間要做的一係列事,其中有一件事是整理床鋪。醫生建議她試試兩周不整理床鋪。她當時很吃驚,但還是接受了這一建議。兩周後,她笑容滿麵,輕快地走進醫生辦公室。她四十年來第一次不用整理床鋪,結果什麼災害都沒發生。她說:“你猜怎麼著,我現在也不把餐具擦得鋥亮了。”

明朝人陸紹珩說,世上的事情是無窮的,你越幹事情會越多。而我們的人生是有限的,這就要我們有所選擇地去做事。越能這樣找到休閑,生活就會越輕鬆而富有趣味。

那位女士學會了選擇,她也容許自己不必十全十美。她從忙碌中解放了自己。

陸紹珩說:在塵世中奔波忙碌,容易生病。病了,才能臥床享受一下欣賞青山的清福。人生一世,要常常吟詩歌唱,這樣在提筆時就能寫下“陽春白雪”般的佳作。

難道你也準備在累病了以後才想起“伏枕看青山”嗎?為什麼不現在就把工作表劃掉一部分,給自己留出那些必須留的時間和空間呢?包括每天定時進餐、充足的睡眠、有時間與家人共處、與友人約會、讀書,還有其他的種種愛好。

你需要給自己要做的一大堆事情排定一個優先順序,隨時自問:什麼才是要緊事?這將非常有助於自己把握正確的生活軌跡。否則,你會發現自己很快又忙亂起來,迷失在一堆雜務之中。知道“什麼才是要緊事”,你就會發現,你現有的某些選擇與你既定的生活目標衝突,你就完全可以把它們從你的工作表中劃去。

美國包登公司的總裁養成了每天走過20條街去他辦公室的習慣,他才不急匆匆地坐汽車趕時間呢。聯合化學公司董事長康諾爾偏愛原地慢跑,一直保持著標準體重。日本岩田屋的中牟田榮藏總經理每天早晨5點起床,帶著掃把和簸箕,打掃自家周圍300公尺的道路。他掃了20年的路。他說,這不僅使他身心舒暢,而且和附近的人們建立了良好的關係。東芝電器公司總經理鶴尾勉在公司從不乘電梯而爬樓梯,以此來鍛煉身體,也利用這點時間思考問題。他認為沒必要為節約那麼幾分鍾而去坐電梯。

在海外的華僑商人大都有業餘玩麻將的嗜好。他們都有自己的買賣和生意,打麻將純粹是業餘嗜好。這對他們而言,至少有三種作用:一是放鬆身心,“浮生難得半日閑”,以此擺脫激烈競爭的壓力;二是聯絡家人、員工和生意合夥人的感情;三是在打麻將中領悟生意經:麻將桌上,風雲變幻,機會稍縱即逝。要從全局出發,深思熟慮;準確判斷;把握機會,打出自己的牌。麻將桌可以磨煉他們的判斷力和應變力,因此他們樂在其中。他們沒有把自己變成一天到晚忙忙碌碌的賺錢機器,他們享受著休息,享受著天倫之樂、友情之樂,也享受著遊戲之樂。

所以,我們要學會從緊張忙碌中把自己解放出來,排解掉緊張工作中無謂的煩惱和苦悶,給自己一個寬鬆的心境,你會覺得工作起來更有勁頭。

“活得太累”都是自找的

並非所有的四十歲男人都認為自己“活得太累”,生活隻是按照它本身的規律在運轉,隻要把握好節奏,生活就會變得輕鬆。那些抱怨活得太累的人是他本人活得太累。

生活的涵蓋量太大了。生活中,你要為衣、食、住、行去奔忙,要去應付各種各樣的事,要去與各種各樣的人相處。可誰保證你所接觸的事都是好事,你所遇到的人都是謙謙君子?生活中必然會有這樣或那樣的事,有喜就會有悲,有幸運之神也會有不幸的降臨。人也是如此,生活中任何事物都是相對的,有君子就有小人,有高尚之士就有卑鄙之徒。隻有各種各樣的事、各種各樣的人糅合在一起,才能構成色彩斑斕的世界,也隻有這樣的生活才是有滋味的。

在生活中,麵對著各種各樣不合自己心意的事,與各種各樣不與自己性格相符的人相處,你會采取什麼樣的態度呢?是坦然、磊落、輕鬆地對待,還是謹小慎微、抬頭怕頂破天、走路怕踩到螞蟻呢?大家必須明白的是,不要讓自己長期生活在緊張、壓抑之中,不要讓自己的生活之弦繃得太緊,也就是別活得那麼累。必要的時候,放鬆一下自己,輕鬆地活著。

生活是公平的,對誰都是一樣,沒有絕對的幸運兒,更沒有徹底的倒黴鬼,你有這樣的不幸,他也有那樣的煩心事;別人有那樣的好機會,你也會有這樣的好運氣。所以,千萬別把自己想得那麼悲慘,更不要把自己纏繞在自己織的悲觀網中掙紮不出來。

感覺生活太累的人一般都是一些過於敏感者。每說一句話都要考慮別人會怎麼看待自己,會不會因為這一句話而傷害某人;每做一件事都要瞻前顧後,生怕因為自己的舉動給自己帶來不好影響。工作中,對領導、同事小心翼翼,生活中對朋友萬分小心。其實,你的周圍有那麼多人,而每個人的脾氣都不一樣,你不可能做到使每個人都滿意。即使你處處謹小慎微,還是有人對你有成見。所以隻要不違背常情,不失自己的良心,那麼挺起胸膛來做人做事,效果恐怕比那樣更好。

感覺活得太累的人往往不能很好地調整自己的心態,每遇不幸之事發生時,不能辯證、樂觀地去看待,而是容易對生活產生悲觀的想法,似乎世界末日就要來臨了。哪怕是看電視時看到某地發生了地震,死了許多人,也會緊張得要命,夜裏不得安睡,總是疑心地球要爆炸了,說不定哪天自己就要騎鶴飛去了。這不是杞人憂天嗎?

如果長此以往,總是讓自己生活在心情沉重、感情壓抑之中,那將是非常可怕、可悲的事。處處都要考慮得失,時時都要注意不必要的小節,你還有更多的時間去幹大事、去成就你的大事業嗎?回答當然是否定的。因為你連很小的一件事都要左思右慮,時間就在你的猶豫中溜走了。也許,當你老了的時候,你回過頭來會發現自己是那麼渺小,兩手空空、一事無成。到那時,你也隻有空悲切了。

感覺生活太累的人,必然看不到生活中美好、快樂的一麵,更感覺不到生活的樂趣。因為他的時間統統用來盯住自己周圍狹小的一點空間,而無暇顧及其他事。而且,他的生活是非常被動的,因為他不願主動去做什麼,這樣的生活不會是幸福的,更沒有快樂可言,這樣的生活是沉重的。

活得累的人很少有幽默感,更不會去放鬆自己,唯恐別人以為自己對生活不嚴肅。活得累的人就像身上穿著-件厚重的鎧甲,既不能活動自如,又不能脫去它,因為它太沉了,壓在身上重如千斤。活得累的人就像永遠戴著一副麵具,這副麵容在人前謹小慎微,在人後愁眉苦臉。

既然讓自己活得累是件很痛苦的事,既然生命對我們來說又是那麼寶貴、那麼短暫,我們何不換一種活法,活得輕鬆、幽默一點,努力去感受生活中的陽光,把陰影拋在後頭?即使工作任務很重,也要抽出一點時間來放鬆一下自己,那樣會對你的工作更有益處。

林肯的書桌角上總有一本詼諧幽默的書籍放在那裏,每當他心情抑鬱煩悶的時候,便翻開來讀幾頁,這樣不但可以解除煩悶,而且還能使疲倦消除。樂觀地對待生活,使他充滿自信。美國富翁柯克在51歲那年,把財產全部用完了,他隻得又去經營、去賺錢。沒多久,他果然又賺了許多錢。他的朋友既羨慕又驚異,問他道:“你的運氣為什麼總是這樣好呢?”柯克回答說:“這不是我的幸運,乃是我的秘訣。”朋友急切地說:“你的秘訣可以說出來讓大家聽聽嗎?”柯克笑了:“當然可以,其實也是人人可以做到的事情。我是一個快樂主義者,無論對於什麼事情,我從來不抱悲觀態度。就是人們對我譏笑、惱怒,我也從不變更我的主意。並且,我還努力讓別人快樂。我相信,一個人如果常向著光明和快樂的一麵看,一定可以獲得成功的。”

沒錯,樂觀、豁達可以使人信心百倍,即使是天大的困難,也能夠克服。

多一點幽默感,那將使你覺得生活樂趣無窮。幽默並不等於笑話,一個油嘴滑舌喜歡說笑話的人並不一定有幽默感,相反,一個性格拘謹的人如果遇事豁達,則必定有不少幽默細胞。做人就應該多培養點幽默感,這是人類的特性之一。人生中有那麼多不如意的事,能夠有點幽默感,日子豈不好過得多?

生活並沒有你想象的那麼累,隻要你學會以樂觀、輕鬆的心態去麵對生活,那麼你也就會生活得輕鬆許多。

一切成就都要靠健康的身體去爭取

我們強調放鬆、強調勞逸結合的重要性,就是因為一個人隻有在頭腦清醒的狀態下工作,才會是高效率的,否則,就算我們花費在做事上的時間再多,效果也會很差。所以保持清醒的精神狀態對我們來講相當的重要。

有這樣一個小故事:有個伐木工人在一家林場找到一份伐樹的工作,由於薪資優厚,工作環境也相當好,伐木工很珍惜,也決心要認真努力地工作。

第一天,老板交給他一把鋒利的斧頭,劃定一個伐木範圍,讓他去砍伐。非常努力的伐木工人,這天砍了18棵樹,老板也相當滿意,他對伐木工人說:“非常好,你要繼續保持這個水準!”

伐木工聽見老板如此誇讚非常開心,第二天他工作得更加賣力。但是,不知道為什麼,這天他卻隻砍了15棵樹。

第三天,他為了彌補昨天的缺額,更加努力砍伐,可是這天卻砍得更少,隻砍了10棵樹。

伐木工人感到非常慚愧,他跑到老板那去道歉:“老板,真對不起,我不知道為什麼,力氣好像越來越小了。”

老板溫和地看著他,接著問:“你上一次是什麼時候磨斧頭的?”

伐木工望著老板,詫異地回答說:“磨斧頭?我每天都忙著砍樹,根本沒有時間磨斧頭啊!”

當你從18棵樹的成績降低到10棵樹時,就表示你必須找出時間,磨一磨你的刀了。

多一點時間休息,多花一點時間增強實力,你才能頭腦清醒、事半功倍,讓每一分每一秒都在你的掌控之中。

獲得清醒狀態最好的辦法,當然是休息。一個人隻有休息得好,才有可能精力充沛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問題是,我們很難獲得高質量的休息。

高質量的休息,就是要達到能將自己的身體和精神處在一種鬆弛的狀態,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的身體機能和精神狀態都能夠得到恢複。獲得高質量的休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最主要的原因在於我們很難做到“該做事的時候做事,該休息的時候休息”。其實我們要做的事,並沒有多到一點兒休息的時間都沒有,並沒有多到連吃飯、去廁所、搭公交車,甚至睡覺的時候都要為做事傷腦筋。但是做事帶給我們的緊張情緒卻被我們毫無保留地帶到了做事以外的生活中。休息的時候,我們的腦海裏麵還是纏繞著有關於事情的種種細節,我們還是在下意識的慣性作用下,處在做事的狀態中。盡管我們可能已經遠離了電腦、遠離了文件,但是我們的大腦卻還是和這些東西連在一起,遲遲不肯離開。更為嚴重的是,做事也蔓延到了我們的睡眠之中。我們中有多少人可以每天享受到舒適的睡眠,而不被與工作有關的夢境打擾,相信那個比例一定是小得可憐。

而無法獲得真正休息的症結就在於我們不能夠很好地在做事與休息之間實現轉換。我們經常是一時間回不過神兒,或者認為我們不能很好地進入角色。讓你停止休息,馬上投入做事,可能不難;但是要你停止做事,馬上去休息一下,可就不是那麼簡單了。解決這個問題沒有什麼太好的辦法,因為人畢竟不同於機器。如果是一台機器的話,隻要設置一個開關就行了,就能讓它說幹就幹、說停就停。可是人是不可能做到的,任何人在任何狀態間的轉化調整,都是一個漸變的過程。於是我們能做的就是讓這個漸變過程盡可能的短。

所以,為了能夠更好地做事,必須要有高質量的休息。休息絕對不是浪費時間的事情。渾渾噩噩24小時地做事,一定不會比12個小時全神貫注做事產生更好的效果。這個道理大家都明白,關鍵是,在你需要休息的時候,你能夠想到這一點,而不再把自己的精力停留在做事上。

我們應該學會如何暇時吃緊、忙裏偷閑。在我們閑暇的時候,甚至是無聊得有些發慌的時候,就應該給自己安排一些事情做,把一些不急於讓我們解決的事情拿來思考一下,把一些早就放在案頭卻沒有時間看的書瀏覽一番,為的是以後能夠獲得從容;在我們手忙腳亂,甚至是四腳朝天的時候,也能有心情來個忙裏偷閑,哪怕就是坐在街心公園裏看著小孩子們玩耍,或是閉目養神的時候打開娛樂頻道聽聽歌星們的消息,為的就是獲得片刻的閑暇,這樣我們就不會讓自己閑得無聊,或是忙碌得精疲力竭。勞逸結合就是這麼產生的。

在這裏我們需要糾正一個關於休息、關於放鬆的錯誤想法:放鬆需要花很長一段時間。

事實上,使自己放鬆有迅速的方法,也有簡易的方法,由於有這些迅速與簡易的放鬆方法,使得忙碌的工作日中隨時隨地的放鬆成為可能。而不是隻有在夜晚完成最後一件事才能放鬆。

假使我們把放鬆與外出用餐相比較,你就會更容易了解。比如,有時你為求便利而選擇吃速食;有時你卻選擇享受一頓四道菜的大餐。你的選擇是視當時的情況而定,放鬆身體也是同樣的道理。

放鬆不過是逐漸地鬆弛緊張,就是如此簡單。人人都要承受壓力,壓迫感促使我們背部的發條逐漸鎖緊,我們唯有借放鬆來鬆弛發條以減少壓迫感。更進一步而言,仿佛玩具一般,我們也需要一些動力的驅策來運作。

但假使施以的動力過大,我們便趨近極限點,而有斷裂的危險。不過我們與玩具之間至少有一個重要的不同點:我們可以停止緊張的累積,並且可以隨時隨地決定鬆弛緊張。

人到四十更應該懂得,一切成就都要靠健康的身體去爭取,因此對於身體這台機器一定要愛護有加。而放鬆、休息對於身體,正如潤滑油對於機器一樣重要。

中年男人的心理危機

對許多四十歲男人來說,在工作繁忙時,把部分工作帶回家去做是司空見慣的事。然而這實在不是一個好習慣;一天的緊張後,你需要的是放鬆,而不是持續的疲勞轟炸,而且這樣做對你的妻子兒女也不公平。

不把工作帶進家,意味著你不把工作的煩惱帶回家,這樣可以使家庭生活和諧快樂,也可以讓自己的身心徹底放鬆,反過來會更加有力地推動事業發展。一項調查表明,在當今社會,25%~四十%的人認為工作壓力太大,有56%的人其配偶因此跟著倒黴。心理學家認為,壓力是一種極具傳染性的東西,除非采取措施,否則它不僅會損害健康,還可能會破壞婚姻生活。

對於配偶某些工作狀況的變化,如在工作中的職責變化:升遷、降級、責任增大,一般會在心理上給另一方造成深刻影響,加重另一方的壓力。而且就大多數時候來說,另一方的處境更不容易,因為她隻能在一旁幹著急。如果協調不好,夫妻之間終會有對抗的一天,你的另一半也許會更埋怨你沒有把家放在首位。

現今社會節奏快,家庭裏的每個成員為了給自己的生活多一分保障,都把時間花在進修或工作上,所以跟家人相處的時間就減少了。在這種情況下,每個家庭成員更要積極爭取與家人相處的時間。你必須認清一點:有沒有錢並不能衡量你是不是成功的人,你要量力而為,不能因為別人有大洋房住你也要住。因為洋房裏的溫暖,不是由裏麵的那些磚塊拚成的,而是由家庭成員去共同營造的。

生活中的確有苦惱,我們也可以向家人訴說,但卻不能把苦惱全部轉移到家人的身上。要知道,家是你溫暖可靠的後方,我們應該用心嗬護它。當你工作了一天,打開家門的時候,就應該把工作中的不快樂拒之門外,帶一份好心情回家。

不把工作帶進家,意味著你可以在家庭的溫暖中使自己得到充分的放鬆,以更昂揚的姿態投入明天的奮鬥。人生幸福的大部分內容是家的溫暖、有一個幸福的家,我們的人生就可以如天上的那輪明月般圓滿而無憾。

年輕時我們並不看重家,那時我們個個懷有淩雲壯誌,如老師、父母所期望的那樣,當科學家、作家,如果那時有人覺得下班後和妻子手牽著手去買菜是人生的樂趣,我們必會笑他平庸甚至庸俗。

當歲月的風霜使我們的臉龐布滿滄桑,當世事的艱難使四十歲的我們的眼神不再清澈,當人生的坎坷使我們的內心已千瘡百孔,當我們闖蕩世界疲憊歸來卻依舊是空空的行囊,我們終於明白了一個再簡單不過的道理:事業輝煌僅靠聰明努力遠遠不夠,它需要天時、地利、人和以及命運的垂青。隻有極少數人才能事業成功,甚至能做一份自己喜愛的工作的人不是很多。絕大多數人,不過是為了謀生做著一份自己並不喜歡的工作,而我們能擁有的僅僅是身邊的這個家。不管俊的醜的,不管得意或失意,不管君子還是小人,生活給我們最大的平等和恩賜是:每個人都擁有一個家,而我們能得到的人生幸福,實際上絕大部分來自我們的家。

家是能讓我們得到放鬆的場所,是讓我們休憩的港灣,能免除我們孤獨的是家;在喧嘩的塵世,能給我們片刻安寧的是家;在紛擾的爭鬥中,能為我們療傷的還是家。

是的,有一個幸福的家,我們的人生就有了80%的幸福;有了一個幸福的家,工作的煩惱就可以忍受,因為我們的忍氣吞聲和辛苦勞累都有了價值——要賺錢養家使我們所愛的人豐衣足食;有了一個幸福的家,淒風苦雨我們都不再害怕,因為隻要奔回家,隻要打開家門,就有了溫暖和寧靜……

心理學家們發現,近年來,中年男人的心理危機越來越多。這些有成就的人,對自己往往有著比一般人更高、更完美的要求標準。同時,他們又處於一種競爭激烈的環境之中,故他們一旦遇到某種挫折,就意味著對自己那種“高標準、嚴要求”目標的否定。而此時所處的高位使他們難以找到可以傾訴和求援的知心朋友,負麵情緒難以排解,因而事業上取得成就的中年男人,更容易發生心理危機,在工作上、事業上鑄成嚴重錯誤或給幸福的家庭帶來不幸。在這個時候,家庭的放鬆作用就更加明顯地顯示出來了。因此,切記不要把工作帶進家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