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精通世故,懂得從大處用心、小處放心(2 / 3)

能做到這一點的人,的確很少。更多人是利用自己的特權撈好處,在自己所控的幾家公司裏,能撈則撈、能宰則宰。小股東怨聲載道,開起股東年會來,就吵得天翻地覆。

由此可見,李嘉誠的精明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他小利全讓,大利不放,取舍之間,張弛有度。

李嘉誠很快便獲得了眾董事和管理層的好感及信任。在決策會議上,李嘉誠總是以商量建議的口氣發言,實際上,他的建議就是決策——眾人自然而然地都會信服他、傾向他。漸漸地,韋理大權旁落,李嘉誠未任主席兼總經理之前,實際就已開始主政。後來,在股東大會上,眾股東一致推選李嘉誠為董事局主席。

李嘉誠不在和黃領取董事薪金,並非為博取好感、一時大方,而是一貫如此。

李嘉誠出任10餘家公司的董事長或董事,但他把所有的薪金都歸入“長實”公司的賬上,自己全年隻拿5000港元,這還不及當時一名清潔工的年薪。

以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水平,像“長實係”這種盈利狀況較好的大公司,僅一家公司的主席袍金就有數百萬港元;進入90年代,更遞增到1000萬港元左右。李嘉誠20多年堅持隻拿5000港元,便意味著出讓了數以億計的個人利益。

不過,李嘉誠每年放棄數千萬薪金,卻贏得了公司眾股東的一致好感。愛屋及烏,他們自然也會信任“長實”係股票。

李嘉誠是大股東和大戶,股票升值,得大利的當然是李嘉誠。有公眾股東的幫襯,“長實”係股票自然會被抬高,“長實”係市值必然大增,股民得到好處,李嘉誠欲辦大事,就很容易得到股東大會的通過。

對李嘉誠這樣的超級富豪來說,薪金當然算不上大數。大數是他所持股份所得的股息及增值。

1994年4月至1995年4月,李嘉誠所持“長實”、生啤、新工股份,所得年息共計有12.4億港元,這還尚未計算他的非經常性收入,以及海外股票的年息。不管怎麼說,在香港這個拜金若神、物欲橫流的商業社會裏,李嘉誠能不為眼前的利益所動,處處照顧股東和公司的利益,實在是難能可貴。

事實上,任何事情要想做好、做精,都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不為情緒所左右。武林高手不會輕易揮動拳頭,軍中名帥不會一怒出師。精明的商人也是這樣,決不會憑一時衝動而撒財使氣。隻有這樣,才能把生意做到最高的境界。

難怪有人說,長江實業最珍貴的財產就是李嘉誠。這就無怪乎香港人提到李嘉誠,多少帶有崇敬的意味。

讓點小利,你得到的將是別人的合作、愛戴。因此生活中,你不妨抱著吃虧是福的態度去工作、去與人打交道,到最後你就會發現吃虧其實是在占便宜。

不逞一時之氣

四十歲的你應該明白這樣一個道理:人的一生中,不可能什麼事情都是一帆風順的,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挫折,無論是來自自身的,還是來自外界的,都在所難免。能不能忍受一時的不順利,這就要看你是否有雄心壯誌。一個真正想成就一番事業的人,誌在高遠,不以一時一事的順利和阻礙為念,也不會為一時的成敗所困擾。麵對挫折,必然會發憤圖強、艱苦奮鬥,去實現自己的理想、成就功業,這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

《周易·乾·象》中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話,是說天道運行強健不息,君子也應該積極奮發向上、永不停息才對,麵對挫折、打擊、磨難,應該是沉著應對,不能被這些困難所壓倒。忍受挫折的一種方法是奮發圖強,準備東山再起,而不可由此沉淪。

範雎是戰國時魏國人、著名的策士。他擅長辯論,多謀善斷,而且胸懷大誌,有意開拓一番事業。但是,他出身寒微,無人替他向最高權力階層引薦,不得已隻能屈身在魏國中大夫須賈的府中任事。

一次,須賈奉魏王之命出使齊國,範雎作為隨從一同前往。齊國國君齊襄王早已知道範雎有雄辯之才,因此,範雎到了齊國後,齊襄王便差人攜金10斤及美酒贈與範雎,以表示他對智士的敬意。範雎對此深表謝意,卻未敢接受齊襄王的贈禮,想不到還是招來了須賈的懷疑。須賈執意認為,齊襄王送禮給範雎,是因為他出賣了魏國的機密。

須賈回國之後,將“範雎受金”的事上告給魏國的相國魏齊。魏齊不辨真假,也不做調查,便動大刑懲罰範雎。範雎在重刑之下,肋骨被打斷、牙齒脫落。他蒙冤受屈,申辯不得,隻好裝死以求免禍。範雎已“死”,魏齊讓人用一張破席卷起他的“屍體”,放在廁所內;然後指使宴會上的賓客,相繼便溺加以糟蹋,並說這是警告大家以後不得賣國求榮。

這可真是飛來橫禍,這麼大的打擊和侮辱,幾乎使範雎一命嗚呼,為了保全自己,範雎忍受了這一切難以忍受的摧殘和折磨。

範雎平白無故地受了這麼一場肌膚之苦和情誌之辱,一腔效命魏國的熱忱化作了灰燼。他決計離開魏國,另謀一處顯身揚名的地方。為了脫身,範雎許諾廁所的守者,如能放他逃出去,日後必當重謝,守者利用魏齊醉後神誌不清,趁亂請示了一下,詭稱將範雎的“屍體”拋向野外,借此將他放了出去。範雎在一個叫鄭安平的朋友幫助下逃亡隱匿起來,並改名為張祿。

就在範雎忍辱求全、隱身民間的時候,秦國一個叫王稽的使節來到魏國,秦國此時國力強盛,且虎視眈眈,有兼並六國的雄心。鄭安平得知秦使王稽來到魏國,便扮成吏卒去侍奉王稽,目的是想尋找機會向他推薦範雎。一天,王稽在下榻的館舍向鄭安平打聽:魏國有沒有願意與他一塊西去秦國的賢才智士,鄭安平便不失時機地向王稽陳說範雎的才幹。王稽當下決定於日暮時分,在館舍與範雎見麵。

日暮時分,鄭安平帶範雎來到王稽館舍。範雎麵對王稽侃侃而談,條分縷析,議論天下大事。一席話還未談完,其才情智慧已使王稽信服,王稽決定帶範雎入秦。

王稽使事結束,辭別魏王,私下帶著範雎歸秦。他們一路緊趕,來到秦國境內的京兆湖縣時,隻見對麵塵土揚起之處,一隊車騎馳驅而來,範雎忙問王稽道:“對麵來的是什麼人?”王稽注目望了望,轉身告訴範雎,來的是秦國相穰侯魏冉,範雎一聽便說:“據我所知,穰侯長期把持秦國的大權,厭惡招納別的諸侯國的客卿入秦。我看,我與他見麵,隻會招致他的侮辱,請您還是把我藏在車中,不見為好。”正說著,魏冉的車騎已到,魏冉向王稽說了一番撫慰他出使辛苦的客套話之後,果然不出範雎所料,接著便問王稽:“使君出使歸秦,有沒有帶別國客人來啊?這樣做,於我們秦國沒有好處,隻會添加麻煩!”王稽見這種情形,心中暗自佩服範雎的先見之明,趕忙答道:“不敢。”魏冉看了看王稽,即示意馭手啟車繼續東行。

聽到魏冉一行離去的車馬聲,範雎這才從車中探出身來,望著漸漸遠去的魏冉背影,心中沉思:“我聽說魏冉是一個聰明人。剛才他已經懷疑車中有人,隻是決心下慢了,忘記搜索而已。”範雎一念及此,當即斷然對王稽說:“魏冉此去,必然會後悔,非派人返回搜索使君的車輛不可,我還是下車避一下為好!”說完,範雎便跳下車,往道旁小徑走去。王稽按轡緩行,以待步行的範雎。方才走了10多裏,隻聽見身後一陣雜遝而急促的馬蹄聲響,魏冉遣回的騎卒已經趕了上來,將王稽的車馬緊緊圍住,一陣緊搜慢檢,見車中確實沒有外來的客賓,方才縱馬而去。

騎卒遠去,大道清靜,範雎從小路閃出,與王稽相視一笑,上車策馬,往秦都鹹陽的方向急駛而去。

範雎裝死逃出魏國,智避魏冉而得以入秦。入秦後,他充分施展辯才遊說秦昭王,最終取得信任。秦昭王采用範雎的謀略,對內加強了秦國的中央集權,對外使用遠交近攻的霸業方略,使秦國對列國的壓力再度加強。秦昭王因此任命範雎為秦相國,封為應侯。

人生在世,總會遇到幾次“關鍵時刻”,隻有沉得住氣,冷靜以對,才能保存自己的實力,為自己贏得勝利的機會。如果沉不住氣,逞一時之能,就難以成就今後的事業。

失敗是一筆無形的財產

沒有人喜歡失敗,人到中年更害怕受到失敗的打擊,然而一時的失敗並不一定是件壞事,失敗一事,得益十事;吃虧一時,安樂一世。在某些時候敗退一步、吃一點虧是不計較眼前得失而著眼於大目標的明智之舉。

幾乎征服了整個歐洲的拿破侖,為了讓俄國人也匍匐在他的腳下,他精心組織了一支50萬人的大軍,以排山倒海之勢壓向俄國。一日,法國不宣而戰,揮師跨過俄羅斯邊境,並很快切斷俄國兩個集團軍的聯係,占領了莫斯科,長驅直入。

處在存亡之際的俄國拚死抵抗。老帥庫圖佐夫臨危受命擔任了俄軍總司令。拿破侖和庫圖佐夫可以說是老對頭,5年前兩人就有過交鋒。但這次庫圖佐夫明顯處於劣勢。雙方經過緊張部署後,在博羅季諾村附近拉開了戰幕。這是一場勢均力敵的大血戰,慘烈的戰鬥持續了一天一夜,最後俄軍被迫撤離,拿破侖占領了庫圖佐夫的陣地。

作為一個首領,放棄一方領地實屬無奈,但庫圖佐夫的放棄又不全是無奈之舉。他冷靜地分析了形勢和敵我雙方的實力對比,發現盡管拿破侖奪取了俄軍要塞,但實力已被削弱,由進攻之勢轉為防禦之勢。再者,法軍長驅直入,孤軍作戰,如果在此長久相持下去,必然對其不利。到那時,俄軍可重振雄風。於是他發布了一個讓眾人震驚而又大惑不解的決定——放棄莫斯科。消息傳出後,人們都呼籲反對。是啊,把自己國家的首都拱手讓給敵人,這是一種何等的恥辱!於是,全國響起一片“情願戰死在莫斯科,也不交給敵人”的呼聲,就連沙皇也下令堅守都城。此刻,庫圖佐夫的心情比誰都沉重,放棄莫斯科對他也是一種屈辱,然而作為一名軍事家,他清楚地意識到,假如憑一時之氣,爭一時輸贏,坐等法國轉攻,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很可能會全軍覆滅最後導致國破家亡。為了顧全大局,庫圖佐夫頂著國內的壓力,毅然下令:“現在,我命令,撤退!”時隔不久,拿破侖的軍隊占領了莫斯科。得意忘形的拿破侖沒有想到,他失敗的命運已由此決定了,俄國人留給他們的是一個一無所剩的廢墟,繼之而來的是乏糧、饑餓和嚴寒,法軍思鄉情緒上升,軍心渙散。拿破侖隻好下令撤出莫斯科,然而已經晚了,俄國人是不會輕易放走占領他們首都的侵略者的,一場惡戰使法軍四麵楚歌,占領莫斯科是拿破侖一生中最大的敗筆。

勝利與失敗是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庫圖佐夫不計眼前得失,先吃小虧,然後等待時機,最後終於反敗為勝,成為笑到最後的勝利者。

在一般情況下,從一定意義上說,每個人都不同程度地經受過失敗、品嚐過苦澀的失敗之果。可能沒有人統計過失敗與成功、與勝利的比例關係。但基本可以肯定地說,失敗一定不少於成功和勝利。也許就是因為這樣的理由,產生了許多關於失敗認識論,或叫失敗觀。有的人把失敗看成是匆匆往來的過客,自然地麵對著;有的人把失敗看成是一種恥辱,認為隻要敗了就一切都完了;有的人把失敗看成是一定條件下的必然結果,不管什麼人都敗不可免……那麼,那些曆經失敗而最終走向成功的人們是怎樣看待失敗的呢?

鬆下電器的總經理山下俊彥在談到失敗時,曾這樣說:“要使每個人在鬆下工作感到有意義,就必須讓每個人都有艱難感。如果僅僅工作不出差錯,平平安安無所事事,那就毫無意義。艱難的工作容易導致失敗,但讓人感到充實。我認為即使工作失敗了,也不算白交學費。因為失敗可以激發人們再去奮鬥。”

一般人都不太知道,山下從1948年到1954年,曾經脫離鬆下公司到一個小燈泡廠工作。當時山下的頂頭上司穀村博藏(其後當上了鬆下副經理、山下的同鄉),也是脫離鬆下單幹的,山下就是跟穀村去的。山下自己回憶說:“我當時是糊裏糊塗進鬆下公司的。所以穀村一勸說,沒有多考慮就辭掉了鬆下的工作。”“我是個怯弱的老實人!是極平常的職員。”然而穀村的公司不到兩三年就垮了,穀村回到鬆下。山下沒回去,轉到另外一個燈泡廠。對於怯弱的人來講,一旦離開的地方,是不情願再回去的。山下的那個小工廠裏,從製造、銷售到當經理都是他一個人說了算。山下回顧說:“那裏的生活是充實的。當時真想在那裏幹一輩子。”假如是這樣,今天鬆下就沒有山下經理了。在山下脫離鬆下的第6年,穀村希望山下回到鬆下與菲利浦聯合企業。當時該公司正在開發電子設備產品,急需中層管理人才。

山下確實是個老實人,他幾次回絕穀村的邀請。不過,他最終沒能按自己的意誌堅持下去,他被穀村說服了,重新回到了鬆下。

從此,山下變了,他從一個老實脆弱的人,變成一個不屈不撓的人,這是經受挫折與痛苦之後磨煉出來的。

穀村當時在與菲利浦公司聯營的鬆下電子廠。山下被拉去後,曾當過電子管理部長、零件廠廠長。他把菲利浦公司的經營管理方法學到手,其後又出任西部電氣常務。過了4年,他升任冷凍機事業部長。這中間他吃過許多苦,他後來回憶說:“西部電器、冷凍機事業部時代的經驗,對我來講實在珍貴。當時,幾次陷入困境,硬著頭皮埋頭苦幹,自己總算感到揚眉吐氣了。那正是我三四十歲階段,做了超越自己能力的工作。”

對於當時所受的困苦,山下認為是鍛煉。他說:“困難並不是壞事,是對希望的挑戰。工作中克服困難的過程可以培育人才,也會有發展。單純追求利潤是沒有什麼意義的,困難的工作帶來的好處是產生興奮,刺激大夥更好地協同合作,而且也能讓工作人員明白自己的地位和責任。”

山下之所以能如此講,是與他三四十歲時所經曆的曲折道路有關。如前所述,山下在當冷凍機事業部長時,吃過一次大敗仗。那一年,山下的冷凍機事業部年產量從10萬台增長到50萬台。可是沒想到遇上一個冷夏的氣候,真是意外打擊。對此慘狀,山下非但沒有歎氣,反而親自舉辦盛大宴會,激勵職工重新大幹。

中國明朝學者崔後渠曾有句名言:“得意澹然,失意泰然。”意思是說,在人生得意或某件事情得以圓滿解決的時候,不要那麼興致勃勃,而要努力保持謹慎、冷靜的態度;而在失意、落魄的時候,決不傷心氣餒、亂了方寸。

當然,做到這樣是相當困難的,但是山下卻實踐了這句名言。他說:“人在失敗的時候,反而能產生忍耐力和克服困難的勇氣,要反省自己的錯誤,弄清楚問題的症結。與其說失敗可怕,不如說是在其相反的時候順境更危險。一旦被提拔、晉升,官架子就擺起來了,失敗也就孕育其中了,從我的經驗看,被提升的人有一半以上都是在一帆風順的時候出現問題的。”

到1980年,鬆下已經變成資本達2兆日元的大企業。當時日本產業界銷售額達2兆日元的隻有3家,即豐田汽車、日產汽車和新日鐵。而鬆下比預定計劃提前一年突破了2兆的指標。

可是,作為總經理的山下沒有流露出自己的喜悅,而是說:“銷售額超過2兆日元,也不能心安理得,銷售額增加的同時,必須充實新內容,否則就沒有什麼意義了。”

正是從這一年起,山下開始整頓公司體製,著手進行從家用電器製造到電子綜合產業的改革。

“從銷售額上看,菲利浦是3兆8千億日元,美國通用電氣公司是(GE)5兆億日元。不僅銷售規模,就是在利潤率上,我們的純利潤率是4%,而GE遠遠高於我們,為6%。因此,鬆下的目標是要趕上GE!”

山下這樣引導部下:不要陶醉於眼前的好成績中,要鼓起新的幹勁,向更高的目標邁進。有人背後議論說:“山下的欲望太大了!”然而,人在得意的時候,不要忘記會出現“陷阱”的危險,正是山下銘刻在心裏的警告。人們常說,失敗是成功之母。

勝利和失敗,乍看起來差異很大,一個趨向積極,產生歡樂和喜悅;一個趨向消極,誘生悲苦和憂愁。但它們在本質上是互相依存、互相轉化的,是一個統一體的兩個方麵。

做取舍從大局出發

有得就有失,有失必有得,那麼我們應該怎樣正確做取舍呢?答案是做取舍要從大局出發,這樣我們就能超越一時的得失,獲得最終的成功。

從前有一個人走路時,偶然見一個人騎著馬從身邊經過,他就跟那個人要一匹馬,那個人說:你如果要馬的話就要拿你的雙腿來換。這個人想:如果我有馬了還要腿有什麼用?因此他毫不猶豫地答應了,用自己的雙腿換來了一匹漂亮的白馬。開始騎在馬上,他看到大家投來羨慕的目光,感覺威風極了,但時間一久,他開始厭倦了馬上的生活,又想踏踏實實地在地上走路了。然而,此時他才意識到他已失去了寶貴的雙腿!

這世間,美好的東西實在數不過來,我們總是希望讓盡可能多的東西為自己所擁有。然而我們今天所愛的,往往是我們明日所恨的;我們今天所追求的,通常是我們明日所逃避的;我們今天所期望的,往往是我們明天所害怕的,甚至是膽戰心驚的。人生總是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當你一旦擁有了某種事物,你就會立刻發現它並不像你所想象的那樣有價值,你的選擇是錯誤的。

生活中,我們也常在重複前人的錯誤,因為缺少全局性的眼光,我們常會被眼前的蠅頭小利所迷惑,落入自己親手挖掘的陷阱中。

一個香港老板來大陸投資,機器設備都是國外最好的,生產效率極高。但是有一天,這個地方突然發了洪水,雖然經過奮力搶救使大部分機器脫了險,但是還是有一台設備沒有搶救出來。洪水退了,為了盡快恢複生產,香港老板就在當地市場上盡快采購了一台機器來充當重任。這台機器質量還過得去,用了一段時間也沒有什麼大的問題,但是不久它就原形畢露,各種小毛病開始顯現出來。今天這個螺絲鬆了,明天那個零件壞了,總得不斷修理,這樣常常影響整個生產任務的順利進行。老板想重新買一台進口的新機器,但是進口機器非常貴,再說這台機器也還能用,所以就這麼一天又一天地將就著用著。但是這台機器總是出毛病,而且損壞的周期越來越短。到年底一算細賬,因為這台機器的這些各種小毛病,產量較上年度有明顯減少,這些損失加上維修費用等,足可以換一台進口機器了。香港老板這才痛下決心,以低廉的價格把這台機器處理掉,從國外購置回一台新機器。

但凡我們想把一件事情做好的時候,我們都不能有湊合用的心理,應該更換的東西一定要更換,該重新購置的東西就重新買,隻有這樣才能提高整個工作效率。細枝末節上的修修補補,雖然能夠滿足暫時的需求,但是從整個長遠的計劃完成的角度來看,這會是非常不明智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