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適時舍棄——放下,做個知足常樂的人(2 / 3)

有些人隨時淘汰那些不再需要的東西,省去了集中處理的精力,平時家中也顯得簡潔明快。其實人生又何嚐不是如此?即便過著平凡的日子,也依然會不斷地積累,大到人生感悟,小到一張名片,都是從無到有,積少成多。無論你的名譽、地位、財富、親情,還是你的煩惱、憂愁都有很多該棄而未棄或該儲存而未儲存的。人類本身就有喜新厭舊的癖好,都喜歡煥然一新的感覺,不學會放棄就無論如何也無法煥然一新的,學會放棄也就成了一種境界,大棄大得、小棄小得、不棄不得。在生活中應該學會遺忘不如意的時候,學會放棄生命中可有可無的東西,心胸自會坦然。

放棄重擔,必要時回頭審視一下自己背負的東西,輕裝上陣也許能夠得到更多。總是被困境牽絆就一生都不會有機會看到美麗的風景,總是被物體所累就不會有快樂的心情。

對捆綁自己的背包做一次清理

人生就是一個不斷追求的過程,追求讓自己的生命變得圓滿。然而追求也並不是事事都要堅持到底,恰恰相反的是我們要隨時準備放棄。放棄那些沉重的包袱,擺脫不必要的麻煩,你才能繼續你的追求之旅。

迪克是美國知名的作家與作詞家,曾經寫過不下400首膾炙人口的流行歌曲,此外,他也得過全美舞台劇作獎,而他的本業是在凱克唱片公司擔任助理。迪克三十歲剛出頭就已享有諸多盛名,尤其是身處在五光十色的娛樂業中,可謂到處備受矚目。但是,在迪克身上卻嗅不出誇張與狂傲。

迪克講了一個自己的事。他進入凱克的第3年,有一天覺得自己實在做不下去了,便去向老板辭職,老板一臉詫異地問他:“不是做得好好的嗎?況且,你還這麼年輕。”

“我想,老板一定認為我這個家夥怎麼這麼不知安分!”迪克說道。

這並不是他不安分的表現,而是覺得自己一直在反抗一樣東西——製式化。他觀察,很多人常把“生涯規劃”掛在嘴邊,他們把自己鎖定在一個領域中,計劃著自己二十歲該做什麼、三十歲該做什麼,到了四十歲又該如何如何。總而言之,好像必須不停地“向上流動”,才表示自己成功。

而迪克卻從來不覺得自己要遵循著這種成功的軌跡走。他強調:“我不是唱高調,但我不是用這樣的方式來看待生命的發展。”或許是看多了娛樂圈“光鮮亮麗的外表,內在卻空虛寂寞的人”,迪克卻深深地感受到,成功的外在光圈不論多麼耀眼,也脆弱得不堪一擊,唯有“內在的成功”才能讓人活得更篤定踏實。

選擇繼續留在現職工作,是因為覺得自己還有一些價值可以被老板利用,但擺脫了這個角色之外,迪克相信他還有餘力去實現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

有朋友問迪克:“你為什麼不等到以後年紀大了、有空了,再去做這些事?”他回答:“你不覺得用年紀去計算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是很可笑的嗎?因為生命是那麼無常,你根本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隻要覺得今天該做就去做!”放棄得當,丟掉那些不值得帶走的包袱,才能登高行遠。

如果在一生中要有所獲得,就不能讓誘惑自己的東西太雜太多,心靈裏累積的煩惱太雜亂,努力的方向也過於雜亂。這就必須簡化自己的人生。我們要經常地有所放棄,要學會經常否定自己,把自己生活中和內心裏的一些東西斷然放棄掉。

如果我們永遠憑著過去生活的慣性、日常世故的經驗,固守已經獲得的功名利祿,為了進一步的權錢職位、風頭利益去爭奪,什麼樣的生活方式都讓我們眼花繚亂,什麼朋友熟人都不願得罪,這樣我們會疲於應付,把很多時間和精力都花在無謂的紛爭和無窮的耗費上。不僅自己的正常發展受到限製,其至迷失自己的方向。

放棄得當,是對圍剿自己藩籬的一次突圍,是對消耗你精力的事件的有力回擊,是對浪費你生命的敵人的掃射,是你在更大範圍去發展生存的前提。

放棄得當,是對捆綁自己的背包的一次清理,丟掉那些不值得你帶走的包袱,拿走拖累你的行李,你才可以簡潔輕鬆地走自己的路,人生的旅行才會更加愉快,你方可以登得高、行得遠,看到更美更多的人生風景。

順利踏平人間坎坷

我們經常會看到同樣具有耀眼才華的人,同樣在社會中奮發,有的人能卷起萬丈狂瀾,幹起驚天動地的偉業;有的人在浪濤中撲打了幾下就沉入海底,成了曇花一現的人物;有的人如水麵泡沫般迅即消失,成了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的過客;有的則被波瀾衝刷、蕩滌,再也找不到他的蹤影。縱觀人類社會的曆史長河,閱盡古往今來的風雲人物可以發現,凡能夠並善於做到不形於色、不形於言,善於隱態藏鋒、匿壯示弱者,大都能夠順利踏平人間坎坷,不斷交上人生鴻運。

清朝末年的醇親王奕訁睘很懂得個中道理,因此在血雨腥風、瞬息萬變的政治風雲中,不但能保全性命,而且官越做越大,地位也越來越鞏固。

醇親王奕訁睘是清鹹豐帝的弟弟,他的福晉(即夫人)是慈禧太後的親妹妹,因此,他不僅是慈禧太後的小叔子,又是其妹夫,在當時是赫赫有名的七爺。

奕訁睘年輕時曾銳意於清廷內部權力的爭鬥,他在熱河時就與慈禧太後聯合在一起,秘密起舉繕定準備發動政變、懲處肅順等顧命八大臣的諭旨,回到北京隨慈禧太後、六哥恭親王奕發動“辛酉政變”後,又帶領軍隊夜抵密雲捕捉肅順,為慈禧太後上台垂簾聽政立下了汗馬功勞,被授以都統、禦前大臣、領侍衛內大臣。但是,不久以後他就看到清廷內部權力鬥爭的殘酷無情,特別是比他功勞更大、地位更高的奕,曾因小過險遭罷斥之禍之後,奕訁睘的處世態度頓為大變,時時事事謙恭謹慎。他特意命人仿製了一個周代的欹器,這個欹器若隻放一半水就可以保持平衡,若是放滿了水,則會傾倒,使全部的水都流失掉。奕訁睘便在欹器上親自刻了“滿招損,謙受益”的銘詞。

1874年,同治帝駕崩,無子嗣,慈禧太後召集王公大臣等宣布說,欲立奕訁睘的兒子載恬為皇帝。聽到自己的兒子被選立為皇帝,奕訁睘不但沒有絲毫的興奮,反而嚇得昏倒在地,抱頭痛哭,被人攙扶而出。奕訁睘及其夫婦都深知慈禧太後為人凶狠無情,就是她的親生兒子同治帝也時常遭慈禧的責罵與虐待,自己的兒子一旦為帝,如入虎穴,不但兒子時刻有忤旨殺身之禍,就連他本人也難免為慈禧太後所疑忌。因為他的兒子做了皇帝,他本人就成了“皇帝本生父”了,本生父雖然與太上皇不同,但如果將來他的兒子大權在握,就有可能把他尊為太上皇,這就會損害慈禧太後的權力,而慈禧太後恰恰權力欲旺熾,是萬萬不會容忍的。為了遠避嫌疑,表明自己的心跡,奕訁睘一麵言詞悲憫地懇請罷免一切職務,表示要“喪盡餘生,與權無爭”;一麵秘密地向慈禧太後呈遞奏折說,將來很可能有人利用他是清光緒帝本生父的特殊地位,援引明朝皇帝“父以子貴,道遭所尊親”的例子,要求給他加些什麼尊號,如果是這樣的話,就應該將提倡建議的人視之為“奸邪小人,立加摒斥”。

光緒帝即位的第15年,果然有一個官員上疏清廷,請求尊奕訁睘為“皇帝本生父”。慈禧太後見疏大怒,拿出奕訁睘以前的奏折為武器下諭痛斥此人以邪說競進,風波才很快平靜了下來。

奕訁睘謙虛謹慎,不因自己有功而大肆宣揚,不但保全了自家的性命,而且還贏得了慈禧太後的歡心。

要生存就須如此,也唯有如此才能夠獲得力量、達到目的。這就是以退為進的哲學思想的靈活運用。如若不懂這個道理,即使你再有才能都無法站到人生的巔峰。

有一位圖書情報專業畢業的研究生,被分到一家研究所工作,從事標準化文獻的分類編目工作。他認為自己是學這個專業的,自以為比那些原班人馬懂得多。剛上班時,領導也擺出一副“請提意見”的派頭,這種氣度讓他受寵若驚。於是工作伊始,他便提出了不少意見,上自單位領導的工作作風與方法,下至單位的工作程序、機製與發展規劃,都一一綜列了現存的問題與弊端,提出了周詳的改進意見,領導表麵點頭稱是,群眾也不反駁。可結果呢,不但沒有一點兒改變,他反倒成了一個處處惹人嫌的人,被單位掌握實權的某個領導視為狂妄、驕傲乃至神經病,一年多竟沒有安排他具體做什麼事。後來,一位同情他的老太太悄悄對他說:“小劉啊,我當初也同你一樣,所以才一輩子沒有抬頭的機會,你還是換個單位吧,在這兒你把所有的人都得罪了,別想有出息。”於是,這位研究生隻好炒領導的魷魚,跳槽了。臨走時,領導拍著他的肩頭:“太可惜了!我真不想讓你走,我還準備培養你當我的接班人哩!”那位研究生一邊玩味著“太可惜”3個字,一邊苦笑著離開了。

對於初入社會的年輕人而言,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鋒芒外露、太過招搖,所以也經常會在剛剛踏入社會時“摔跟頭”。其實,是金子就不要怕被埋沒,讓別人一點點地發現你的閃光點才會更顯價值。這是每個人都應該懂的以退為進、低調做人的生存哲學。

最美的風景不在遠方

我們總是認為,最美的風景在遠方。

於是,我們的雙眼隻顧看著遠方的長路風雨兼程,直到走得疲憊不堪仍在做著那個遙遠的夢,然而,沿途原本很美好的風光卻被我們完全忽略了。

其實,我們一路所經曆之處,不失美麗的風景。這些風景甚至可能比你想象中的遠方的風景更迷人,它們本是不應該錯過的。可是人在路上的境界卻不一樣,有些人是“心在路上”,他們為心靈的自由而生活,在追求心靈自由的過程中享受著歡樂。而有些人卻是“身在路上”,他們為自己設定的物質性目標極高極大,最後卻難逃愷撒之悲。

我們或許能到達心中的遠方,遠方也可能有美麗的風景,可惜我們最能體會美麗風景的青春歲月已經逝去了,我們最能品味美麗風景的年輕心境也被一種叫勞苦的東西消磨得無蹤無影了。

更遺憾的是,當我們曆盡艱辛,卻發現遠方並沒有我們要的美麗風景,而此時我們已然老態龍鍾,無力回到來時的地方,更無力開始新的追求。

每個人的時間都是有限的,有許多事情都是不值得花費太多的時間去完成的,如果一直堅持幹一件於己無益的事對自己毫無幫助,在這種時候,適時地放棄也許才是最好的選擇。

有這樣一個故事:

從前有一個國王,後宮的妃子為他生了一群白白胖胖的王子,而他最寵愛的妃子為他生了一位漂亮的公主。國王非常疼愛小公主,視如掌上明珠,從不舍得訓斥半句。凡是公主想要的東西,無論多麼稀罕,國王都會想盡一切辦法弄來。

在國王的驕縱下公主漸漸地長大了,她開始懂得裝扮自己了。一個春雨初晴的午後,公主帶著婢女徜徉於宮中花園,隻見樹枝上的花朵經過雨水的潤澤,花瓣上掛著幾滴雨珠,越發的嬌豔迷人;蓊鬱的樹木,翠綠得逼入人眼。公主正在欣賞雨後的景致,忽然目光被荷花池中的奇觀吸引住了。原來池水熱氣經過蒸發,正冒出一顆顆狀如琉璃珍珠的水泡,渾圓晶瑩,閃耀奪目。公主完全被這美麗的景致迷住了,突發異想:

“如果把這些水泡串成花環戴在頭發上,一定美麗極了!”

打定主意後,她便叫婢女把水泡撈上來,但是婢女的手一觸及水泡,水泡便破滅無影。折騰了半天,公主在池邊等得憤憤不悅,婢女在池裏撈得心急如焚。公主終於氣憤難忍,一怒之下便跑回宮中,把國王拉到池畔,對著一池閃閃發光的水泡說:

“父王!你一向是最疼愛我的,我要什麼東西你都依著我。女兒想要把池裏的水泡串成花環,作為裝飾,你說好不好?”

“傻孩子!水泡雖然好看,終究是虛幻不實的東西,怎麼可能做成花環呢?父王另外給你找珍珠水晶,一定比水泡還要美麗!”父王無限憐愛地看著女兒。

“不要!不要!我隻要水泡花環,我不要什麼珍珠水晶。如果你不給我,我就不想活了。”公主驕縱撒野地哭鬧著。

束手無策的國王隻好把朝中的大臣們集合於花園,憂心忡忡地商議道:

“各位大臣們!你們號稱是本國的奇工巧匠,你們之中如果有人能夠以奇異的技藝,以池中的水泡為公主編織美麗的花環,我便重重獎賞。”

“報告陛下!水泡刹那生來,觸摸即破,怎麼能夠拿來做花環呢?”大臣們麵麵相覷,不知如何是好。

“哼!這麼簡單的事,你們都無法辦到,我平日何等善待你們?如果無法滿足我女兒的心願,你們統統提頭來見。”國王盛怒地嗬斥道。

“國王請息怒,我有辦法替公主做成花環。隻是老臣我老眼昏花,實在分不清楚水池中的泡沫哪一顆比較均勻圓滿,能否請公主親自挑選,交給我來編串。”一位須發斑白的大臣神情篤定地打圓場。

公主聽了,興高采烈地拿起瓢子,彎起腰身,認真地舀取自己中意的水泡。本來光彩閃爍的水泡,經公主輕輕一觸摸,霎時破滅,變為泡影。撈了老半天,公主一顆水泡也拿不起來,睿智的大臣於是慈藹地對一臉沮喪的公主說:“水泡本來就是生滅無常,不能常駐久留的東西,如果把人生的希望建立在這種虛假不實、瞬間即逝的現象上,到頭來必然空無所得。”

公主見狀,便不再堅持這個過分的要求了。故事中的公主似乎有些荒唐偏執,但最終還是醒悟了。但生活中的一些人卻執拗得要命,明知再怎麼努力也不會有所收獲的事,卻偏不放棄,直到耗盡精力、財力才肯罷休。殊不知,明智地放棄才是人生可取的態度。

我們多少次站在人生的岔道口上,無論我們願不願意都要麵臨諸多選擇。有選擇就有放棄,趨利避害是人的本能,生活中有許多事情是要我們迎難而上、努力拚搏才能取得最後勝利的。但如果目標不對,一味地流汗卻隻能意味著偏執,是一種無謂的犧牲。有人說:“我以一生的精力去做一件事,10年、20年……再笨也會成為某一方麵的專家。”但是如果這條路不適合你,自信和執著就變成了自負和執拗,這對自己是沒有任何好處的,浪費了時間和精力,損失了物力和財力,最終也隻能落得一個白忙活的下場。

莎士比亞說:“倘若沒有理智,感情就會把我們弄得精疲力竭,為了製止感情的荒唐,所以才有智慧。”

懂得什麼時候該放棄是人生的一種明智和練達,是生存之高標境界的體現,懂得這一點,你的人生才會有所收獲。

沉默的威力有時遠遠勝過言語

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有時會遇到這些情況:有人倚仗某些勢力,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說話咄咄逼人;有人因為某些問題不合心意,便喋喋不休;有的人性格粗魯,說話不分青紅皂白。此時,最好的方式就是保持沉默,以靜製動,這樣就能使這些人感覺自討沒趣、知難而退。

1.用沉默對付喋喋不休者

轉移話題的緘默能使人樂而忘求:對要回答的問題保持緘默,而選準時機談大家的熱門話題並引人入勝,使對方無法插入自己的話題,且從談話中悟出道理、檢討自己。

義無反顧的緘默能使人就範:某領導有一次交代屬下辦一件較困難的任務,當然,他能勝任。交代之後,對方講起了“價錢”。於是該領導義無反顧地保持緘默,連哼也不哼。“困難如何大……”、“條件如何差……”、“時間如何緊……”、說著說著他就不說了。最後說了一句:“好,我一定完成。”

沉默是金,有時沉默不語能夠出奇製勝,如果滔滔不絕,反而有理說不清。

林肯是一位勤勉好學的人,他通過自學,領得了律師營業執照。他在法庭訴訟中的能言善辯、機智靈活,贏得了人們普遍的讚譽。有一次,他竟一言不發而擊敗了原告律師,在訴訟中獲勝。

在法庭上,原告律師滔滔不絕,把一兩個簡單的論據反反複複地講了兩個小時,法官和聽眾都顯得十分不耐煩,一片議論聲,有的人竟打起瞌睡來。最後,原告律師終於說完了,林肯作為被告律師登上講台,但他卻一言不發。台下一片肅靜,人們都感到很奇怪。

過了一會兒,林肯把外衣脫下放在桌上,然後拿起水杯喝口水,再把水放下,重新穿上外衣。然後又脫外衣又喝水。如此循環了五六次,法官和聽眾被林肯的啞劇逗得哈哈大笑,而林肯卻始終未發一言,在笑聲中走下講台,他的對手最終被“笑”輸了。

2.用沉默對付性情粗魯的人

性情粗魯者說話不管不顧、橫衝直撞,對付這種人是不可能正麵交涉的。俗話說,秀才遇上兵,有理說不清,盡管你的尊嚴、人格以及感情受到傷害,但隻要你一出手,便會陷入難以應付的場麵,尤其是麵對突如其來的羞辱,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注意避免發火動怒。如果你不是沉著應對,而是失去理智,那就會給挑釁者提供機會,讓其占據優勢,結果使自己處於更為不利的地位。

盡管羞辱人的言語是卑鄙的、惡毒的、殘酷的、無聊的,但你不可以被他的一句羞辱而氣憤得像他一樣失去理智。應付他的基本對策是保持冷靜鎮定,這樣你才能穩操勝券。

在洛克菲勒的軼事中,曾有一位不速之客突然闖入他的辦公室,直奔他的寫字台,並以拳頭猛擊台麵,大發雷霆:“洛克菲勒,我恨你!我有絕對的理由恨你!”接著那位客人恣意謾罵他達幾分鍾之久。辦公室所有的職員都感到無比氣憤,以為洛克菲勒一定會拾起墨水瓶向他擲去,或是吩咐保安員將他趕出去。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洛克菲勒並沒有這樣做。他停下手中的活兒,和善地注視著這位攻擊者,那人愈暴躁,他就顯得越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