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眼光犀利,擁有拋開表象辨本質的本領(1 / 3)

因為人始終都是一個矛盾的綜合體,所以我們應該認清周圍人表象背後真實的一麵。人們喜怒哀樂,悲歡嬉笑,遠非自身所表現出來的那麼簡單。所以,人的歡笑並不一定代表高興,流淚並不一定代表傷心,鞠躬並不一定代表感謝,拍手並不一定代表讚賞……但這些至少傳達了一些信息,隻要你認真分析,總會學到一些識人的本領。而這種本領是作為一個中年男人必備的武器。

識人光靠表情和語言是不夠的

人的複雜性並不僅僅是生理構造上表現出的複雜性,更重要的還在於心理上表現出的複雜性,而且這種複雜更具抽象意義和不確定因素。因此,當你不了解某人時,最好不要輕易被他所表現出來的現象左右了你的判斷。因為,這種現象很可能是一種假象,尤其是城府較深的人更不會直接表露自己的真實情感。

美國心理學者奧古斯特·C·伯伊亞曾經做過這樣的實驗,讓幾個人用表情表現憤怒、恐怖、誘惑、漠不關心、幸福、悲哀這6種感情,並用錄像機錄下來,然後讓人們猜哪種表情表現哪種感情。

結果平均每人隻有兩種判斷是正確的,當表現者做出的是憤怒的表情時,看的人卻認為是悲哀的表情。

在商業談判中,對方笑容可掬地聽著你說話,臉上一副似乎要接受的表情,心想談判可能要成功了,不料他卻說“我明白了,很好,不過這次請原諒,我不能要了”等婉言謝絕的話。這樣一來,你像是被人從頭上潑了一盆冷水似的。當然,這並非想否定“表情是反映人內心的一麵鏡子”。因為在很多時候,人們縱使情緒很激動,但卻會偽裝成毫無表情,或者故意裝出某種相反的表情,所以如何去探測對方的表情底下所隱藏的真實情緒,就需要你的觀察和思考能力了。

一位推銷百科全書的業務員在這方麵很有經驗,他說:

“當我把百科全書的樣本交給購書者後,在他默默翻閱百科全書的內容時,就是決定成交與否的關鍵時候。

“這時候,我就會目不轉睛地注視他的麵容,並且比起坐在對方的麵前,我更喜歡坐在他的身旁。因為坐在旁邊比較容易看見對方臉上的肌肉變化,大體上在他的臉上就已經有個買與不買的決斷了。

“客戶雖然會有意不讓臉上呈現表情的變化,但也總會出現很有趣的表情,所以,有經驗的推銷員總是能捕捉到這些細微之處,看穿對方的內心決策,從而采取相應的推銷手段和談判技巧。”

有的人竭力壓抑自己的情緒,裝出一副毫無表情的麵孔。碰到這樣的人,許多人都感到十分頭痛。其實,沒表情並不等於情緒就不外露。因為內心的活動倘若不呈現在臉部的肌肉上,往往會以其他不自然的方式表現出來。

比如有些職員不滿主管的言行,卻又敢怒不敢言,隻好故意裝出一副毫無表情的樣子。事實上,不管如何壓抑那股憤怒的情緒,內心的不滿依然很強烈,如果仔細觀察他的麵孔,會發現他的臉色不對勁。

人們經常把這種木然的麵孔稱為“死人”似的麵孔,也就是說他像死人一樣麵無表情、神色漠然。

這種“死人”似的麵孔本身就是一種不自然的表現。此外,雖然這類人努力使自己喜怒不形於色,但倘若內心情緒強度增加的話,他們的眼睛往往就會馬上瞪得很大、鼻孔會顯出皺紋,或在臉上出現抽筋現象。所以,如果看見對方臉上忽然抽筋,那就表示在他的深層意識裏,正陷入激烈的情緒衝突中。

如果碰到這種人,最好不要直接去指責他,或者當場給他難堪。當看到部屬臉色蒼白、臉部抽筋時,主管最好這樣說:“最近是不是心情不好?如果你有什麼不快,不妨說出來聽聽。”以設法安撫部屬正在竭力壓抑的情緒。

死板的麵孔或抽筋的表情,至少可以暗示上下級關係正陷入低潮,這時最好開誠布公地交換意見,以消除誤解,改善雙方的關係。

有時候,漠不關心的表情,也可能代表是好意或者是愛意的表情。尤其是女性,倘若太露骨地表現自己的愛意,似乎為常情所不許,於是便常常表露出相反的表情,裝著一副對對方毫不在乎的樣子,其實這種表麵上的漠不關心,骨子裏卻是十分在意的。這時如果男性不善於觀察分析,就很有可能放棄一段美好的姻緣。

有時候,當彼此陷入強烈的敵意和反感時,倘若在對方麵前表現這種敵意或反感的話,不但會給對方帶來不愉快,甚至還會造成雙方關係的危機,乃至出現被社會所不容許的破壞行為。於是,這就產生了偽裝的笑容和親切的態度,這種情況在心理學上叫做反動形成。

關於這一點,最好的例子就是夫妻吵架。當彼此間的不調和達到很激昂的狀態時,不快樂的表情反而會逐漸消失,結果會呈露出笑臉,態度上便顯得卑屈而親切。所以,提出離婚的夫婦彼此越是彬彬有禮,其不可調和的矛盾就越深。

曾經有一位專門采訪明星的記者說,如果要了解影視界的夫婦關係是否協調,那倒不是很難的事,隻要留心觀看電視上的綜合節目、現場節目以及家庭訪談就行了。倘若他們不斷表現出十分愉快的表情,或者不斷地特別強調夫婦之間的協調狀況,那說明他們之間很可能出現了危機,表麵上的和諧不過是一種不調和的麵具或記號。要徹底了解一個人的內心世界很難,這是表情帶來的障礙。因此,在識人過程中,光靠表情和語言是遠遠不夠的,其他的反應同樣值得你去細細體察,這樣才能更準確地識別一個人。

客觀而辯證地識人

識人,第一印象很重要。所以,人們經常會在外部特征上下工夫,尤其是在比較正式的場合中更加注意修飾自己的外形、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所以,有些人在初識時,你會覺得他彬彬有禮、文雅含蓄、氣質脫俗,相處時間久了也許你會發現他所表現出來的種種行徑並非是你最初所識的樣子,甚至會覺得他前後判若兩人。所以,識人,第一印象很重要,但第一印象並不代表最真實、最本質的那一麵完全呈現出來。我們觀察其他事物要防止被假象迷惑,識人同樣要做到這一點,避免先入為主的思想導向害了我們。

為避免第一印象的錯誤,我們應該注意不要把鋒芒外露、耍小聰明的人當做奇才。從中國傳統修養來看,鋒芒外露的人內涵甚淺,並不是真才實學的人。剛一接觸,覺得這個人很有見識,氣量也不小。如此輕信,錯誤不可避免。社會發展到今天,人才不主動宣揚自己的才能,如酒香不怕巷子深一樣地等待明主,那是現代的迂腐。掌握好宣傳自己與蓄勢待發的分寸,是能力和經驗的體現。

不要把大智若愚、思想深刻、沉默寡言的人視為空虛無能。生活的法則給青年人一個教訓:能力不是用嘴說出來的,而是用手和頭腦做出來的。非常遺憾的是,現在的學校教育不能給學生以較為全麵的為人處世技巧方麵的教育。讀了十幾年書,初到社會上來,處處碰壁、傷痕累累之後,才反思自己的過失,待成長後,又晃過了幾年。這幾年本該是很寶貴的時間!

不要把人雲亦雲的陳詞濫調,誤以為是精妙的理論。幾千年文明沉澱下來的義理,隨口道出當然精湛,需要區分的是自己深刻領會,還是鸚鵡學舌。

不要把喜歡搬弄是非、評頭論足的人,當能品評人物的人。來說是非者,必是是非人。他如此對待別人,也會如此待我。因此,對這類人不要一見麵就下結論。如果他所評論的你已了解,那對這個人容易辨別。如果不了解,就不要輕易相信講話人,應從其他方麵進一步考察。

喜歡比較各種名人的短長,排他們的座次,這類人才並不一定是學有所長的人。一個真正的人才,多半不會把許多時間和精力花費在品評他人身上,因為關心自己的工作還來不及。就算他把關心名人當做自己的研究課題,如果不能從中總結出人類共同性的東西,與一般常人也無區別,這樣的人見識平凡,算不上有本事。

不要把喜歡談論政治的人當做國體之才。國體之才自然關心國家大事,但與喜歡談論是兩碼事。喜歡談論,卻看不到問題的本質,預測不了事態的方向,找不出有力的措施,純粹是關心,裝了一腦袋時局知識而不實用。既關心,也能看到本質、預測未來、想出辦法的人,才會有主政之能。一般人也有關心政治的願望,但他們得到的消息是否全麵準確,本是一個問題,那麼之後的問題就更成問題了。因此隻憑談論政事來識別人才,實在不可靠。

識人難,但也有規律可循,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學會客觀而辯證地看待一個人。僅憑第一印象就給他人下結論顯然有失公允,也不是一種正確的識人方式。如果你犯了這樣的錯誤,你就很可能錯失一位助你發展得更好的人。因為,有些有真實才能的人往往不注意修飾自己的外形,你初次見他時,很可能將他排除出你的視野。

如何才能更好地識人

也許有許多人都做過一個傳話遊戲。在這個遊戲中,一句清清楚楚的話傳到最後卻會變得麵目全非。可想而知,那些信息量大的間接信息在經過了人的主觀修改之後,傳到你那裏將會有多少信息是真實可信的。所以,一定要警惕間接信息。在識人時更不可輕信他人言論,以免失察。最好的辦法應該是親自觀察,獲取第一手資料。

漢元帝選美,派畫工去民間將“候選女”的標準像畫來評選。王昭君潔身自好,不肯向索賄的畫工毛延壽奉納“潤筆費”,毛延壽就在她的麵龐上點上了一顆“克夫落淚痣”,把一幅歪曲了昭君形象的畫獻於元帝,致使王昭君這位胸懷愛國之情的美女“久居宮中人未識”,後又被迫“外流”——出塞和蕃。戰國時,趙王想重新啟用客居魏國的老將廉頗,便派使者去考察一下“頗尚可用否”。不料老將軍有一個名叫郭開的仇人,“多與使者金,令毀之”。史載:“頗見使者,一飯鬥米,肉十斤,披甲上馬,以示可用。使者還報曰:‘廉將軍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矣。’王遂不召。”一代名將,就因為考察者謊報他不服老,“硬撐著多吃了幾碗飯,不一會兒就上了3次廁所”,而失去了報國的最後機會。該使者“毀”技之高超,堪令後人戰栗。

調查識人法有利於領導者掌握第一手材料,為正確的用人決策提供可靠依據。領導者在使用調查法時,要將背靠背調查與向本人通報結合起來。調查幹部需要進行背靠背考察,因為這樣做有助於人們暢所欲言。但對調查中的某些情況,應向本人通報。比如調查中有人反映被考察者有某種政治問題,而從本人檔案及實際表現看,都無此種情況,這時就應向本人通報,允許本人解釋申辯。這有利於弄清問題、對同誌負責,防止別有用心者的誣陷攻擊。

康熙皇帝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位明君。他深知人才對於治國安邦的重要作用,因此,他非常善於從考察中發現人才,並能大膽起用他們,充分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這為加強鞏固清王朝的封建統治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康熙在位期間,噶爾丹叛亂,他3次率軍親征。在3次親征噶爾丹的戰爭中,他對隨軍將領和官吏的實際能力親自進行了比較詳盡的考察。他從西路軍主將費楊古七設伏軍大敗噶爾丹,取得重大勝利的過程中,發現費楊古有勇有謀,具有統帥三軍、領兵作戰的指揮才能。回來後,便給費楊古晉升一等公(即封爵名稱)。在康熙第二次親征噶爾丹時,發現綠旗總兵官王化行的隊伍整齊,戰功卓著。因此,在第3次親征噶爾丹時,便破格提拔王化行為軍中總參。同時,對於那些無能的官吏如戶部侍郎恩格色等予以罷免。有一次,康熙命恩格色去塞外負責挖井供水,康熙問恩格色一口水井大約能夠供多少人馬飲用,恩格色遲遲回答不上來,於是康熙立即革去他的官職,並當眾指出:“恩格色為官昏庸無能,心中無數,令其居官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