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適時舍棄——放下,做個知足常樂的人(1 / 3)

人類本身就有喜新厭舊的癖好,都喜歡煥然一新的感覺,不學會放棄就無論如何也無法煥然一新。男人到了四十歲如果欲望太多,他就會變得越貪婪,一個永不知足的人是無法感受到幸福的。四十歲男人,學會放棄也就成了一種境界,大棄大得、小棄小得、不棄不得。在生活中應該學會遺忘不如意的時候,學會放棄生命中可有可無的東西,心胸自會坦然。

金錢隻是一種工具

錢濃縮著人所有的希望!人之所以在不斷創造、在不斷進取,是因為看到了錢和錢負載的力量和利益。有了錢,人就有了傾注愛的對象;若失去錢,人不隻孤單,更否定了自己。

其實,金錢是一種工具,是很有用也沒有用的資源。從古至今,金錢成就了很多人但也毀了很多人。關鍵之處在於掌握金錢的人如何對待這個身外之物。人們熟知的美國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就是一個典型的實例。他出身貧寒,在創業初期,人們都誇他是個好青年。當黃金像貝斯比亞斯火山流出的岩漿似地流進他的金庫時,他變得貪婪、冷酷,同時也傷害到賓夕法尼亞州油田地帶公民的切身利益——農田被毀,生活不得安寧。有的受害者做出他的木像,親手將“他”處以絞首之刑,無數充滿憎惡和詛咒的威脅信湧進他的辦公室。連他的兄弟也十分討厭他,而特意將兒子的遺骨從洛克菲勒家族的墓園遷到其他地方,並說:“在洛克菲勒支配下的土地內,我的兒子也無法安眠。”

在洛克菲勒53歲時,疾病纏身,人變得像個木乃伊,醫生們終於向他宣告了一個可怕的事實:他必須在金錢、煩惱、生命三者中選擇其一。這時,他才開始省悟到是貪婪的魔鬼控製了他的身心。他聽從了醫生的勸告,退休回家,開始學打高爾夫球,上劇院去看喜劇,還常常跟鄰居閑聊。經過一段時間的反省,他開始考慮如何將龐大的財產捐給別人。

起初,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捐給教會,教會不接受,說那是腐朽的金錢。但他不顧這些,繼續熱衷於這一事業。聽說密歇根湖畔一家學校因資不抵債而被迫關閉,他立即捐出數百萬美元而促成如今國際知名的芝加哥大學的誕生。洛克菲勒還創辦了不少福利事業,幫助黑人。從那以後,人們漸漸地理解了他,開始用另一種眼光來看他。他造福社會的“天使”行為,不但受到人們的尊敬和愛戴,還給他帶來用錢買不到的平靜、快樂、健康與高壽,他在53歲時已瀕臨死亡,結果卻以98歲高齡辭世。

洛克菲勒曾讓金錢帶入另一個軌道,幸運的是他及時讓自己回複了神智,得到了重獲新生的機會。在他死時,隻剩下一張標準石油公司的股票。生活是需要平衡的,每一個環節都很重要,不能稍有偏廢。如果過分貪婪,把握不住必要的尺度,就很容易受到傷害。有一則寓言也從另一個角度闡釋了同樣的道理:從前有個特別愛財的國王,一天,他跟神說:“請教給我點金術,讓我把伸手所能摸到的都變成金子,我要使我的王宮到處都金碧輝煌。”

神說:“好吧。”

於是第二天,國王剛一起床,他伸手摸到的衣服就變成了金子,他高興得不得了,然後他吃早餐,伸手摸到的牛奶也變成了金子,摸到的麵包也變成了金子,這時他覺得有點不舒服了,因為他吃不成早餐,得餓肚子了。他每天上午都要去王宮裏的大花園散步,當他走進花園時,看到一朵紅玫瑰開放得非常嬌豔,情不自禁地上前撫摸了一下,玫瑰花立刻也變成了金子,他感到有點遺憾。這一天裏,他隻要一伸手,所觸摸的任何物品都變成金子,後來,他越來越恐懼,嚇得不敢伸手了,他已經餓了一天了。到了晚上,他最喜歡的小女兒來拜見他,他拚命喊著不讓女兒過來,可是天真活潑的女兒仍然像往常一樣徑直跑到父親身邊伸出雙臂來擁抱他,結果女兒變成了一尊金像。

這時國王大哭起來,他再也不想要這個點金術了,他跑到神那裏,跟神祈求:“神啊,請寬恕我吧,我再也不貪戀金子了,請把我心愛的女兒還給我吧!”

神說:“那好吧,你去河裏把你的手洗幹淨。”

國王馬上到河邊拚命地搓洗雙手,然後趕快跑去擁抱女兒,女兒又變回了天真活潑的模樣。湯瑪斯·富勒說:“滿足不在於多加燃料,而在於減少火苗;不在於積累財富,而在於減少欲念。”

再多的金錢也買不來快樂,反而會讓你越活越累,何苦如此呢?放棄對金錢的貪念吧,你會因此得到更多的快樂!

欲望越少,生活越幸福

一個人如果欲望太多,他就會變得越貪婪,一個永不知足的人是無法感受到幸福的。

人,饑而欲食,渴而欲飲,寒而欲衣,勞而欲息。幸福與人的基本生存需要是不可分離的。人們在現實中感受或意識到的幸福,通常表現為自身需要的滿足狀態。人的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得到了滿足,便會產生內在的幸福感。幸福感是一種心滿意足的狀態,植根於人的需求對象的土壤裏。

然而,很多人都是希望自己擁有的再多一些,從來沒有滿足的時候。民間流傳著一首《十不足詩》:

終日奔忙為了饑,才得飽食又思衣,冬穿綾羅夏穿紗,堂前缺少美貌妻,娶下三妻並四妾,又怕無官受人欺,四品三品嫌官小,又想麵南做皇帝,一朝登了金鑾殿,卻慕神仙下象棋,洞賓與他把棋下,又問哪有上天梯,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九天還嫌低。

這首詩對那些貪心不足者的惡性發展描繪得淋漓盡致。物欲太盛造成的靈魂變態就是永不知足,沒有家產想家產,有了家產想當官,當了小官想大官,當了大官想成仙……精神上永無寧靜、永無快樂。

在陝西南部山區有一位還未脫貧的農民,他常年住的是漆黑的窯洞,頓頓吃的是玉米、土豆,家裏最值錢的東西就是一個盛麵的櫃子。可他整天無憂無慮,早上唱著山歌去幹活,太陽落山又唱著山歌走回家。別人都不明白,他整天樂什麼呢?

他說:“我渴了有水喝,餓了有飯吃,夏天住在窯洞裏不用電扇,冬天熱乎乎的炕頭勝過暖氣,日子過得美極了!”

這位農民物質上並不富裕,但他卻由衷地感到幸福。這是因為他沒有太多的欲望,從不為自己欠缺的東西而苦惱的緣故。

與這個農民相反的是一個賣服裝的商人。這個商人有很多錢,但他卻終日愁眉不展,睡不好覺。細心的妻子對丈夫的鬱悶看在眼裏,急在心上,她不忍丈夫這樣被煩惱折磨,就建議他去找心理醫生看看,於是他前往醫院去看心理醫生。

醫生見他雙眼布滿血絲,便問他:“怎麼了,是不是受失眠所苦?”服裝商人說:“是呀,真叫人痛苦不堪。”心理醫生開導他說:“別急,這不是什麼大毛病!你回去後如果睡不著就數數綿羊吧!”服裝商人道謝後離去了。

一個星期之後,他又出現在心理醫生的診室裏。他雙眼又紅又腫,精神更加頹喪了,心理醫生複診時非常吃驚地說:“你是照我的話去做的嗎?”服裝商人委屈地回答說:“當然是啊!還數到3萬多隻呢!”心理醫生又問:“數了這麼多,難道還沒有一點兒睡意?”服裝商人答:“本來是困極了,但一想到3萬多隻綿羊有多少毛呀,不剪豈不可惜?”心理醫生於是說:“那剪完不就可以睡了?”服裝商人歎了口氣說:“但頭疼的問題又來了,這3萬隻羊的羊毛所製成的毛衣,現在要去哪兒找買主呀?一想到這,我就睡不著了!”

這個服裝商人就是生活中高壓人群的真實寫照,他們被種種欲望驅趕著跑來跑去,疲乏至極,每天睜開眼睛想到的是金錢,閉上眼睛又謀劃著權力,日複一日、年複一年。這樣的人怎麼會享受到幸福呢?

有些欲望是自然而必要的,有些欲望是非自然而不必要的,前者包括麵包和水,後者就是指權勢欲和金錢欲等等,人不可能拋棄名利,完全滿足於清淡生活,但對那些不必要的欲望至少應當有所節製。

一個人的欲望越多,他所受到的限製就越大,一個人的欲望越少,他就會越自由、越幸福。

淡然看待名利

很多人總是把得失看得太重,把名利看得太重,期望自己位高權重,期望能擁有萬貫家財,這樣通常會備受名利折磨,輕者身心勞累,重者害人害己。

生活中,很多人擁有金錢,但卻沒有快樂,他們對金錢垂涎欲滴。整日挖空心思、千方百計想要得到它的人,恐怕永遠也不會快樂而且身心勞累。四大吝嗇鬼之一的嚴監生,都快死了,已經講不出話來了,還是大瞪著兩眼,直豎著兩根指頭不肯咽氣。像他這樣的人,絞盡了腦汁,“辛苦”經營了一輩子,掙下了萬貫的家財,本來是可以帶著“成就感”心滿意足地去了,可是他卻死活不肯咽下最後一口氣。旁邊的族人皆不明白嚴監生直豎的兩根指頭到底是什麼意思,最後還是他的小兒媳婦機靈,因為她發現嚴監生的兩眼死死地瞪著桌旁的油燈。油燈裏燃著兩根燈草,嚴監生伸著兩根指頭不就是不滿意燃著的兩根燈草嗎?按照嚴家的規矩,本著“節儉”的原則,應該熄掉一根燈草才是。於是小兒媳婦趕緊跑過去熄掉了一根燈草。這招真是靈驗,一根燈草剛熄,嚴監生就咽氣了。

世上類似於嚴監生這樣臨死還被自己無盡的貪欲折磨著的人雖然不多,但是為了名、為了利,整日處心積慮乃至不擇手段的人實在是太多了。得到了名利也許能給你短暫的滿足和快樂,然而名利如浮雲,你能夠得到它,也會不留一絲痕跡地失去它。生命對每一個人來說就是單程旅行,沒有回頭路可走,所以,盡量使自己的靈魂沉浸在輕鬆、自在的狀態,這是最好不過的。

人人都有名利之心,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個人要求富貴,必須取之有道、持之有度。就生活的價值而言,如果我們能夠體味人生的酸甜苦辣,沒有虛度時光,心靈從容充實,則不管我們是貧是富皆可以滿意了。

榮華富貴生不帶來,死不帶走。如果我們看破了這一點,對於世間的榮華富貴不執著和貪戀,那麼我們的心胸自然就會平靜如水。

有些人總是費盡心機地追逐金錢和地位,一旦願望實現不了,便口出怨言,甚至生出不良之心,采用不義手段來為自己謀利,到頭來還會因此害了自己,莊子曾說過:“不為軒冕肆誌,不為窮約趨俗,其樂彼與此同,故無憂而已矣。”這句話大意是說那些不追求官爵的人,不會因為高官厚祿而沾沾自喜,也不會因為窮困潦倒、前途無望而趨炎附勢、隨波逐流,在榮辱麵前一樣達觀,所以他也就無所謂憂愁。莊子主張“至譽無譽”。在他看來,最大的榮譽就是沒有榮譽。他把榮譽看得很淡,他認為,名譽、地位、聲望都算不了什麼。盡管莊子的“無欲”、“無譽”觀有許多偏激之處,但是當我們為官爵所累、為金錢所累的時候,何不從莊子的訓喻中發掘一點值得借鑒的東西呢?

其實人活著就是為了享受快樂,但生活中很多人由於貪心過重,為外物所役使,終日奔波於名利場中,每天抑鬱沉悶,不知人生之樂,所以我們不妨花點時間,平心靜氣地審視一下自己,是否在心中藏著許多欲求而不可得的小秘密,是否常常被這些或名或利的欲望攪得心煩意亂。心中有點小秘密是正常的,因為每個人總會有著這樣或那樣的欲求,隻不過有的人懂得如何正確地麵對這些或者正當或者不正當的欲求:正當的欲求,他會盡量去滿足,實在憑自己的能力滿足不了的,他也會平心靜氣地麵對這樣的事實;不正當的欲求,他會為此而感到內疚、感到慚愧,會在心底檢討自己,不會發展到為了這樣的欲求而不擇手段的地步。但也有人不會控製自己的名利之心,結果貽誤了自己,毀了自己的一生。

隻做讓利的君子

不少人對名利太過熱衷,他們甚至不分是非、不計尊嚴地去奪取,置社會公德於不顧地去踐踏別人的利益,不惜讓人唾棄。這種人是可悲的。隻有見利讓利、處名讓名,以一副淡雅、低調的心態麵對名利的紛擾,才是做人的最佳姿態。

麵對名利,就要做讓利的君子,而不是得利的小人。名譽對於每個人的誘惑都是很強烈的,這就要看一個人的定力和修養如何了。曆史上真正對名利拿得起放得下、知道急流勇退保命安生的,要數範蠡了。他在助越王勾踐滅吳之後,認為“大名之下,難以久居,且勾踐為人可以共患難,難以同富貴”,就放棄了上將軍的大名和“分國而有之”的大利,隱退於齊,改名換姓,耕於海畔,父子共力,後居然“致產十萬”,受齊人之尊,拜為卿相後以為“久受尊名,不祥”,就呈繳相印,盡歸其財,隱居而從事耕畜,經營商貿,積資數萬,安享天年。

另一個共扶勾踐成就大業的文種,因為貪戀富貴功名而不聽範蠡的勸告,結果果然死在勾踐的手裏。所以,爭名奪利實際上吃虧受害的還是自己,而淡泊名利的人卻福利雙全,可以走向更大的成功。三國時期的大梟雄曹操很注意對接班人的選擇。長子曹丕雖為太子,但幼子曹植更有才華,文采更是名滿天下,曹操有易儲的念頭。曹丕得知消息,問他的貼身官員該怎麼辦。對方回答說:“願你有德性和度量,像個寒士一樣做事,兢兢業業不要違背做兒子的禮教就可以了。”

有一次曹操率軍出門征戰,曹植朗誦自己的歌功頌德的文章討父親歡心,從而顯示自己的才能,而曹丕隻伏地而泣,跪地不起,一句話也說不出。問他為何,他便哽咽說:“父親年事已高還要掛帥親征,作為兒子心裏又擔憂又難過。所以說不出話來。”一言既出,滿朝默然,都為太子如此仁孝而感動。反過來大家倒覺得曹植隻知為己揚名,未免華而不實,有悖人子之孝道,作為一國之君,恐怕難以勝任。畢竟寫文章不能代替道德和治國才能,結果曹丕還是被定為太子。可是曹植不吸取教訓,不收斂鋒芒,不放低自己的姿態,仍然高調地結交名士,以名炫世,最終被曹丕置於死地。因此,處世低調的人知道在“名利”二字麵前揣摩思量,適可而止,有所節製,懂得適度的可貴。“過猶不及”在此仍然適用。太熱衷於追名逐利,不僅得不到任何的好處,最終難免會竹籃打水一場空。

某單位晉級評職稱,中級職稱的指標讓科長占去了5個,隻留了一個給工作業績最好的職工。而有6個職工符合要求,其中有3人是同一年份正式入編的,餘下的3人則是晚一屆。如果按照論資排輩的鐵律,這一個指標要在前3位中選一個。這3人之中有一個碩士畢業;有一個學術論文比較多,發表的期刊級別較高;第3個人則一切平平,除了年限到了之外,再無任何優勢可言。

第3個人當然也想得到,爭了一段時間,眼看毫無指望,便偃旗息鼓,不再爭了。第一、第二個人相執不下,但第一位不僅學曆較高,且與一位局長私交甚深,還人前人後拚命活動,最後當然得到了指標。消息剛傳出來,評上中級職稱的員工竟然當著眾人麵大罵那個與她爭評職稱的同事。對此,大家自然議論紛紛,除了說她缺乏教養外,更看不起她那種得便宜又耍無賴的麵孔。結果,此人的口碑陡然變得很壞。而其他4位,第二年都順順當當評上了。那位前一年沒評上並獲得廣泛同情的員工吃了多少虧呢?一年的工資差,不過是幾百元左右。倒是那位最先評上職稱的員工卻因爭名奪利對同事惡語相加,喪失了人格和名譽,這損失豈是區區幾百元錢所能贖回來的呢?凡是磨煉心性、提高道德修養、低調行事的人,必須有木石一樣堅韌的意誌。低調做人必須要擁有一種宛如行雲流水般的淡泊胸懷,假如有貪戀功名利祿的念頭,就會陷入危機四伏的險地,終將導致身敗名裂的悲慘下場。

無欲則剛是一種境界

有一個聰明的年輕人很想在一切方麵都比他身邊的人強,他尤其想成為一名大學問家。可是,許多年過去了,他的其他方麵都不錯,學業卻沒有長進。他很苦惱,就去向一個大師求教。

大師說:“我們登山吧,到山頂你就知道該如何做了。”

那山上有許多晶瑩的小石頭,煞是迷人。每見到他喜歡的石頭,大師就讓他裝進袋子裏背著,很快他就吃不消了。“大師,如果我再背的話,別說到山頂了,恐怕連動也不能動了。”他疑惑地望著大師。“是呀,那該怎麼辦呢?”大師微微一笑:“該放下,不放下背著石頭怎麼能登山呢?”大師笑了。

年輕人一愣,忽覺心中一亮,向大師道了謝走了。之後,他一心做學問,進步飛快……其實,人要有所得必要有所失,隻有學會放棄眼前的蠅頭小利,才有可能登上人生的極致高峰,才不會吃大虧。

古人雲:無欲則剛。這其實是一種境界、一種修養。沒有太多的欲望,就不會陷入無謂的困境,就會活得更加簡單、更加灑脫、更加自由。

於是,在滾滾紅塵中,懷一顆平和心,抵住各種誘惑;做一件平常事,學會放棄許多;當一個平凡人,簡簡單單生活。

傳說有一種小蟲,每遇一物便取來負於背上,越積越重,又不願放下一些,終於被壓趴在地上。有人可憐它,幫它取下一些負重,它爬起來繼續前行,遇物又取之背負如故。它的目的是越過一堵高牆,卻因體力不支,墜地而死。

緊閉的窗戶前有一隻蜜蜂,它貪圖窗外的花蜜,不斷地振起翅翼向前衝去,撞上玻璃跌落下來,又振翅飛起撞過去……如此反複不斷,直至力竭而死。

人亦如此,較之物類更是愛貪小便宜。人總喜歡給自己加上負荷,輕易不肯放下,自謂為“執著”。卻不懂回頭看看執著的對錯。數年光華逝去,才嗟歎人生的無為與空虛。

適當地放棄何嚐不是一種美德?或許有另一扇窗戶開著,蜜蜂掉頭就能飛出去。外麵是自由的天、自由的地、自由的空氣、自由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