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觀的人,可以在每次失敗中看到成功的機會,但悲觀的人,卻隻能在每個機會中隻看到失敗。
積極的人生態度包括正確對待壓力和挫折,樹立自信心,正確理解公平,把握機會等。一個人的成功與否,關鍵在於自我,取決於他對生活對人生的態度。凡成功者,始終用最積極的思考、最樂觀的精神來支配和控製自己的生活和人生。他們對生活持積極態度,總是開朗、樂觀,心理較穩定,也較容易適應環境,能夠抓住稍縱即逝的機會,取得事業上的成功。而失敗者則恰恰相反,他們對生活常抱消極態度,心理壓抑感較大,情感常處於低調狀態,對環境變化總在心理上采取否定和拒絕的態度,自卑憂慮過甚,明顯缺乏自信力,總以為他們的境遇是別人造成的,無法改變自己的命運。他們不懂得一個人成功與否,並不受其他因素影響,而是受他自己的人生態度所製約;他們也不清楚成功是正確思維的結果,成功的第一要素掌握在他們手裏。
人生態度決定人生的成敗,積極的人生態度,盡管不能保證一個人事事成功,但積極的人生態度是成功的先決條件。生活中有許多境遇往往受人感情投注的影響。也就是說,同樣的境遇在不同生活態度的人看來有很大的差別,因而在人心靈上留下的痕跡也各有不同。前進路上的困難,在一些人看來是一種挑戰,能夠刺激他們的神經積極興奮;而在另一些人心目中卻成了無法逾越的障礙,在一片唉聲歎氣中,他們更強化了自己的畏懼心理。商界曾流傳著一個故事:某老板派兩個職員到某地考察鞋業市場。回來之後,第一個職員沮喪地向老板報告說,那裏沒有市場,因為根本沒有人穿鞋子;第二個職員則樂觀地對老板說,市場形勢大好,因為沒人有鞋穿。結果後者得到了提升和嘉獎。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一般人幾乎都是“談失敗變色”。然而,若是換一個角度來看,失敗其實是一種必要的過程,而且也是必要的投資。數學家習慣稱失敗為“或然率”,科學家則稱之為“實驗”,如果沒有前麵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哪裏有後麵所謂的“成功”?
就企業經營的立場來看,絕大多數的老板都喜歡成功。然而,全世界著名的快遞公司創辦人之一裏奇先生,卻偏好雇用有失敗經驗的員工。
裏奇在麵試一些新進人員時,總是會刻意詢問對方過去是否有失敗的例子,如果對方回答“不曾失敗過”,裏奇反而會認為對方不是在說謊,就是不願意冒險嚐試挑戰。裏奇說:“失敗是人之常情,而且我深信它是成功的一部分,有很多的成功都是由於失敗的累積而產生的。”
裏奇深信,人不犯點錯,就永遠不會有機會,從錯誤中學到的東西,遠比在成功中學到的多得多。
另一家被譽為全美最具有創新精神的3M公司,也非常鼓勵員工冒險,隻要有任何新的創意都可以嚐試。雖然其中有很多經過試驗之後幾乎都沒有結果,失敗的發生率高達60%,但是,3M公司卻視此為讓員工不斷嚐試與學習的最佳機會。