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眼光犀利,擁有拋開表象辨本質的本領(2 / 3)

麵測法,也是一種好方法。麵測法也叫直覺法,它是靠經驗積累而形成。過去,人們總是在與各種各樣的人接觸,觀察對方的為人,由此而形成了識別人的直覺。因此,識別人時,與過去經常打交道的某種類型人接觸,過去的經驗就會成為重要的參考資料,直覺也就起重要作用。這種方法多用於鑒別文藝人才。歌德在談到表演人才識別方法時說,如果新演員原先已有好聲望,那麼就讓他表演,看他是否能與其他演員合拍,表演作風是否擾亂整體,看他能否彌補缺陷。如果一個青年演員還沒上過台,那麼首先應考察他的風度,看他有沒有悅人或吸引人的地方,特別看他有沒有控製自己的能力。因為在歌德看來,一個演員如果沒有自製力,在旁人麵前不能顯示自己做得恰到好處,一般說來就是個庸才。當然,麵測法不是單純的“以貌取人”,而是通過直覺來觀察對方潛在的才能和素質。

無論你身處哪個位置,都要理智、客觀地分析別人,而不要以他人提供的間接信息為標準。當然,並非間接信息就無可信之處,但間接信息有時會失真,不利於你做出正確的決策。留心一些高端人士,你就會發現他們大多都會對自己所得的信息進行嚴格的分析和篩選,而不是直接利用。

眼觀六路,耳聽八方

每個人受生理條件的影響,說話時音色和音質以及音量都會各有特色。我們有時甚至隻聞其聲就會很清楚那個人是誰。《紅樓夢》中王熙鳳的出場就是利用這種先聲奪人的方式,成功地塑造了一個性格外向潑辣、善用心計的女強人形象。生活中,我們也常常從人的聲音特質來不自覺地去感受一個人,從而判斷其好惡。

內向型的人往往會在無意識之中跟對方保持一定的距離,而且性格上有點兒自閉。他們往往這麼想:“我不希望對方知道我的心事”以及“不想讓初次見麵的人看穿我的心意”,當然也就不會暢所欲言了。內向型的人對他人的警戒心非常強烈,而且認為不必讓對方知道多餘的事情。正因為如此,他連自己應該說的話也懶得說出來,一心想“隱藏”自己,聲音當然就會變成囁嚅了。這種情況不僅是在一對一的聊天時如此,在會議上的發言亦如此,因為他並不想積極說出自己的想法,以致欲言又止,變成了喃喃自語,聲音很小,又很緩慢。內向型的人內心幾乎都很溫和,為了使自己的發言不傷害到別人,總是經過慎重的考慮之後再說話,同時又擔心自己發表的意見將造成自己跟他人的對立。因為膽怯容易受到傷害,而且過度害怕錯誤以及失敗,隻好以較微弱的聲音娓娓而談,也許他認為這種說話方式最安全。但對於能夠推心置腹的親友以及家屬就不一樣了,對於這一類特別親近的人,內向型的人都會解除警戒心,彼此間的距離也被拉近了,因此能夠以爽朗的大嗓門以及毫不掩飾的態度跟他們交談,能夠很自然地露出笑容來。

說話速度稍快,說起話來仿佛在放鞭炮似的滔滔不絕幾乎都屬於外向型的人。外向型的人言語流暢,說話的聲調甚為明快,聲音的頓挫富於變化且能說善道,隻要一想到什麼事情,就會毫不考慮地說出來,有時又會把自己的身體挪近對方,說到眉飛色舞時口沫橫飛,有時甚至會把對方的話攔腰一斬,以便貫徹自己的主張。尤其是他的想法為對方所接受,達到情投意合的境地時,他的聲音就會變得更大,而且聲調裏會充滿了自信。那些能夠斷然下定論的人,通常都是外向型人當中支配欲最強烈的人,這種人說話時,往往會強迫別人接受他的想法。他能夠把自己的想法率直地吐露出來,不過美中不足的是,很容易成為本位主義者,有一種自大任性的性格。話雖然如此,但是作為當事人,他還一直認為他是在為對方設想呢。縱然還不到這種地步,這種人說話的方式仍然顯得周到而且清晰,即使是對於初次見麵的人,他也能夠以親切的口吻與之交談,臉上充滿微笑,不時地點頭。當對方的意見、想法等跟他要說的意思相同時,他就會隨聲附和地說:“就是嘛……就是嘛……”並且眨動著眼睛,因為對外向型的人來說,跟他人同感,一唱一和之事乃是至上的快樂。

外向型的人跟別人碰麵時,隻要彼此交談,就能夠使他的性格更為鮮明。因此,話說到投機處,就無法控製,不斷地湧出話題,好像有取之不盡的“話源”似的,有時話無法再度接合,他仍然會喋喋不休。因為對他來說,“開講”本身就是一件樂事。外向型的人能夠在毫不矯揉造作之下,以開玩笑的口吻介紹他自己。有時甚至是自己可笑的事,他都敢於說出來博得對方一笑,因為他是一根腸子通到底的人,什麼事情都不隱瞞,不在乎大家都知道他的事。即使事後自己也認為“說得太過火”,他也不會表示後悔。正因為他具有不拘小節的性格,對於過去的事情很少計較或者後悔,有時他甚至會忘記自己說過的事情,一旦對方提醒,方才搔著頭說:“哦!我那樣說過嗎?”正因為如此,他喜歡想到哪兒說到哪兒。乍看之下,這種人似乎輕率而欠考慮,事實上他懂得配合對方的說話速度,一麵看著對方一麵交談,同時更能夠緩急自如、隨機應變地改變話題,為的是不讓對方掃興。外向型的人說話時都很注意一個目標,那就是給周圍的人帶來快樂而輕鬆的氣氛,這是因為他們喜歡跟周圍的人一起歡笑,甚至一塊兒抱頭痛哭的緣故。因此,我們可以說,這種類型的人很善於社交式的交談。

分散他人心誌辨別真相

精明的人善於分散他人心誌,再加以打擊。因為人的心誌一旦分散便很容易受挫,那些圖謀不軌者善於隱藏其真實意圖,本意是要獨占鼇頭,卻常常甘願暫居第二。他們下手害人的最佳時機不外是人人都看不見他們張弓搭箭的時候。所以,對於他人的陰謀詭計,一定要小心識破。要提防他們翩翩來去,伺機奪取其獵物。他們為了陰謀能最終得逞,往往要聲東擊西、往來周旋。他們如果做出表麵上的讓步,你切不可輕信鬆懈。有時,最好的辦法是讓他們明白,你早已識破他們的花招。

張揚的敵手未必險惡,難對付的是外表柔弱的奸邪之徒,因為他容易讓我們因疏忽而遭暗算。雖然柔弱之人未必奸詐,但對他們更應多多防範。

謹慎最能防備欺詐。若對方心思精細,你就更應小心。有人善於將他的事變為你的事,你若看不透他們的意圖,就會被人利用。

辨別真相需退隱靜觀,因而智者與謹慎者從不急於下判斷。

東晉大將軍王敦去世後,他的兄長王含一時感到沒了依靠,便想去投奔王舒。王含的兒子王應在一邊勸說他父親去投奔王彬,王含訓斥道:“大將軍生前與王彬有什麼交往?你小子以為到他那兒有什麼好處?”王應不服氣地答道:“這正是孩兒勸父親投奔他的原因,江川王彬是在強手如林時打出一片天地的,他能不趨炎附勢,這就不是一般人的見識所能做到的。現在看到我們衰亡下去,一定會產生慈悲憐憫之心;而荊州的王舒一向保守,他怎麼會破格開恩收容我們呢?”王含不聽,於是徑直去投靠王舒,王舒果然將王含父子沉沒於江中。而王彬當初聽說王應及其父要來,悄悄地準備好了船隻在江邊等候,但沒有等到,後來聽說王含父子投靠王舒後慘遭厄運,深深地感到遺憾。

好欺侮弱者的人,必然會依附於強者;能抑製強者的人,必然會扶助弱者,作為背叛王敦父輩的王應,本來算不上是個好侄兒,但他的一番話說明他是深諳世情的,在這點上,他要比王含強得多。

柔被弱者利用,可以博得人同情,很可能救弱者於危難之中。弱者之柔很少有害,往往是弱者尋找保護的一個護身符,柔若被正者利用,則正者更正,為天下所敬佩。正者之柔,往往是為人寬懷、不露鋒芒,忍人所不能忍。

柔還有可能被奸、邪者所利用,這就很可能是天下之大不幸。他們往往欺下罔上、無惡不作;在強者麵前奴顏婢膝、阿諛奉承,在弱者麵前卻盛氣淩人、橫行霸道,他們以柔來掩蓋真實的醜惡嘴臉,讓人看不到他的陰險毒辣,然後趁你不注意狠狠地戳你一刀。這才是最可怕的。宦官石顯雖不能位列三卿,但也充分利用皇帝對他的寵信而日益驕奢淫逸、濫施淫威。在皇帝麵前他卻顯出一副柔弱受氣的小媳婦神態,不露一點兒鋒芒,以博得皇帝的同情和信賴,借此卻又更加胡作非為。嚴嵩是一代奸相,可謂赫赫有名,他在皇帝麵前往往是以忠臣的麵孔出現的,總是顯得比誰都忠於皇上、忠於朝廷;而在皇帝背後卻欺淩百姓,玩弄權術,惡名昭著。正是這種人才善於用手腕,以他的所謂柔來戰勝他的敵人,達到他不可告人的目的。他們往往長於不動聲色、老謀深算,滿肚子鬼胎,敵手往往來不及防備便遭暗算。

日常生活中有的人總是畢恭畢敬的模樣,一般而言,這樣的人與人交際應對,大都低聲下氣,並且始終運用讚美的語氣。因此,初識之際,對方往往感覺不好意思。但是,交往日久,就會察覺這種人隨時阿諛的態度而產生厭惡。

觀察了解這種類型的人的幼年期,多數受到雙親嚴厲且不當的管教,以致心理扭曲。總是懷抱不安與罪惡感,心中有所欲求時,就受到內在自我的苛責。久而久之,這些積壓的情緒經過自律轉化,就現形於表麵。這樣的表象,是他們所自知的,卻是難以修正的,因為借著畢恭畢敬的態度,他們才能平衡內在的不安與罪惡感,並且壓抑愈深,態度愈甚。也就是說,他們外表的恭敬,並非內在的反映。

這種人常常過分使用不自然的敬語,常是敵意、輕視、具有警戒心的表示。因為常識告訴我們,雙方關係好時是用不著過多恭敬語的。比如:貴府的千金真可愛!你丈夫又那麼健康,實在令人羨慕……這類口頭的禮貌,並不表示對你的尊敬,而是表示一種戒心、敵意或不信任。

公允地說,畢恭畢敬的柔弱者,大多並非是什麼惡人邪徒。之所以強調對他們的防範,是因為在他們柔弱的表象給我們帶來安全感之時,混跡其中的黑心者很容易偷襲得手。

由此可見,當我們與外表平柔之人打交道時,應該力戒鬆懈,小心測度他內心的意圖,而決不能掉以輕心,對外表畢恭畢敬的人更應如此。這樣才不至於落入他人的陷阱。

領導者利用反饋試探法識人

反饋試探,是一種很好的識人手段。這種方法運用到我們今天的領導活動中,指的是識人者對被識者或者周圍的人輸入某種信息,使被識者或者周圍的人對這種信息進行反應,從而輸出在一般情況下不可能輸出的信息。從現代控製論和領導科學角度講,反饋試探法是黑箱領導藝術的功能性原理的具體應用。黑箱領導藝術一般不要求從被識者內部結構上來觀察人,而是強調通過對被識者的行為和功能的模擬、分析來觀察、開展領導活動,包括識別人和考察人。領導活動所涉及的客體主要是社會的人,而人的社會性是一個黑箱,人們無法對其內在結構和性質進行直接考察,人們也無法通過生理解剖來發現人的社會屬性。在識人過程中,領導者要用人就必須識人。而要達到這一點,辦法隻有一個,就是觀其言、察其行,具體地說就是向被考察對象布置任務或問其事情,也就是給黑箱一個輸入,然後觀察他完成任務和回答問題的情況,亦即把握黑箱的輸出,由此來判斷、評價被考察對象的性質和特點。反饋試探法在具體運用中,它的形式主要有間接反饋試探和直接反饋試探。

1.間接反饋試探

間接反饋試探是指領導者對被考察對象以外的人輸入一定的信息,根據信息反饋情況來判斷被考察者的德才表現。間接反饋試探具體又分三種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