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每個人的生活環境不同,文化層次不同,追求的理想和目標也不盡相同,但是,在內心深處,每個人都會有自己做人處事的原則。
生活中的原則體現在很多方麵。比如對待學習、生活、工作等,也可以說是做人做事的底線,會有所為有所不為,懂得哪些事應該做,而哪些事是絕對不能做。
人如果沒有原則,也就沒有了衡量對與錯的尺度,很容易走入歧途。無論做人還是做事,都要遵循一定的規律,沒有原則,沒有主見,“牆頭草,兩邊倒”,看別人做什麼自己也去做,看別人怎麼做也跟著怎麼做,殊不知每個人也都是個體,都有自己的思路和想法,看似大家都一樣的做法,實則區別大得很。
人既要有個性,有特征,也要講原則。在工作中找出自己的不足,發揚自己的優點,才能順利開展工作,到達成功的彼岸。
社會在不斷發展,觀念在不斷更新,原則也在發生著不同程度的變化,它也要與時俱進。在不同的社會背景下,法律和道德等準則會有所不同,原則也要隨著變化著的社會而不斷調整。
原則與發展也有很大聯係。如果有太多條條框框,很可能會束縛人的思維,養成固有的行為習慣。在工作中思想僵化,失去開拓創新的精神,很難適應不斷發展變化著的社會和企業環境。所以,在遵守做人原則的同時,還要隨時做出適當調整,使自己的做人原則時刻能夠適合時代的要求,不要讓原則束縛和禁錮自己的思想。
王行是一名外資企業的公關專員,她性格開朗、外向,而且聰明伶俐,做人的原則也非常強,因此在與同事的接觸中顯得很特別。有一次,同部門的同事穿了件新衣服,別人都稱讚“漂亮”、“合適”之類的話,可當問到王行的感覺如何時,她就憑自己第一感覺直接回答說:“你身材太胖,不適合。”甚至還說:“這顏色你穿有點豔,根本不合適。”這話一出口,搞得當事人很生氣,而且周圍大讚衣服如何好的人也很尷尬。其實,王行說的話有一部分是事實,比如說該同事確實比較臃腫。雖然有時她也會為自己說出的話不招人喜歡而後悔,但她卻很少在乎,她依然說一些讓人接受不了的話,久而久之,同事們把她排除在集體之外,很少就某件事兒去征求她的意見。
王行在工作中是一個有能力且原則性非常強的人,結果在與同事之間的交往中遭遇了令人不快的尷尬。有原則是一件好事,也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行事準則。不過原則也得看事件、看場合,要是不管任何事情都隻顧著堅持原則的話,不但自己會活得很辛苦,人際關係也會受影響。
生活中處處需要彈性,這樣才不會讓自己感到疲乏。太堅持原則的人,隻會讓自己到處碰壁,覺得生活當中到處都是“仇人”。所以想要在社會上立足,就要懂得因地製宜,多磨煉自己的性格,才能夠讓別人自然而然地接受你的原則。如此一來,你不但可以成為一個受人歡迎的人,更不會違背自己的原則,讓生活更能符合自己的要求和目標。
何先生在一家外企工作,在剛就職兩個禮拜的時候,他就和老板發生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為此還動了口角。當時他特別討厭他的老板,他認為老板什麼地方都在針對他,於是摩擦愈演愈烈。後來何先生總結了一下,認為自己在工作中的原則過於鮮明,忽視了別人的感受,尤其老板更是一個愛麵子的人,於是他主動找老板談了他的想法,並承認了自己在工作中的話語沒有考慮別人的感受。聽了他的話,老板欣慰地笑了。
從這件事情中,何先生學到了很多東西。在和別人發生口角的時候,應學會發掘他人身上的閃光點並學會包容他的缺點,多考慮一下別人的感受,多給別人留麵子。這樣心態就能放平衡,處事會更積極。
何先生意識到了自己在工作中沒有處理好與老板的關係,過於講原則,而沒有考慮到別人的感受。尤其是對待老板,更需要給老板留麵子,暫時包容他的缺點和疏忽,在日後找一個合適的機會告訴他那天的想法可能有失偏頗。
物理學中人們都知道作用力都是雙向的道理,其實生活中也一樣,給別人麵子,也是給自己麵子,給別人鋪路也是給自己拆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